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杨一丹 《学术交流》2001,(4):116-117
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里的一门新兴学科.语用学不同于"语义学".语用的交际离不开语言实际应用的能力,语用的表达离不开语境,语境是其应用的重要因素.在现实的语用交际中,语言的习惯用法蕴涵着深层的、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昕 《社科纵横》2013,(1):354-355
在现实生活的交际过程中存在大量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然而,这些话语并未因此而阻碍理解和交际。认知语用学的语境观认为,认知语境具有动态特征,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被理解、并推动会话和交际的顺利进行与其认知语境的构建有关。  相似文献   

3.
语境概念自发端之日起就同意义问题结下了不解之缘。言语行为意义论作为一种关注语言事实、直面语言使用现象本身研究意义问题的理论,理所当然地格外重视语境在规定意义中发挥的特殊作用。语境不仅是评价命题的真值和话语适切性的主要依据,并且还是确定话语施事力量的基本参照系。  相似文献   

4.
隐喻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话语现象,它形成于言语交际过程中.隐喻话语是为了选择不直接解释说话人思想的话语的结果,是为了寻求最佳关联而采取的一种方式,且关联原则对隐喻的使用和理解起支配作用.对隐喻的理解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借助语境寻找最佳关联,从而最大程度地挖掘话语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当代的语境研究轨迹显示了对人的意义主体地位和解意特征的逐步认识,呈现出日益明显的人文主义倾向.语境研究经历了逻辑分析学、日常语言学、认知语用学和诠释学的发展阶段.逻辑分析学对语境的研究属于绝对的、客观的本体意义研究,否认人在意义建构中的主体地位;日常语言学的语境研究开启了语境研究的人文主义转向,开始强调意义对意义主体的依赖和意义主体间的交际互动:认知语用哲学和诠释哲学则明确指出人是语言主体,在语境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就此对人进行心理的、动态的个性化和实践性研究.因此,语境研究经历了由忽视人的语言主体性的、对意义的静态研究转向了重视人的社会和个性特征的动态研究,这种转变体现了语境研究的人文主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当代语用学的诞生、发展与符号行为哲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作为符号行为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洛克把"行为"引入对语言的解释中,对语言意义的本质、使用、文化、语境以及语言的功用、缺陷、人们的滥用等多方面都作了详尽的研究,展现出了语用学的思想;皮尔斯对建立在实用主义基础之上的符号学的构建使语用思维在美国有了体系性和建设性发展;莫里斯把符号学区分为语形、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从而使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7.
胡炜  刘瑞芝 《学术交流》2004,(6):130-132
按照语用学的观点,语言的本质不是符号与句子的集合,而是言语行为的集合。话语的意义并非取决于它对经验事实的表达,而是取决于它在"生活形式"的语境中的用法。在特定条件下,说话者总是受到民族、习惯、风俗、信仰、教育、社会角色,甚至时间、场合等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人们所熟悉的讨价还价这一言语交际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讨价还价往往抵触着言语交际所普遍遵守的合作原则之质准则和礼貌原则之多项准则而引发而存在:在讨价还价的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较之礼貌原则具有更大的约束力。本文还试图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有关理论对可作为一个语言变体和一种言外行为综合体的讨价还价作出具体的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9.
一分析语境对交际性思维的研究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提高交际思维的效率、提高语言运用的交际效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语境的构成是很复杂的,语境是由多种要素互相结合、互相制约、互相渗透而形成的统一事物。所以,为了深入地研究语境、把握语境,应该对语境的构成做一下具体的分析。语境有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的区别。狭义语境是由语言本身内部诸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制约形成的语境,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上下文、前言后语之间的制约关系,所以狭义语境也叫语言内境。广义语境是由与语言交际有关的语言外部诸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制约形成的语境,也就是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所以广义语境也叫语言外境。语言内境包括语言内部的语义关系、语法关系、语感关系、修辞关系等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0.
言语打断作为会话交际话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不仅仅是对话轮转换规则的违反,还是对语言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违反,会因说话人的个人交际意图和个人交际策略不同而有所不同。而说话人在进行言语交际时,在言语打断形式的选择上亦或是选择何时打断以及怎么打断谈话,都不是任意的,在交际中进行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语言选择都是对相应语境做出的顺应。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交际者对言语打断的选择是对交际语境的动态顺应,包括对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选择顺应。  相似文献   

