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后至“七·七”事变之前,即一九三一年秋至一九三七年夏秋之交,广大东北学生,不甘心当亡国奴,纷纷逃亡到北平。特别是伪满洲国成立前后,逃往北平的学生骤增。当时,东北大学、冯庸大学已迁到北平,冯庸大学后来停办了,办了个东北中学。教育界的东北地方势力还办了难民子弟学校、念一中学、广安中学。侥幸得到读书机会的逃亡学生,有不少人是在这些学校里读书的。当时,北平是抗日斗争的前沿阵地。“九·一八”后日军步步逼进,侵占热河  相似文献   

2.
(一) 李春润,字滨浦,一九○一年六月十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四日)出生于辽宁省凤城县大李家堡村,一个中产农家。少年时聪颖好学,一九一二年入本县高等小学读书,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凤城师范学校,一九一八年秋毕业回原籍小学教书。他抱“教育救国之志”,在教学中极力启迪学生爱国思想,但当时中国正处在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特别是东北  相似文献   

3.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生,是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家庭,是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校,是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相似文献   

4.
诗人、诗评家吴开晋教授吴开晋先生,笔名吴辛,山东省沾化县人。1934年生。早在中学读书时,即有诗作发表。14岁考入华北大学文艺部后转入中央戏剧学院普通科。16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从事文艺宣传工作。1955年又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1958年因品学兼优提...  相似文献   

5.
李亦园院士李亦园,1931年出生于福建泉州,1948年泉州培元高中毕业后考入台湾大学,1953年台大毕业获文学上学位并留任人类学系助教,后赴美国就读于哈佛大学外获人类学硕士学位,学成后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并会聘为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1968年升为研究员兼教授,1971年出什民族所第二任所长,1979年被选任民族学会理事长,1984年间月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李先生从事文化人类学之研究达四一十余年,其研究领域涵盖五方面,皆具有相当之开创性与实质性的成就,无论在理论与方法卜,对我国人类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2004,(3)
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本刊学术顾问张岱年先生,因患心肌梗塞引起心律衰竭,经救治无效,于2 0 0 4年4月2 4日凌晨2时50分在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逝世,享年95岁。向张岱年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于4月30日(星期五)上午1 0时在八宝山殡仪馆第一告别室举行。张岱年先生字季同,别号宇同,原籍河北省献县,1 92 8年1 0月入北平大学教育系学习。1 933年师大毕业即受聘到清华大学哲学系任助教,1 936年写成了他的名著《中国哲学大纲》。1 937年抗战爆发后,张先生因与学校领导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在北平蜇居读书,保持民族气…  相似文献   

7.
陈天华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天华(1875—1905年)字星台,别号思黄,湖南新化县人。他幼年生活贫苦,十五岁开始读书,后随其父到新化县城谋生,不久考入提倡新学的新化学堂。这时,正值以康、梁等人为代表的改良派掀起的维新运动在湖南广为兴起之际。陈天华在这股新学之风的吹拂下,受益不浅,“慨然欲任天下事”。1903年,他被新化学堂资送去日本留学,开始走上民主革命道路。1904年,他同黄兴、宋教仁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1905年  相似文献   

8.
王十仪小传     
王十仪(笔名王拾遗)先生,一九一七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一九四四年七月,考入国立东北大学中文系读书,一九四八年六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一九四九年三月,在北京考入华北大学中文系学习,一九五○年毕业,分配到天津跃华中学任教。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陈诚在靖难之变后流放北平、永乐三年很快起复事再作探究,认为与永乐时代首行内阁的“江西帮”有关,以解读陈诚生平事迹研究中的这一谜底。  相似文献   

10.
陆游论读书     
陆游爱书,读书,著书。在他漫长的八十六年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读书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他的生命和书分不开,他的事业同样和书分不开。据我不完全的统计,在一部八十五卷的《剑南诗稿》中,仅以“读书”名题者即有五十七题(有的同题下有好几首诗)。“独喜遗缟不我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明史,都与书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  相似文献   

11.
前言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向华北发动了新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党领导了北平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上海地下党自1935年后,虽然与中央一度失去了联系,但仍坚持斗争,联合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等爱国人士,先后组织各阶层的救国联合会。他们在地下党员的推动下,积极  相似文献   

