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问卷调查可以分为描述调查与检验调查.前者不可能"发现"任何未知的现象;后者则不可能"探索"原来假设之外的任何相关关系.因此,问卷调查并非总是最佳选择而经常是无奈之举.如果非使用问卷调查不可,就必须改善我们的问卷设计,为被调查者而设计问卷,而不是为了调查者自己.  相似文献   

2.
"元假设"是一切问卷设计的基础与灵魂,也是目前社会调查方法论中最缺乏论述、在问卷设计中最容易失误的方面.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其实都是"光谱式地"存在着,而我们所设计出来的任何一个问卷,都是在使用我们所创造的各种"界定"来裁剪社会.因此我们必须首先确定社会现象的"两极",斟酌我们客观存在的"排除",避免出现调查内容上的误导.  相似文献   

3.
反思"观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卷调查要求回答的"单纯化"、"实验室化"与"标准化",可是"观念调查"基本上做不到这些要求,因此应该严格慎用之.作为补救措施,在设计原则上,提出了观念的持续期与观念的层次的概念,分析了观念调查结果的意义与主要用途.在操作层次上,提出7个具体的建议:高层观念的精确表述、调查道德观念的"讲故事法"、"照本宣科调查法"、弱化"对方指向"、慎用"假设式提问"、不要排序、不要"总汇".  相似文献   

4.
论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应该结合起来",这样一个命题与努力方向其实是来源于对这两种调查方法的理解尚不够深入.对目前我国社会学界所做出的多种尝试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之间是一种组合,而不是结合,而且也无法结合,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由定性研究来整合定量研究,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5.
问卷调查在社会研究方法中处于主流地位。然而,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这类调查的质量常常受到质疑。以2010年CGSS湖北区域的调查实践为例,从结构性的视角出发,分析问卷设计中结构性问题使得受访者主体性受到相应的限制,如问卷中异质问题的相互嵌套、同质问题的隔离性设置以及问卷加长结构等。在调查操作中,受访主体有关调查"无用论"的社会心态、文化结构因素构建的问卷内容敏感性,以及访谈员/调查员按照形式要求进行的"机械式"问答等限制了受访者的自主性,增加了调查的难度,影响了调查的信度和效度。为了提高访问与调查的成功率,增强调查的效度和信度,我们认为应在调查的主体性与自主性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6.
中外股市中90%的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各有各的原因,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一、不及时止损.一定要有止损点,因为你决不可能知道这只股票会跌多深.设置止损点,就等于为你买的股票装一根"保险丝".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科学、之所以被我们视之为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永葆其生机与活力,就是因为她自始至终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重要观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即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本质特征,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规律.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具有理论创新、理论突破性质的重要观点,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运用和创造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8.
对于"在场"这个词,没有一种字典含义或者权威讨论可以确定它的意义,以使任何一个使用它的人都接受.因此在使用它的时候,我们有很大对其意义进行调整的自由.事实上,在使用这个词的过程中,唯一切实可行的要求就是最大限度地增进我们对人文学科的理解.当试图满足这一要求时,我将其与再现相联系.我要关注的是再现的一种变型,在此意义下,过去被允许以一种"偷渡"(鲁尼亚)的方式进入现在,以至于在历史再现中,过去在字面上也成为"现在".在分析历史再现的这个变型过程中,我采纳鲁尼亚所使用的所谓"平行进程"观念.  相似文献   

9.
"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这一概念将犯罪团伙和黑社会性质组织相混淆,在逻辑上无法站住脚.这一错误概念不仅会造成犯罪学有关问题研究的混乱,而且还容易在司法实践中造成一些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0.
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的古今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变化.指称对象从有德识的长者到普通人,呈现通用、泛化的趋势;与交谈者之间的身份差距以及亲疏程度等相呼应,"先生"这一称谓使用的原则从"等差"演变为"情感"."先生"演变的原因不能从称谓自身中去寻找,而应该到称谓之外的社会和交际的人中间去寻找.其使用形式的多样性为称谓者根据不同的需要而有所选择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在定性调查中究竟应该调查多少人,这个根源于"代表性"的问题很现实却又是错向的.本文认为在质性研究的最主要形式"求异调查"中,不是有没有、要不要"代表性"的问题,而是究竟要代表什么的问题.定性调查试图囊括的是"研究主题相关的所有潜在信息",追求的是对"研究主题的归纳程度",而不是定量调查所要求的"代表性"(代表"总体中的全部个体").定性调查只要相对实现了"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就足以反映信息的整体质性,足以通过归纳来满足研究主题的需要,而绝不在于人数的多少.因此,对于定性调查而言,所谓"代表性"其实是个伪问题,以此来衡量定性调查则是个误区.  相似文献   

