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屠格涅夫是 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晚年创作的 82首“散文诗” ,以简洁、凝练的风格 ,隽永的笔调 ,抒写了作家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深沉思考。本文从他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性格的赞与忧以及对爱情的张扬三个方面 ,探讨了他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2.
论莎士比亚及其人文主义思想──纪念莎士比亚诞生430周年朱达,朱文振一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作家;在他以前,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的乔叟(1340?-1400)也难以与他平起平坐;在他以后,迄今为止,在英国作家中也还没有哪一位作家的成就能...  相似文献   

3.
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厄内斯特·海明威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战争题材是他的主要创作源泉 ,他是所有有关战争题材作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本文通过海明威的作品进一步透视海明威的战争观点。从“迷惘”、“反战”到“主战”,海明威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认识转变过程 ,而他的思想和行动、他犀利的笔调 ,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还是一个反法西斯的英雄 ,他的伟大作品至今读来仍觉观点鲜明、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今天被视作现代派的鼻祖,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可是在他的时代他根本就不是一个作家,他的同时代的人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创作的巨大意义。他的作品,从被看作为“非文学”,到被承认为“正宗文学”,最终被世人所认可,并成为人类文学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从卡夫卡的性格和主要作品人手,通过对它们的解读,使人们对卡夫卡能有更直观、更立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我的心向着你们”──茅盾诗词学习札记丁茂远茅盾不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伟大的革命作家,而且是位早期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忠诚战士。他在病危时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写道:“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  相似文献   

6.
左拉的《妇女乐园》通过形象塑造和人物关系表达了作家的“社会主义”理念的内容和形式。“社会主义”不是左拉的政治和革命命题,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他强调道德力量。但是,把“社会主义”写进小说,是左拉作为小说家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7.
巴尔扎克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人间喜剧》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这位现实主义的艺术巨匠,善于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的杰出成就,从他逝世之日起,就受到有识之士的的最高评价,雨果在巴尔扎克墓地发表的悼辞中说:“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历代对他的论述多,而且争议也较大。在“四人邦”横行的年代里,他们以所谓儒法斗争划线,居然把陶渊明排斥在古代的伟大作家行列之外。现在“四人邦”被打倒了,人们情不自禁地又提起陶渊明的名字。本文从陶  相似文献   

9.
长篇小说开山之作《三国演义》继承和弘扬了我国文学描写与表现妇女生活罹难及命运遭遇的传统,但罗贯中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作家,必然受到封建社会妇女观的影响,同时,他又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于是在描写和表现妇女的问题上也陷入了矛盾之中,本文着重从“承认与否定妇女自身价值”、“守节与失节”等方面分析和评价《三国演义》对妇女形象的描写。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家与教育工作者的结合是普遍的,鲁迅、胡适、叶圣陶、王统照、丰子恺……这些文学圣手,同时又都做过传道、授业的教师。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同时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这是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具有共性的现象,因为伟大的文学家总是善于把对社会和现实的深沉思索纳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并且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对现实社会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五四”时期,这决定了现代文学家和教育的紧密关系,正如叶圣陶所说:“文学就是教育”。 基于此,由翟瑞青同志撰写的《现代作家和教育》一书在两个向度上展开中…  相似文献   

11.
“接受”一词已非其字面含义那样消极、被动,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意味,接受主体的能动性贯穿于文学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具体表现在:1、隐含读者对创作有潜在作用,伟大作家心目中的隐含读者是“标准读者”或“理想读者”,它使作家的创造力得到巨大发挥;人不如其文的作家为了获得与标准读者交流和沟通,往往戴上了“人格面具”。2、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3、读者的文化需求对创作有明显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鲁迅说:“批评家兼能创作的人,向来是很少的.”茅盾就是“很少”中的一个.茅盾早年是作为一个文艺批评家开始自己的文学生涯的,后来又以一个伟大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屹立于现代文学的峰巅.停止创作后,复致力于文艺批评,成为当代一个伟大的文艺批评家.他既批评别人的作品,又常常接受别人对他作品的批评;他既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批评,又用反批评对别人错误的批评进行抗争.理所当然,他对于作家和批评家的甘苦,是体贴入微的.因此,他对于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的论述,就更值得我们重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一“第一”与“唯一”沈从文先生为人谦和。他的谦虚,不同于君子式的谦谦,不同于文人书斋生活的自忖,而是源于对周围世界的惊异与赞叹,源于面对博大精深的自然与人生,面对丰富浩繁的历史的一种水不衰竭的兴趣,永不满足的求知,同时,又是永远难以劳究的自愧与自叹。这从他的顽童生活、行历时期以及后来的作家与研究家生涯都看得十分清楚。因此,他在行动中,在言谈为文中、你感到他脑子里不是纠缠于某个书生式的命题,而是装着我们生活其中的一个深邃的世界。这样,当他认定自己是“乡下人”,对评论界述说的“我被称为乡土作家”表示…  相似文献   