12.
华岗年表     
<正> 华岗(1903--1972)曾用名华少峰、刘少陵、华西园、林少侯,笔名林石父、晓风等。一九○三年六月九日生于浙江省龙游县庙下村一个农民家庭,学名华延年。一九一四年秋,入庙下村初级小学读书。一九一六年秋,考入龙游县溪口镇高等小学读书。一九二○年秋,考入衢州师范学校读书。一九二二年冬,于衢州师范因领导同学反对学校当局蛮横干涉学生运动而被开除。一九二四年九月至一九二五年五月,改名华少峰  相似文献   

13.
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河北省安平县人。读小学时就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对鲁迅、叶绍钧等作家的作品特别喜爱。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在保定育德中学读书时,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开始在校刊《育德月刊》上发表小说、诗歌和文学评论文章。毕业后曾流浪于北平,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相似文献   

14.
痛怀老舍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北平即沦陷了。我那时正在北平。后来,无法呆下去了,乃化装“浪人”逃出北平,辗转于八月间到了济南。在济南,当时成立了一个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平津流亡同学会”,专门办理由平津一带流亡出来的教授、学生的接待、输送工作。我被留下参加了该会工作,分配我做交际联络事务,并兼编一个小报的文艺副刊。“平津流亡同学会”拟发起组织一个统战组织“山东省文化界抗敌协会”,要我代表“同学会”去联络一些当时在济南的文化界知名之士来做发起者,我那时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老舍。  相似文献   

15.
刘国光简介     
《江淮论坛》2010,(6):F0002-F0002
刘国光,经济学家,江苏省南京市人。1946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考入北平清华大学研究院;1951年-1955年,苏联莫斯科经济学院获副博士学位。1981年-1982年,兼任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1982年-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3年-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常委。1988年被波兰科学院选为该院外籍院士:2005年被授予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  相似文献   

16.
霍贺 《江汉论坛》2023,(9):106-112
1930年代初,王礼锡、胡秋原等中间知识分子群体以《读书杂志》为主阵地,发起了著名的中国社会性质讨论和中国社会史论战,形成了在当时思想理论界颇具影响力的“读书杂志派”。在民族复兴话语下,“读书杂志派”不仅以学术探讨和思想论战构建其对中国前途的一套看法,而且通过革命实践实现其对未来建成的“新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性质的国家问题的政治诉求。尽管他们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探索归于失败,但其坚守中道、理性立场,兼容并包各种思潮,始终秉持民族主义思想,寻求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的思想理念和政治诉求,在今天看来仍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读书人”一词源于何时,恕我孤陋寡闻,尚未得其详。“读书人”一词的含义,也要在此向有道者讨教。不过,据我的了解,读书人无论是在学堂还是在私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的读书,并且不会因环境与条件的变化或优劣而放弃读书。读书的目的或有不同,但苏泰的头悬梁、锥刺骨是读书,车胤的囊萤照书是读书,匡衡的凿壁偷光也是读书,韩愈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是读书。总之,士林总总,千奇百怪,各有风采。不知从何时,读书的味道变了,读书人也发生了变化。读书可为稻粱谋,读书…  相似文献   

18.
李雅娟 《云梦学刊》2009,30(5):16-20
1928年夏国民政府整顿北平教育界,罗家伦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在就职演说中,罗家伦将大学的意义关联于国家政治.对清华大学提出“学术独立”的期许,以促进国家独立。罗家伦自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气质与其国民党要员的政治立场时有冲突.对其教育事业产生影响。1932年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深之时,罗家伦出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提出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央大学的使命,为复兴民族国家奠定基础。随着国难加重,罗家伦国民党要员的政治立场逐渐凸显。而其自由主义的思想又始终制约着他不能完全认同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其大学教育的成败得失均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正> 恽代英从小就喜欢读书,有较好的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1913年夏,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昌私立中华大学预科班学习。1914年10月1日发行的《东方杂志》第11卷第4号上刊登了他撰写的《义务论》,“为投稿之一新纪元”(《爱澜阁自叙(续)》。见《恽代英日记》第7页。以下凡引此书只写《日记》和页码),从政治上谴责了资本主义的所谓“文明”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从伦理学方面初步阐述了有关道德问题的一些看法:揭露了宗教道德家唯心主义的“义务论”,指出了一般“义务论”的历史地位。“宗教道德家,  相似文献   

20.
科苑学人:历史学副研究员吴孟雪吴孟雪副研究员,1947年出生于广西桂林,1966年高考前夕,适遇“文革”爆发。在建设兵团农场“接受再教育”两年后,又当了8年铁路工人。海晏河清,重圆大学梦。1978年赶上最后一班车,以高分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7年寒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