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们必须确定一套建构文学史的基本理论话语体系,确定"文学史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范畴所必要的理论范式.本文着重阐述了文学史的叙述框架问题、文学史的叙述形态问题、文学史的叙述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汉语维度建构新文学史,既是对胡适"白话史学史"的历史回应,又是"重写文学史"的一种具体实践.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文学史写作中的意识形态倾向,弥合文学史分期中的裂隙,并对文学史的性质进行新的厘定,为解决文学史撰写中所存在的范围、对象、分期等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路与策略,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新的文学史框架和版图.  相似文献   

3.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现代分析框架及其争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权衡 《社会科学》2004,(6):15-21
本文从文献研究的角度考察了收入分配 -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的理论争论和形成过程 ,从理论演进角度对“收入分配 -经济增长”现代分析框架的基本要点和基本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指出研究收入分配问题不能离开经济增长而孤立地分析收入分配 ,必须按照收入分配 -经济增长现代分析框架所揭示的基本内涵和分析思路、方法来解释现实的收入分配关系 ,从方法论上说 ,研究收入分配还应当回归到古典经济学开辟的道路和传统上来。本文还认为收入分配 -现代分析框架对中国转型时期收入分配关系演变具有重要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4.
丛鑫 《兰州学刊》2012,(5):205-207
曾经的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及相关文学现象的存在进入后来者的研究视野,对其加以梳理改造以进入某种话语体系、纳入既定的体例框架中便是文学史书写的资源和动力。在"重写文学史"的语境下重新解读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感觉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某种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无论是从中国现代文学史概念的生成还是具体的写作实践,都能看出其依附性特点。而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体例以及对具体作家、作品的选择和评价上看,其中纠缠不休的史实与史识、启蒙话语和革命话语的对话与妥协既是这部文学史写作的困境,也在众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序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密切相关,文艺发展与文艺历史难以切割。从文学史的理论境界可以窥见文学的发展趋势及未来,也可以看出文学史书写者的理论视野的宽窄及理论素养的高下。本文认为:从大历史观出发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是必要的,可行的。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撰写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其中,理论缺失或弱化理论而造成的浅薄、狭隘、失准、机械、堆砌、克隆等形态的文学史纷纷出笼,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理论品格建构确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本文从重写文学史的经验回顾和弱化文史理论的诸多现象分析入手,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理论品格的缺失和建构问题,并提出了两点设想:一是亟待完善相关思考,进行"跨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即"大现代"文学史)的有机整合,使之具有学科、专业建设的意义;二是要从理论层面深刻把握住"现代性"的"兼容"特征,在总体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中进行适当的扩容,达至文学史编纂的"三通境界","磨合"或创编出恢弘大气、富含启示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性叙事理论的角度对在20世纪中国历史语境中的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之间的某些核心观念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 ,把文学史写作的概念和框架放在现代性的历史图景中判断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精神必然有其科学的理论作支撑,科学的理论必然有其科学的理论框架作支撑。大庆精神作为科学的精神,也必然要有其科学理论框架作支撑。要深入地学习、研究、认识大庆精神,必须了解并理解构成大庆精神的科学理论框架。笔者从政治本色、核心理念、理论基础、主流意识、基本模式、价值取向等六个方面探讨大庆精神的科学理论框架的构成。  相似文献   

8.
王志栋 《河北学刊》2008,28(3):234-237
语用学的基本理论有助于从语言的本质在于使用的角度来理解智能,为人工智能的框架问题提供哲学的视域和分析方法。现代人工智能的符号逻辑研究框架在哲学意义上具有脱离经验的根本局限性,联结论研究框架实质上与此相同。人工智能的框架问题研究需要奠基于"自然机制"为内核、"算法机制"为辅的哲学纲领。现代自然语言理解的句法和语义研究是脱离使用者与语境知识而处于指称层次的片面理解,而只有基于语用学层次的理解才是完整的。  相似文献   

