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政治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绿色革命运动及其理论代言人从政治与生态相结合的角度阐明了一种宏观的、自觉的生态政治理论。生态政治具有三个生态层次,即政治体系内生态、政治-社会生态、政治-社会-自然生态;它与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有相通之处,但亦存在显见的本质差别;它与斗争政治不仅无共通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相互对立的两极;它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是对民主政治在新的视角上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在民主基础上的生态政治是人类政治的未来走向,而协调与综合发展则是生态政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武寅 《日本学刊》2002,(4):25-37
国际环境、日本政治走向与中日关系是三位一体、密切相关的。近代以来 ,国际关系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以战争为主要特征的热战阶段 ;以意识形态对立为主要特征的冷战阶段 ;以国家利益的折冲为主要特征的温战阶段。与此相对应 ,日本国内政治先后经历了武力扩张、保革对立、政治多元化三个阶段 ,中日关系也依次经历了民族敌对、中日“友好”、国家关系双重性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历史认识问题是左右中日关系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刚刚结束的日本众议院选举中,民主党以压倒多数打败长期执政的自民党成为新的执政党,而新首相鸠山由纪夫就具有比较进步的历史认识。日本首相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具有决定性作用。纵观战后的中日关系,可以说具有正确历史认识的领导人执政时两国关系就变好,反过来,历史认识有问题的领导人上台时双边关系往往不顺利,有时甚至坏到不可收拾的程度。鸠山首相不但对过去的历史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且重视东亚外交,对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也比较积极。因此,与过去相比,中日关系迎来了较好的发展平台。作为日本近邻的中国,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推进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东亚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多元的时代与多元的法学──迈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变动不居的多元化时代:世界进入了一个多元并存的时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人的心态和行为趋向都呈现出一种多元的存在。多元化的时代必将产生多元的法学,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也将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1)中国法学将发生分化,大一统的法学格局将被多元并存的法学新格局取而代之;(2)将出现中国法学流派;(3)域外法律文化的影响显得更重要、更深远;(4)法学研究方法多元化。而法学多元发展的实现尚需要一系列内在的和外在的条件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宽容。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人们普遍厌恶传统体制时期的那种空泛政治、整人政治,但是,绝不能因此否定政治的客观存在。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发展之时,我们更需要讲一点政治。讲政治有它的时代特色,当前的主要特色是:(1)四个现代化建设仍是当前最大的政治;(2)把握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更是迫在眉睫的政治,这里的关键是要认识到作为改革基本导向的市场经济既是一种调节经济的方法,更是而且首先是一种经济关系;(3)政治参与的层次性,高中级干部首先要讲政治,以正确把握政策的社会主义导向,一般干部和广大劳动者同样要讲政治,主要表现为自觉地维护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以限制拜金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人的内在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类积极主动的创造,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存在。年鉴作为精神产品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价值。本文仅就上述问题谈一些初步看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仁。一、年鉴属于客观精神文化范畴人创造的一切都可以叫作文化。文化的发展,经历着分化和耦合的复杂过程。到目前为止,如果从广义上分析,人类文化可以分为四种形态(或层次):第一是物质形态的文化;第二是制度形态的文化;第三是客观精神形态的文化,也可以叫作理论形态的文化或典籍形态的文化。它是相对…  相似文献   

7.
国际社会与国家:国际政治理论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社会与国家关系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延伸。国际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其形成演化至今可分为两个阶段。国际社会与国家关系变化也可分为两个阶段。通过国际社会与国家关系这一视角,本文认为应以国际社会作为国际政治理论的逻辑起点;国家利益应改变、充实;在国际关系中,国家不具有阶级性  相似文献   

8.
国际政治理论与中日历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0年以来 ,围绕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撰的初中《新日本史》教科书的审定和出版 ,以及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数度参拜靖国神社 ,历史问题再度成为中日关系的焦点之一。本文从层次分析、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国际政治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观点出发 ,试图对中日历史问题久拖不决的原因 ,以及解决或者缓和中日历史问题的途径提供某些解释。  相似文献   

9.
跨越两个时期三个阶段的中日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王少普中日关系恢复正常化至今已有25周年。回顾这25周年的历程,可以发现影响中日关系的基本要素大致有三,即:1.政治及安全因素;2.民间友好运动;3.经济交流。根据这三项要素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可以看...  相似文献   

10.
当前日本政治动向及中日关系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1996年9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邀集在北京有关专家学者就当前日本的政治动向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关于政治动向,与会者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右倾化是当前日本政治动向的最主要特...  相似文献   

