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我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不正当竞争,诸如虚假广告、假冒行为、巨奖销售等,已严重破坏市场竞争秩序,损害了诚实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如何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其具体的法律表现形式,已成为每个进入市场的民事主体所必需首先了解掌握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企业为了占领市场,相互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商战”频繁。哪里存在竞争,哪里就可能产生不正当竞争。我国以往的法律法规对竞争问题涉及很少,对竞争行为缺乏规范,因此,不正当竞争行为大量出现。愈演愈烈,严重破环了市场秩序,妨碍了公平竞争,给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还损害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声誉。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1993年9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这是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上法制化轨道的一部重要法律。  相似文献   

3.
反向假冒商标行为是指未经他人的允许,将他人合法使用在商品上的商标去除后换上自己的商标并投入市场的行为。从消费层面看,它是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从竞争层面看,它是通过侵犯他人商标的手段来实现自己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各国不同的立法模式告诉我们,只要法律之间关系和谐,都能收到较好的规制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中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存在较大不足,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情势,在《反垄断法》出台的背景下,对其修改势在必行。参考国际和国内地方立法,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应注意四个方面问题:1.反不正当竞争法律保护对象的问题;2.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的扩张问题;3.不正当竞争行为与限制竞争(垄断)行为的区分问题;4.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性质问题。可以将我国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界定为:一切不具有独占地位的市场活动参与者,违背公认的商业伦理道德或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妨碍公平竞争、扭曲竞争,损害其他竞争者的合法权益、损害消费者权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互联网经济的繁荣.为了争夺用户资源和市场份额,互联网行业竞争加剧,互联网企业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态势开始蔓延.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了其他互联网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重扰乱了互联网经济的竞争秩序.为了保障互联网行业的有序发展和持续繁荣,必须加强和完善互联网行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目前对于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作出调整、完善.  相似文献   

6.
自从我国制定并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来,竞争法学界更多地关注该法所规定的各种行为的法律适用及其第2条一般条款的运用问题,对于"经营者合法权益"的内涵并未给予高度重视。《反不正当竞争法》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时所指的"合法权益",在针对虚假广告等行为时,具体含义为何?我国各地法院在裁判不正当竞争案件时,或统称为合法权益、或表述为竞争优势等内容、或表述为竞争利益、或径称为公平竞争权。鉴于法益保护模式存在的缺陷,其与经营权、经营自主权、营业权等具有不同的内涵,有必要将此种法益上升为法定权利即公平竞争权。  相似文献   

7.
《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十多年来,在规范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竞争行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秩序、保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该法在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基层执法立案少、监管领域狭窄、执法力量薄弱等问题。建议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努力提高执法者的素质;政府部门要加强合作,注重联合执法;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注重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查处违法案件。  相似文献   

8.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每个经营者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能够自主自愿地参与市场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把市场经济叫做自由经济;但是,经营者出于局部的、个别的利益而进行的竞争,要以不妨碍、不损害正常的市场秩序和他人的竞争行为为条件,市场竞争也需要有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又是一种法制经济。我们说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因素,而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经营者为了不被市场竞争无情淘汰,总是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去竞争取胜…  相似文献   

9.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诚信原则是商业道德的法律化,核心是“善意”和“利益平衡”,因此,诚信原则的具体适用范围应当包括损害经营者利益的行为,以及以欺诈性手段损害消费者、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利益,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竞争秩序的行为。法官评价案件事实时可以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标准,并借鉴美国的经验对主观要件进行客观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不正当竞争是市场失灵和缺陷的表现,而这不能依靠市场自身来弥补和克服,需要国家的主动干预,主要靠制定、执行市场竞争规则来进行。本文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立法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不正当竞争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采取虚假、欺诈或其他违反社会主义商业道德的手段,损害竞争者、消费者和国家利益,扰乱社会主义竞争秩序的竞争行为;我国目前反不正竞争立法很不完善,急需制定专门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制定这样的专门法时必须解决好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立法时需要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多种制裁手段,根据目前的立法情况,特别需要重视刑事制裁手段在制止不正当竞争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限购排挤行为,是指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为了排挤其他经营者而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的行为。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的规定,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经营者跨地区、跨部门的交易,干扰、阻碍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行为。限购排挤行为与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是两种不同的限制竞争行为。对二者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制,是竞争法的重要任务。作者阐明这两种行为的概念、特征、法律规制之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规制这两种行为。  相似文献   

