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张高兰 《阴山学刊》2002,15(2):71-72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2.
"齐物论"几乎被公认为是庄子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但若仔细考察<齐物论>原文,可以发现这是对庄子论述的极大误解.从对全文内容的考察来看,<齐物论>的主题不仅不是"齐物论",相反,其所要论证的是物与物不齐、物与物论不齐、物论与物论不齐,因此,通过辩论和两极式的概念思维不能达于道.本文具体分析了<齐物论>中被公认的齐物论观点,指出它们并不包含万物齐同的含义,"齐物论"这一标题与其内容不符,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许多学者关于<齐物论>标题是汉代学者所拟制、<齐物论>的主题不是齐万物的猜测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3.
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透视出来沉重的历史演变的沧桑和异文化进入、本土文化沉沦的文化变迁给人带来人生无望和痛苦挣扎,使小说具有一种透视历史、透视民族性的震撼人心的效果.本文着重从人类学文化变迁的角度来分析<尘埃落定>如何反映这一段特殊的历史的演变带来的文化变迁及文化变迁给人心、人格带来的波动,以期对小说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并在这基础上对阿来及<尘埃落定>的写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褚春元 《江淮论坛》2005,(5):167-171
<庄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美学著作.它虽然不是文艺理论专著,但却蕴涵着丰富的诗学思想.本文试图从诗学的角度对<庄子>思想中"虚静"心理的论述进行诗学阐释,探讨"虚静"心理在文艺创作中的特征、意义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君子人格":《论语》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论语>为先秦儒学形成的标志,"君子人格"就是<论语>的人文核心思想,是它的灵魂.君子人格产生有其独特社会背景和文化基础,君子人格丰富的内涵对中国及世界的的影响将是长久和深远的.  相似文献   

6.
蒋敏华 《江淮论坛》2003,(5):128-132
全球化浪潮激荡下的中国文化正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早已成为文化界瞩目的焦点.马原的以<冈底斯的诱惑>为代表的一系列西藏题材小说、央珍的<无性别的神>、阿来的<尘埃落定>分别为读者摹画了一个遥远、神秘却又互异的西藏世界.对西藏理解的不同文化立场是引起这种互异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对这种文学现象进行文化心理层面的透视,以此作为考察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心理的切入点,并希望能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及其应对"的大讨论建立一种可供借鉴的文化的社会心理参照.  相似文献   

7.
神话思维对<庄子>文本特征的形成有着深刻而内在的影响.它以具象言说事物的方式使<庄子>把哲理完全融入它的寓言系统,<庄子>已不仅是一般说理形象化,而且更是直接用形象说理,寓言本身既是手段又具有本体意义;神话思维不回避矛盾的原逻辑特点使<庄子>意象具有多面性,体现在文本上则是模糊混沌特征;神话思维的隐喻性使庄子把自己的精神生活融入外物,并在超越外物的表述层次上使象征意义具有多义性,造成文本的开放性召唤结构.  相似文献   

8.
"因性练才"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论观点.这一观点,其基点在于论述人的天赋之"才"与本然之"性"之间的复杂关联,其核心在于阐明"才"、"性"、"体"之间互交互融、互动互感的审美生存态势,本质在于揭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生态文艺观.本文以"体性"篇为基础,参照<事类>、<才略>、<神思>、<程器>、<明诗>、<熔裁>诸篇,对刘勰的"因性练才"说蕴藏的丰富的生态文艺思想予以阐明.  相似文献   

9.
陈朝霞 《人文杂志》2004,(3):131-134
本文立足于东、西方文化的特质差异将<西厢记>的女主人公崔莺莺与<红与黑>的女主人公德·雷纳尔夫人的艺术形象进行观照对比,说明了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对爱情追求的不同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文化的"罪感"对西方文明自觉的、深入人心的影响与东方"礼"文化的表层深入性、强迫性对人的禁锢以及瓦解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0.
贾学鸿 《江汉论坛》2005,(6):117-119
<楚辞·天问>中的"帝何竺之"是解读作品的难点之一,从古到今一直未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竺字的含义与毒字相同,它们在先秦楚文学作品<老子>、<庄子>和<天问>中分别出现,并且具有一以贯之的意义,指的都是相通、通达.<天问>中的"帝何竺之",反映的是古代天人相通、人神感应观念.毒、竺是先秦通用的楚语,保留了它的原始含义.  相似文献   