12.
"中华性"之论从后现代的立场揭橥现代性的终结,进而以寻绎中国自身的现代性--"中华性"为指归,表现出一定的追求民族文化个性的合理性.但其指认现代性为西方话语霸权而否定其使用的正当性,进而割裂现代性与其所言的中国现代性的辩证关系,这就存在着无法规避的矛盾和困境.析分其矛盾和困境,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现代性,而且有益于文明间的对话与共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社会调查研究的学术领域出现了对调查研究概念的新定义,即把调查研究定义为以抽样、问卷和统计分析为特征的定量研究方式,这和传统的、已经约定俗成的调查研究概念完全不同。考虑到国内的实际和国际学术语言的接轨需要,本文认为:应该明确区分广义的调查研究和狭义的调查研究;过分强调定量化的所谓"科学化"、"规范化"倾向值得关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要考虑中国的实际。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近年来的一股新生力量,它给译界带来不少的活力,而且它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研究视角.而中国译界中被长期视为翻译标准的"信"达"雅"也受到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冲击,"信",这一重要而且最为基础的翻译标准应该怎样去认识呢?  相似文献   

15.
正理性精神一些教师,而且是为数不少的教师其实并不想发展,他们本身缺乏发展自我的愿望,他们更甘于平庸也更得过且过。我所见过的学校中的大多数教师群体都并不是积极求上进的一群人。我无法确定是否只是教师群体素养不高,因为我没有机会接触到别的行业中的人群;我也不想过多地讨论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因为只要是缺乏"退出机制"的任何领地,其中的人员都不会是积极求上进的。无论是什么原因,总之,学校有相当多的教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文字存在着局限性,这是释迦牟尼、老子的共同认识,也是当代哲学家们的共同认识.但是,并没有人能够超越与解决这一难题.象一不是文字,二不是语言,所以语言与文字的局限性在这里并不存在.象异常简单明了,却又有着无限巨大的容量,文字无法尽的言,言语无法尽的意,可以轻易地尽在象中.中外历史证明,象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与任何学科的学者对话,而且总能给探访对话者一个所需要的启示.象在今天的意义不仅要体现在形而上,更重要的是应该体现在形而下,即利用象思维开发出新理论、新技术、新器具.象中哲理是自然哲理,象中法则是自然法则.自然哲理、自然法则具有常青意义.象为中华民族所独有,作为子孙无论如何都应该以敬慎的态度对待象.  相似文献   

17.
莱维纳斯的"爱欲现象学"在《总体与无限》一书中究竟占据怎样一种地位,似乎不甚明朗,甚至有学者认为是信手之作.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莱维纳斯思想不可或缺.而且"爱欲现象学"具有多重意涵,不可偏颇.即对"爱欲现象学"的解读不能仅仅局限于爱欲问题上,而应该沿着他原本的思路逐步展开,从而揭示出"繁殖"、"父性"、"子女"、"兄弟之爱"等一系列环节,展示出"爱欲现象学"中所蕴涵的多重意味,及其与莱维纳斯政治思想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财产变动之所以构成不当得利,应该予以返还,是因为此项财产变动欠缺法律上的原因,因此,无法律上的原因是不当得利纠纷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目前,学界与审判实务中对于构成不当得利的三个要件事实之一,即"受益必须是没有合法根据"这一事实应由谁承担证明责任,存在较大争议.笔者认为,在不当得利纠纷中,"受益是否有合法根据"这一事实的证明责任应该由原告承担.如果由被告来承担取得不当得利必须有法律上的依据,既不利于法律秩序的稳定,也违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9.
中外股市中90%的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各有各的原因,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一、不及时止损.一定要有止损点,因为你决不可能知道这只股票会跌多深.设置止损点,就等于为你买的股票装一根"保险丝".  相似文献   

20.
传统叙事学认为,结尾是叙事线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上承他事,下无他事可继,是叙事线条的"打结".后经典叙事理论在承认"结尾"存在的同时认为叙事是开放的,因为,任何"结尾"都可能在读者的阅读中成为新的故事情节的起点,从而将已经打成的"结"再度打开,于是阅读成为"解结".本文梳理了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关于"结尾"的论述,并进而结合个案论述了后经典叙事学关于"结尾"的思想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