12.
保护消费者权益通常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终极目标。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第1条立法目的中明确要求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但是因其并未赋予消费者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使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成为一纸空文。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不正当竞争行为在互联网领域也愈演愈烈。消费者处于互联网竞争生态链的最末端,互联网竞争行为与消费者利益息息相关。因此笔者认为,在立法论的层面,应当将消费者权益作为认定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因素,同时赋予消费者集体诉权;在解释论的层面,在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时,应放松对"诚实信用和商业道德原则"的认定,而更加侧重于客观市场效果,重视消费者权益在判定竞争行为正当性  相似文献   

13.
虚假广告的多维法律规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虚假广告可分为欺骗性虚假广告和误导性虚假广告。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 ,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责任 ,但广告范围只限于商业广告。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 ,不得利用广告进行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损害竞争关系。刑法具体规定了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情节严重的 ,构成虚假广告罪。广告法概括地规定虚假广告行为情节严重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而刑法具体规定严重损害消费者、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虚假广告行为的两罚制。反不正当竞争法则具有兜低性 ,只有广告法和刑法没有明确规定的 ,才能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  相似文献   

14.
“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与主观恶意标准是网络不当干扰行为认定的两种思路。从学理与裁判双重角度视之,“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在适用中遭遇了法律依据乏力、要件间逻辑关系颠倒、要素外延不当限缩、竞争政策精神背离等困境。司法实践长期未严格将主观恶意标准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的必要条件,个案考量亦是基于经营者合法利益的认知,有违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为法属性及其所保护的法益——公平竞争秩序。因此,在认定中,经营者“明知”应以行为对竞争秩序的损害为主,兼顾行为是否违背商业道德来推断经营者是否具有恶意。  相似文献   

15.
全国查处经济违法案件30多万起 8月2日来自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消息说,今年上半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31.9万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三成多,案件总值48.9亿元。其中不正当竞争案件上升了近46%,案值增加了近一倍。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有假冒他人注册商标,仿冒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伪造产地、冒用企业名称或姓名,以及经营者对商品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等作虚假宣传等。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平台经营者的“二选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排除、妨碍市场竞争的效果,但现有实践对“二选一”行为的规制仍有不足。从类型化的角度来看,“二选一”行为可以区分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的“二选一”行为和扮演“桥梁”角色的具有较大市场力量的经营者的“二选一”行为。这些行为有可能从竞争环境维度、消费者维度、竞争者维度、平台经济的发展维度产生损害市场竞争的效果。针对不同的情形,有必要通过增加规制方式与完善竞争法相关规范的适用实现相应的规制目标,包括运用非强制性综合治理手段,以及灵活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二十二条。  相似文献   

17.
假冒行为是一个引起法律界乃至国际商界广泛重视的问题,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均可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规制,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假冒行为的有关规定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完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商业标识保护的规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营销售方式也多种多样。有奖销售是经营者在销售活动中经常采用的营销方式,它可以活跃市场,给消费者带来实惠。但其中的一些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却严重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违背了固有的商业惯例,极大的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其做出了规制。本文将列举不正当有奖销售的代表性案例,法律禁止的六种有奖销售行为,相关的法律责任以及法律保护,最后提出对我国不正当有奖销售规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购物已日益成为人们购物的重要方式,然而,部分经营者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迅速、受众群体庞大的特点,以不正当地人工删除差评行为来获取竞争优势。人工删除差评行为对于消费者决策、经营者竞争的显著消极影响,是对该行为进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主要动因。人工删除差评行为的出现,从主体认定、行为认定、法律责任等方面对反不正当竞争法提出了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应从多方面衡量人工删除差评行为的正当性、明确责任主体、适当加重相关法律责任等方面加强法律规制,以求达到有效规制人工删除差评行为、维护互联网交易平台正常竞争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假冒专利罪指单位或个人故意违反专利法规,谎称自己已获得某项发明创造的专利权,而该专利实为他人享有,从而侵犯他人专利权和我国的专利管理制度.假冒专利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了国家、公民财产或人身的重大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