11.
冲突规范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规范,各国国际私法学界对它有不同的态度:(1)完全抛弃冲突规范;(2)降低冲突规范的地位,限制冲突规范的作用;(3)在保留冲突规范的前提下,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改进它。文章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冲突规范的现状和软化、等级化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吕炳强 《社会》2011,31(4):65-95
本文尝试建构一种理论社会学的综合视角,它由三个部分即基础存在论、主体主义式结构论和能动主义式特征化构成。本文的主要尝试是:(一)在结构论意义上的社会结构和象征全域与能动主义特征化方面的叙事和筹划之间构想一种理论联系,使其更适合于实证性的研究;(二)为了使叙事和筹划这两个概念在具体事例分析中更具可应用性,尝试对其在若干中国古典叙事分析上的适用性;(三)着重区分主体性和能动性两个概念,尝试使社会学分析中的“行动者”自觉于某种存在论蜕变,实现由主体性到能动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典型”属现实主义美学范畴,是现实主义创作规律的一种理论表现;将“典型”规定为创作的普遍规律、又进而规定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不容置疑的观点,其科学性很值得怀疑。本文即就其中若干论点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4.
吴井泉 《学术交流》2008,2(1):144-150
20世纪40年代以延安诗学为主流的现实主义诗学理论建构,主要是在西方和前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浸润下,尤其是从"左联"革命诗学和毛泽东的<讲话>中汲取灵感和理论资源而生成的.它既发挥了革命诗学的"理知主观"之长同时又吸纳了"客观写实"之优点,其理论构成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诗中的人物或抒情主人公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典型,其身上凝聚着两极对立中的审美偏移倾向;二是主观的楔入,现实主义诗学内在张力的凸显;三是对情感的肯定与认同,呈现出现实主义诗学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诗学的主体核心部分即训谕性也就是主观的人文理解要远远偏重于客观的真实性.这是延安诗学与其他的现实主义诗学的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15.
在跨文化文学阐释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以港台比较文学学者所倡导的“阐发研究”最为突出,其特.点是运用西方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文学进行再审视和再阐释,在此过程中,对西方的理论又进行检验、调整与改造。阐发研究在理论上的渊源,来自传统阐释学向现代阐释学的转变。目前,海内外学者的阐发研究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类型:(1)模式演绎;(2)圆览旁通;(3)中西文论的比照与体系的重建;(1)误读。阐发研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对我国旧的治学方法,尤其对古典文学研究的方法,是一个冲击;其次,阐发研究将成为比较文学在当代中国、在世界范围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方面军;再次,阐发研究将与现代阐释学相互促进,使各自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11年9月2日,野田佳彦正式就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成为民主党执政后两年内产生的第三位首相。野田上台之后,对前任菅直人内阁的内外政策进行了若干重大修正,其外交政策特别是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尤为值得关注。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研究中心和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于2011年11月26日召开了"野田内阁执政后的中日关系走向"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王  相似文献   

17.
金岳霖的归纳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岳霖的归纳理论述评胡军,杨书澜归纳问题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问题。把归纳问题系统地引进中国哲学界并对之作了充分详尽辩护的第一位中国哲学家便是金岳霖。本文拟从如下三个方面分析他的归纳理论:(一)归纳原则是接受总则;(二)归纳原则的表述;(三)归纳原则的辩...  相似文献   

18.
日本社会舆论的变化与中日关系的走向华中师范大学方正平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的“新国家主义”和“新民族主义”思潮泛滥,社会舆论和日本政界左倾化也越演越烈。特别是1993年8月,日本自民党首次失去单独执政的地位,“1955年体制”从此崩溃,而社会党、公明...  相似文献   

19.
反压迫性社会工作,在个体层面上,是解决当前精神康复实践困境的一种有益的回答。基于反压迫性理论导向的批判性反思(社会建构及充权视角),此文旨在明晰如下方面:第一,阐明中国精神康复的制度性设计现状与社会工作的内在逻辑以及反压迫性实践原理;第二,理清反压迫性社会工作的复杂性,探讨为何反压迫性实践应被视为专业人员所忽略的重要内容;第三,整合焦点解决模式与反压迫性实践框架,建构新的精神康复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张改珍  李东升 《创新》2010,4(2):68-72
斯诺先生于1959年提出了"两种文化"问题。沟通科学与人文,有两种可能的视角,即站在一方的角度看另一方;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两方。结果是找出科学与人文的共同属性、差异和相互补充点。与两种视角、四种研究进路相匹配,有三种潜在的行动者:人文学家和人文工作者;科学家及科学工作者;兼通文理者,科学技术研究学家(者)与政府官员。同时,普通民众也是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潜在行动者。行动者们充分互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极努力,是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有力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