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2 毫秒
1.
本文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旧哲学的批判和新哲学建构的基本原则中得到启示,认为主体性问题的发生,渊源于近代哲学不自觉的理论思维前提,如何对这一前提做批判决定了人们以何种思维方式思考主体性问题。由康德,黑格尔开辟的理性批判是以实体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主体性问题,因而必然导致神秘化。应该从马克思确立的实践思维方式来解被唯心主义神秘化了的主体性之谜,并将主体性原则的理论内涵放到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理论原则中来理解。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体现了马克思的哲学主体性原则,马克思“消灭劳动”思想体现了马克思的劳动主体性原则。在马克思从“消灭哲学”到“消灭劳动”的思想转变中,马克思的主体性原则由哲学主体性原则转变为劳动主体性原则。这一转变一方面标示着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逻辑演进,另一方面也展露出马克思主体性原则的真实指向,即现实的个人的个性的实现。现实的个人的个性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中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3.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以主体为视角、从主体的实践出发去考察事物的主体性原则成为哲学发展的根本原则。以实践为标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就涵摄着主体性原则。但是,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根本原则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当今,为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现代化,我们必须主动地挖掘并运用这一原则。本文拟就主体性原则在唯物史观中的拓展问题,作一点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广昌 《学术研究》2007,1(7):18-24
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是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中国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自觉过程。在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检视中,主体性原则强调只有理解我们自己,才能理解马克思;只有在"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理解,才能推进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一原则以中华民族自身主体性的展现作为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释放的载体,在"自觉觉我"与"自觉觉他"的民族性理论自觉中,力求以思维方式的转变开辟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现代视野,并且以此探究当代中国哲学的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核心概念,它在深层所表达和体现的是对中国现代性建构的价值规范基础的寻求,这一点构成了主体性原则最为深层的底蕴。只有从此视野出发,我们才能倾听到这一哲学原则背后最深沉的呼声。虽然主体性原则在学院哲学中表现为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但如果把它置于中国特定的思想与现实语境中,它包含着对中国社会历史方位的认知判断,表达着深层的价值冲突和利益争执,在此意义上,主体性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更是重大的现实问题。面对围绕着主体性所产生的种种冲突,我们应该采取价值排序的态度和思维方式,贯彻这种思维方式和态度,主体性原则及其价值理念在当代中国的落实在价值排序中仍拥有着优先地位,简单宣告主体性原则及其价值理念的终结,实际上是在宣告一个根本没有完全存在过的对象的消失。  相似文献   

6.
陈红桂 《江淮论坛》2003,1(4):20-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的实践来诠释主体性,作为其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根植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实践论>是对主体性原则的哲学阐释;独立自主是从实践方针上体现主体性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历史观上丰富和发展了主体性原则.正是这种对现实世界的主体性阐发,从理论和实践上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哲学界都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而分歧的焦点只在于:在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中,究竟哪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乃至最高原则?在我看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根本不同之处。 (一) 这里首先要明确:所谓“原则”,不是事物存在或运动的普遍规律,而是主体根据内在需要和客观实际为自身所规定的“活动准则”。从“活动准则”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相对于活动中的主体才有意义。就是说,这两种原则都是主体为自身的活动而规定的准则,而不是主体或客体本身所固有的。  相似文献   