11.
"自然之道"的深层生态学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学者认为,主张"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是当代深层生态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事实上在中国道家的学统中本身就存在着一种"自然之道"的深层生态学.这种东方古老的深层生态学有别于西方后现代的深层生态学,它植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深厚土壤,有着自身特定的文化传统内涵,为当代人类战胜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识度.道家的这种"自然之道"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时期的<老子>、<庄子>、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和汉初的<淮南子>等著作中.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历来为千年来的学术公案.或以为王安石尊<春秋>,故无"断烂朝报"之说;或以为王安石贬<春秋>,而有"断烂朝报"之说.笔者认为,王安石是轻视<春秋>的,且也说过<春秋>为"断烂朝报"之类的话,但是,王安石所言<春秋>为"断烂朝报"是特指其弟子陆佃、龚原对<春秋>的注释,而非孔子删削之<春秋>;对于孔子删削之<春秋>,王安石虽不甚尊崇,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王安石不能也不敢公开诋诬之.王安石之所以轻视<春秋>,是因为<春秋>的主旨与其变法思想相抵触.  相似文献   

13.
《说文》"同意"释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铮 《晋阳学刊》2005,(5):121-124
同意体例是<说文>体例的重要内容之一,前人对<说文>同意体例的研究尚缺乏深入,尤其缺乏对标注同意术语的字条逐条疏证.只有逐一疏证全书中标注同意的字条,才能对<说文>同意体例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说文>同意体例亦包含使用"某与某同"术语者,这类术语只出现在象形字中,许慎使用这一术语意在指明两字之间具有相同的笔势化构字部件,藉此以推索这些字的笔意.  相似文献   

14.
蔡铁鹰 《晋阳学刊》2005,(4):107-114
20世纪90年代<西游记>研究中压倒性的声音来自于李安纲.经过李安纲的精心包装,以"金丹大道"为核心的、试图将<西游记>证明成"证道书"的"<西游记>文化研究"带来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论题和无数似是而非的成果.但这些称为"文化"的研究,其实是建立在毫无实证性可言的自我想象的基础上;而掩盖在阴阳、八卦、五行、生克等等之下的巧合附会、移花接木、信口开河、随意编造之类的所谓研究方法,则根本就是对学术的戏弄.  相似文献   

15.
张小平 《江淮论坛》2002,(4):107-113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篇著名的专论,对后代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曹丕在<论文>里提出了著名的"文章不朽"说,其"文章"所指,今天研究者的见解也不尽一致.本文认为,曹丕提出"文章不朽"说,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对于"文章"的理解,应结合<论文>本身及当时邺下文人的处境去考察.  相似文献   

16.
"郑声淫"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兴华 《江淮论坛》2002,(1):105-108
有关"郑声淫"的传统解释,多不离<诗经·郑风>,或认为"郑声"则<郑风>,或认为"郑声"乃<郑风>之音乐.前者与"思无邪"及<诗>之为经相抵牾,后者乐淫而诗不淫的观点有违"诗乐一致"的原则.事实上,"郑声"是产生于<诗经>之后的一种"新声",与<郑风>无关.<郑风>与"郑声"虽然都不脱郑俗的影响,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前者虽难掩其浪漫与野性,但却自然、纯净,符合孔子时代的"无邪"标准;后者则以满足声色享受为目的而有涉于淫,故孔子称前者为"无邪",而斥后者以"淫".  相似文献   

17.
晁福林 《学术界》2001,(6):186-189
<庄子>的<寓言>一篇与其前面的<外物>篇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其沿着言意之辨的思路所进行的论析,具有重要意义.其所云的"受才乎大本",指人的躯体为天地所生,但人须待灵魂附体,才算真正有了生命,此即其所谓的"复灵以生"之意.庄子引述孔子之语说明若要使人心服口服,靠各种"言"都是不行的,而必须靠阐明大道的"意".<外物>篇所提出的"得意忘言"的命题,在<寓言>篇中得到进一步阐发.  相似文献   

18.
李金坤 《云梦学刊》2001,22(4):9-12
从"文学精神"、"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可以发现<楚辞>对<诗经>的承传事实.除受<诗经>的影响外,<楚辞>还受战国诸子散文及楚国土著文化"楚歌"、"巫歌"和"楚声"等文化乳汁的滋养.  相似文献   

19.
姚小鸥 《中州学刊》2001,(5):114-118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句,于<离骚>大意及屈原早期思想的探索关系甚大.古来研究屈骚各家多将"先路"一词解为"前面的道路",从而影响到诗句的解释并及屈子身份及经历的推测.本文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辨明"先路"为先秦时期天子诸候的专用乘舆.又据金文<令鼎>与<穆天子传>的有关材料,论证了导"先路"者的身份及其乘骑之良骥等其他相关问题.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又论证了左徒之职约相当于<周礼>中的<太仆>.从而将对屈原身份的研究深入了一步.  相似文献   

20.
<汉语大字典>个别字释义不全面.本文对"一"部字如"甫"丈"吏"丘"的释义进行补说.其中有的字义<大词典>也漏收,本文也做了交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