11.
谈晓明 《唐都学刊》2010,26(4):109-112
"新双师"语境下的媒介语言的主要特征:具有戏剧性的特点;具有交叉学科语言的特点;具有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的特点;具有规范化、程序化的特点;具有应急语的特点;具有强烈的逻辑语辩色彩。"新双师"教学媒介语言因为转换角色频繁而显得丰富多彩。由作者亲身参与的鲜活生动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相对于传统教学,"新双师"语境下的媒介语言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his article seeks to explain why Latino children maintain some knowledge of their native language even though past research has consistently supported the view that non‐English‐language use rarely lasts past the third generation. I argue that family context, in addition to assimilation characterist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ir language situation. Method. I use both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tobit regression, as well as data from the 1988 National Education Longitudinal Study, to examine the use and proficiency of Spanish among Latino children. Result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language and family context strongly influence Spanish usage and proficiency for Latino children, regardless of generational status.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reveal a relationship between assimilation, family, and language that can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academic and economic success of Latino children.  相似文献   

13.
赵喜桃 《唐都学刊》2012,28(2):89-92
真正直接制约语言运用的语境是言语交际主体头脑中所认知的语境。理解时对语境认知角度把握稍有不同,推理出的言语含义就会有很大差别。语境因人的存在而构成,我们自始至终应关注人们对于语境的能动适应,自始至终不能脱离语用交际参加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宏丽 《学术交流》2006,(10):160-162
报刊俄语中大量出现的随机词是言语的词汇单位,它的自造性、使用的一次性、对上下文的依赖性以及修辞功能上的强大表现力,使它与规范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同时,它也是变革中的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社会风气在现代俄语中的生动反映。分析和研究随机词,对于我们学好俄语、熟悉和了解俄罗斯国情文化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尚新建 《求是学刊》2006,33(2):38-42
哲学文本翻译的最大困难在于哲学语言的涵义多重性和语境的复杂性。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语言的隐喻性质,所谓隐喻是指根据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任何语言从本质上说都是一个隐喻系统,它构建了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尤其是那些抽象概念。文章以“心灵”概念为例阐述了统一译名是不存在的,翻译的功夫在于解释和商讨。  相似文献   

16.
汉语语序灵活性的语用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华 《学术交流》2004,(2):132-135
汉语的语序既有规约性,又有灵活性,而且体现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平面中。从语用平面对汉语语序的灵活性进行考察,从可以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和会话结构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第二语言学习与母语习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至洁 《学术交流》2002,(3):109-110
从“语言习得机制”(LAD) ,即人们天生的、遗传的习得语言的能力入手 ,对该机制在语言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 ,找出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共同点及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文化和语用规则的区别 ,将其运用于语言教学实践 ,以使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18.
闫文培 《阅江学刊》2012,4(4):107-112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现代俚语的概念和构成已发生迁延和扩展,绝大多数社会流行语已成为现代俚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视角考察俚语的形成机理可见,关联理论、认知语境、模因论以及逆反心理是现代俚语得以形成的基本原理、必要条件、重要途径和心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Orly Benjamin, The Power of Unsilencing: Between Silence and Negotiation in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s, pp. 1–19.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analysis of the social process of unsilencing in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s. Unsilencing is the process in which an individual woman becomes empowered to the extent of voicing what is silenced by structural hierarchies that shape her experiences of the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s she is involved in. I connect the process of unsilencing to the sociological notion of "negotiated order" and a feminist notion of the self as fragmented and continually changing. Unsilencing is conceived as a response to power operating on three levels: emotional connection that empowers a contesting meaning structure; a process of distancing that empowers the individual in overcoming positioning processes; and an increased sense of authenticity in relation to the set of emotional management, language and beliefs embedded in the contesting meaning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