8.
在主体、客体问题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的过程中,有的同志提出了“主体性原则”的问题。先是说,认识论的研究必须遵循和贯彻主体性原则;尔后,又把它扩展为整个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到现在为止,主张这一原则中的大多数同志,并未给这一原则以明确的含义。陈志良同志的意见则比较明确。他在《哲学动态》上,先后发表了两篇这方面的文章。一篇是1988年第3期上的《释主体性原则》(下面引用时简称《释》文);另一篇是1991年第2期上的《再释主体性原则》(下面简称《再释》)。这两篇文章对主体性原则的含义、特点和重要性等,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对他的观点,我有些不同的看法,这里提出来商榷,并向哲学界同仁请教。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路之检视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如果我们把哲学划分为包括实体性哲学和主体性哲学两种范式的理论哲学理路 ,以及包括古代和现代两种范式的实践哲学理路 ,那么 ,原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是一种对于作为理论哲学之最高发展的主体性哲学之克服的现代实践哲学。而最近二十多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则是在理论哲学理路内从实体性哲学转变为主体性哲学 ,这既是其成就之所在 ,亦是其局限之所在。而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就必须在回归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础上 ,通过与现代西方实践哲学以及中国古代实践哲学的对话来构建中国的现代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0.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能否成立,现在大家还存在一些意见分歧。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主体性原则。我们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反映现代社会实践的特点,积极探索主体性原则的科学规定,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体系,以及主体性原则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如果这些问题有了比较明确、一致的看法,主体性原则能否成立的问题就不难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1.
对“以人为本”原则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哲学主体性原则历经千年演革 ,呈现为跌宕不息的动态过程 ,透射出含义各异的若干理论时段。作为社会治理与发展的公众用语的“以人为本”,已然成为一些学人阐释哲学主体性原则的专业话语。在价值多元化和“全球问题”丛生的当今时代 ,混淆“以人为本”的公众用语和哲学话语的界限 ,将可能掩盖或诱发有碍于个人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的理论失误和行为失范。  相似文献   

12.
高扬人的精神能动本质的主体性原则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传统哲学这份重要遗产,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重建了科学的主体性原则,从而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当代西方许多哲学家责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忽视主体性,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贬为机械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今天,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对于我们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几年以来,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质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一些同志坚持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自然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另一些同志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我认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坚持还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的问题。因此,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对于讨论的深入是有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是与人的主体性既有区别、又  相似文献   

14.
陈胜云 《兰州学刊》2011,(3):28-31,36
胡塞尔坚守了笛卡尔提出的明证性原则,并在此前提下展开了自我我思与他我领域之间的意义建构,强调了共同体、统觉在交互主体性意识构造中的作用。基于先验自我我思的明证性、远离现实交往的先验交互主体性以及基于先验论证的客观世界,构成了胡塞尔超越传统哲学唯我论的基本障碍。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思想在否定的意义上为批判笛卡尔哲学以来的思辨哲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契机,并向着现实交互主体性理论维度敞开。  相似文献   

15.
在讨论主体性原则问题时,人们很少注意不可知论对此采取的态度。不可知论宣称世界不可知,这似乎是取消了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但实际上,不可知论的失足,恰恰是因为它对认识的主体性作出了错误的规定。研究不可知论在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上的失足,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水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学说。 休谟和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两个主要代表,本文从认识的主体性原则这一角度,探讨他们的不可知论的认识根源,以阐明不可知论失足的原因以及我们从中应该得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体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主体和主体性问题虽然是近代哲学明确提出的,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哲学史上却由来已久。自先秦开始中国传统哲学就特别重视人的主体性问题,后来许多哲学家都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一主体性问题是近年来哲学界密切关注的一大热点,至今仍在热烈争鸣之中。这场讨论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主体性与实践的关系,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主体性在认识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表现等诸多方面,科学地说明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准确地把握主体性的实质或者说内在本质。对主体性实质的理解不同,会导致对上述诸多问题的不同解决。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原则是贯穿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讲,这一原则就表现为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问题。从宽泛的意义讲,全部“精神哲学”都可以看作是对人的社会—历史主体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本文侧重于探讨黑格尔社会—历史学说中人的主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哲学考察个体发生主要是运用哲学方法分析个体形成和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从哲学上考察个体发生问题正确的方法论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考察个体主体性时必须从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出发进行考察;二是主体性原则:从主体方面理解任何“现实的个人”。  相似文献   

20.
“交互主体性(他人问题)”问题是晚期胡塞尔哲学所要着力解决的课题之一.胡塞尔所要探讨的他人不是作为绝对的他人,而是作为他我的他人.问题是胡塞尔为什么不直接把绝对他人看作问题去讨论,而把他人转换成他我并依此构建交互主体性理论.如此,我们还能不能说这一理论遵循了现象学所倡导的面向事实本身这一原则,并因此成为一门关于他人的现象学?或者这种转换的结果是真正堵塞了通向绝对他人的路途?惟有从胡塞尔内在思想出发,才会真正理解交互主体性理论的意义与限界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