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帆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4):114-114
德育是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活动。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想政治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德育的实施。(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有悠久的历史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而富于智慧的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都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结晶。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勇敢斗争,反对外来侵略和掠夺,捍卫了祖国的…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和载体。当前应通过深入挖掘"非遗"资源,积极推进"非遗"进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建立"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等措施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中宣部公布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着中华民族一个神圣的日子香港回归祖国之日的临近,爱国主义热情在神州大地激荡,在海内外亿万华夏子孙心中涌流。当此之时,中宣部公布了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昭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瑰宝,展现近代中国人民血火抗争史实,反映...  相似文献   

4.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5 000年的悠久历史,3 000年的文化中心,1 600年的帝王之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河洛文化。河洛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  相似文献   

5.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5 000年的悠久历史,3 000年的文化中心,1 600年的帝王之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河洛文化。河洛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5 000年的悠久历史,3 000年的文化中心,1 600年的帝王之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河洛文化。河洛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5 000年的悠久历史,3 000年的文化中心,1 600年的帝王之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河洛文化。河洛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遗产,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精神支柱。历史教育是实现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爱国主义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历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既责无旁贷,同时也具有不可匹比的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立法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其中,不仅有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有斑斓多姿的无形文化遗产。尽快制订并出台一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用法律的形式保护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又反过来给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影响.历史上的中国,历尽沧桑而未亡,兴衰更选而崛起,正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了巍巍华夏的顶天支柱.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和凝聚国力振兴中华的巨大动力,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全民族和全体人民来说,首先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要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对肩负跨世纪艰巨使命的大学生进行深入持久和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既为当务之急,又系百年大计.而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他们从爱国主义者成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者.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分成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2.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是在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进步给以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使中华民族能经受住无数自然的、社会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而一直保持坚强的团结和旺盛的生机。正如中共中央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的那样,“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对于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研究,历来是我国各级党政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此作了研究,本文仅就其中几个重要问题作一些综述和论析。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千百年来爱国主义一直是鼓舞我国人民奋勇向前的巨大动力,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高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我国高等院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95年11月25日,全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经验交流暨  相似文献   

14.
历史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历史课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掘历史教材的思想内容,运用教材的丰富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认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疆域辽阔,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具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所创造的宝贵财富。民族文化传统作为爱国主义的基础,爱国主义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二者如此和谐地辩证统一,形成了当代爱国主义的崭新特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仅是为爱国主义培根固本,而且是中国人民实践当代爱国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博物馆以收藏、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民族文化遗产,系统展示我国各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使命,是各民族文明记忆与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感知各民族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场所。民族地区博物馆是国家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它博物馆或文化设施无法替代的。有关民族文化高水平的展览,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有效的教材。面向青少年、面向未来办馆,是民族地区博物馆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5 000年的悠久历史,3 000年的文化中心,1 600年的帝王之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河洛文化。河洛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我刊(原《洛阳工学院学报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5 000年的悠久历史,3 000年的文化中心,1 600年的帝王之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河洛文化。河洛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我刊(原《洛阳工学院学报  相似文献   

19.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5 000年的悠久历史,3 000年的文化中心,1 600年的帝王之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河洛文化。河洛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我刊(原《洛阳工学院学报  相似文献   

20.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5 000年的悠久历史,3 000年的文化中心,1 600年的帝王之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河洛文化。河洛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我刊(原《洛阳工学院学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