14.
俄国文学成就的最高时期是19世纪,“没有一个国家象俄国那样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出现过灿若星群的伟大名字”(高尔基语)。在那些灿若星群、闻名于世界的作家里,伊凡·屠格涅夫是其中的一位。他虽然跟其他属于灿若星群的“伟大名子”的作家生活在同一国度,同一世纪,但由于他的思想、性格、审美理想和艺术修养等精神特质所决定,他的小说创作在题材开掘,形象塑造、艺术表现和风格特征等方面都有别于其他作家;同时,又由于他的小说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艺术独创性,使他赢得了东西方读者普遍而热烈的欢迎,产生了“没有别的俄国作家曾经象屠格涅夫那样,在欧洲被那么热烈地读着”的影响①。在我国,屠格涅夫也同样受到了热爱和崇拜,中国作家鲁迅、郁达夫,郭沫若、瞿秋白、巴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外作家的气质类型及吴敬梓的创作经历的考察入手,提出吴敬梓是一位理性型的作家;他所创作的《儒林外史》也因此成为理性型的小说。其理性化的特色既表现为思考的深刻性、人生主题的普遍意义,还表现在作者以“常醒的理解力”借助形象传达理性内容,具体说来,它呈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结构的完整性,二是人物统一于主题,三是细节和语言的理性色彩。无论是结构、人物,还是细节和语言,都清晰地体现着作家的思想和创作意图,都是作家理性的外化结果。但是,《儒林外史》中的理性并没有损害艺术形象,而是灌注着“生气的情感”,这就使作品既具理性特色,又是一部伟大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索尔·贝娄(SaulBellow)说过:“我倾向于把虚构的小说看成是向周围社会作调查的一种工具。”又说:“每部小说其实都是一部更高水平的自传。”[2]英国作家亨利·菲尔丁的代表作《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正是作者对18世纪英国社会作深入调查和体验的结果,小说中塑造的保安官奥尔华绥的形象则是作为道德家的菲尔丁的影子,他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切肤的体验,他怀着一颗深沉的忧戚之心,博大的胸怀和高超的讽刺艺术手法建构了这一部杰出的写实主义讽刺小说。作家在小说中说道:“我自己的作品寿命再短促,它也很可能比其体弱多…  相似文献   

17.
先锋作家余华对于现实的关注和理解,突破了常规世界对于“现实”的束缚,他赋予“现实”一种新的内涵。在80年代的创作中,他以“局外人”的视角,冷漠地对暴力和死亡进行精确的叙述,构造出“自我世界”中的现实一种;90年代创作的变化,使作家由一个“局外人”转变为现实世界的介入者,运用含而不露的幽默与温情,透过现实的险恶、苦难,从平凡人类的灾难经历和内心世界中,发现生活的坚韧。  相似文献   

18.
他出生在1966年10月,那是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年头。出生於那个“伟大”年代的他,被父母取名叫“陈伟”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已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而在“文革”风雨中度过童年,却有幸赶上重科技、重经济、重发展的伟大年代,从浙江金华到哈尔滨、上海,到日本国;从中学、大学到研究生、博士生,双料博士:生,看起来一路春风的陈伟,还真的和同伴们一块儿,做了几件称得上“伟大”的事情。“中国,卡卡卡”抢点“日本,啪啪啪”,1995年世界杯女排大赛上,他和留学生们摇旗呐喊,将快要输掉的球“喊了回来”日本东京,代代木体…  相似文献   

19.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一大批“沉寂”多年的作家被重新发现,特别是在当代文学大家和评论家对20世纪作家重新排列“座次”的时候,沈从文和他的以《边城》为代表的文学题材重新走上历史舞台,恢复了他在文学史中所应处的位置。本文拟在对沈从文生平了解和文本的解读前提下,对其城市作家身份的体认以及对他所写的城市生活和记忆中的湘西生活进行比较,以反映他所坚持的“人性”,以及他对故土精神家园的坚韧守护和对城市生活的不认同但又难以割舍的情怀。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做中学,学中做,用人本感悟生活,让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广阔的现实生活中,学生会在亲身经历中,获取大量的生活信息,捕捉大量的生活素材,于无意间“情动而辞发”,对生活的感触自动流于笔端。实践证明,走进广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