9.
民国机制: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阐释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到"现代中国文学",力图跳出政治话语干扰、接轨西方学术的文学史研究颇多成绩,但依然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空白之点。在今天,如何正视中国文学的政治形态背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包括"民国机制"的阐释框架,将使我们的文学研究获得更充分的本土基础和可靠的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向人本型转换的探索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伊始至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逐步突破政治理论框架和政治化写作规范,经过艰难的探索,终于使政治型文学史书写向人本型文学史书写转换;而这个转型过程则呈现出"过渡"、"尝试"、"拓展"三个逻辑阶段,每个阶段的人本型现代文学史书写各有不同的突破点与创新点.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文学史写作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遭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质疑。钱理群、陈思和、谢冕等人先后提出贯穿20世纪的整体文学史观,试图从时间维度上来推动重写贯穿百年的文学史。金克木和刘登翰则提出将文艺研究作“立体研究”,试图从空间上对文学史进行理论整合。在此基础上,朱德发提出“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学科理念与设想,它不仅从时间维度上将传统的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贯穿成一个整体,而且在空间上将原先被排除在外的一些文学纳入文学史范畴.真正实现文学史写作从时间到空间的立体型整合,完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从史观到研究的结构性突破。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他所创作的湘西小说,以爱与美的悲剧性冲突作为小说的基本内容,以悲剧连环套式的循环结构作为小说的基本形式,以冲淡的小品散文的创作手法作为表现悲剧的基本手段,构成其悲剧艺术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独特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13.
穆木天20世纪二、三十年在代理论和创作上的转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现代"走向"现实"的一个特例。以穆木天生平、创作与理论主张为基础,可以看出穆木天的转变不但与其东北诗人的情感有关,而且,这种转变还包含着不同文化语境下诗人创作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蔡梅 《南方论刊》2015,(1):47-49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已成为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2006年2月我国修订了《基本准则》,其理念逐步与国际接轨,但限于框架整体思路、内部逻辑关系和外在表现形式等问题,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仍未建立。本文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涵和作用为切入点,分析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特点和不足,并提出修改完善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转型的分析,既沿着社会历史结构→人和社会关系的路径对其进行了结构性的分析,又从人→社会历史结构→人的路径对其进行了主体性的分析,并且将这两种分析统一起来,使现代社会转型在科学界定的基础上获得了符合人性与人类本质的诠释。从马克思对现代社会转型的分析框架出发,当代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基本内涵和根本任务是:在同一时空里,既要实现结构意义上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双重转型;又要实现社会主体形态意义上的“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人的自由个性”的双重转型。  相似文献   

16.
框架是组织意义生产的潜在规则,它以话语符号为载体,在媒体文本中体现;框架分析是通过探究话语符号中的蛛丝马迹来揭示文本背后的规则;隐形规则的特征集中体现在意义生产者对相同事实而采用的不同架构方式及其产生的差异性效果.采用文本分析方法比较主流外媒中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与英国的《泰晤士报》对"中国制造"召回的报道框架,能够有效分析媒体话语背后的框架并凸显其特征.美国媒体多将产品质量问题视为中国政经体系的整体性问题,而英国媒体更多从企业是否恪守道德或中国遵守国际产品标准角度将该问题作为个别事件而加以报道.不同架构方式反映出了英美两国媒体在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环境危机是现代风险社会的重要体现,传统主流媒体如何构建议题并形成危机报道框架,关系到民众的危机信息获取以及危机应对。本研究以框架理论为基础,以2012年广西龙江水污染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媒体框架如何参与并构建社会危机情境。笔者对媒体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龙江水污染事件中,媒体的主要信源来自官方,不同价值范式的媒体在价值框架上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经常关注的都是现代历史河流中潮头上的现象,很少关注处在潮头及其所激起的浪花之下的深层次的积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文学社团,如南国社、湖畔诗社和浅草——沉钟社等,就是这种不健全的文学史研究的牺牲者,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造成的历史冲积效应的分析研究,还原他们真实的历史功绩和地位,努力建立一种新的文学史认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人口现代化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提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人口现代化理论分析框架.文章内容涵盖框架的确立及其意义、依据与相关范畴界定等.框架从形式上分割为主体分析框架和边缘分析框架两大板块;框架确立的依据源自于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吸收与创新;框架确立的意义表现为深化人口现代化概念、促进人口现代化研究的系统性、推动人口现代化量化指标系统的构建、打破过去"三大分析板块"的研究思维定式等;框架对人、人口、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人口现代化等范畴也给予了界定.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优秀作家。人们通常从文学作品解读的角度分析他。其实他更是一位文学理论家,他的创作思想更能体现出其人格魅力和创作个性。本文力图从他作品中关于创作的谈论把握其文学创作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