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黑白灰三种单色形态的构成组合上论述了黑白版画语言的艺术形式.辩证地提出了黑白灰在黑白版画中各自的独立性和相互协调性.深入细致地探讨了极色和间色在黑白版画创作中的内涵与外延,旨在提高人们对黑白版画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提高黑白版画创作者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
现代版画是当今人类视觉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间接性的绘画艺术。版画从印版的形态角度,可分为凸版(木刻)、凹版(铜版画)、平版(石版画)和孔版(丝网版画)四大类,其中丝网版画因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现代版画中最活跃最有朝气的一个版种。在现代艺术观念多变的文化背景下,丝网版画的艺术创作进入多元化发展之路,版画创作者在创作时,应该注重从自身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语言上着手,去体现隐含在艺术语言后面的观念和思想,也就是关注作品内在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含量。笔者曾尝试用铅笔在纸上绘出适于制版的记录性素描来表现静物、风景或是…  相似文献   

3.
民间艺术的传统精神和情趣,契合了现代审美趣味。将其吸收借鉴于版画创作中,应注意形式感与变形,把民间艺术作为观念融入版画创作中,并将二者表现形式有机地整合,从而实现艺术观念、思维方式、版画语言三方面的突破,增强版画艺术的文化宽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包括汉族在内现有五十六个民族。此外,还有一些正在进行识别的人们共同体。我们习惯地称作什么人,与民族这个特定的概念加以区别。比如云南的克木人,西藏的登巴人等。 这些民族和人,从他们的语言上来看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和南亚语系。 在这五大语系中,我国诸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人数最多,属于南亚语系的人数较少。 南亚语系,英文作AustroasiatiC。曾被译为澳斯特罗—亚细亚语系或澳亚语系,均  相似文献   

5.
中国语文研究的词类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或者我国古代语文学所说的“字”,是可以分类的。这一点中西语言学传统是一致的。但分类的眼光却大异其趣。印欧系语言的词类范畴曾经是一种哲学、逻辑学的范畴。一旦这种范畴进入语言学,人们的研究目光就立刻专注于词的形态变化,诸如式、态、体、格、数、人称、时间、变位等。这种词类观显然与形态语言的事实有着深刻的默契。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它既没有先贤的语言逻辑范畴作为词类的哲学导引,又缺乏足以引起语言学兴趣的形态变化。因而上古汉语的词类区分长期处于一种意识朦胧的状态。这种意识朦胧不经意地在历史文献的传注之中划出了四个语词类别之圆:  相似文献   

6.
语言作为文学的媒介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媒介相比有它的特殊性:语言是一种文化,文学语言作为媒介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语言还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体系,它与现实世界相分离,有利于文学深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语言也是文学与日常生活的共同媒介,这既使文学与生活、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又促使作家采用某些艺术手段使文学语言在用法上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最终文学语言将传达的内容寓于自身之中,因而文学语言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工具与本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生态批评的三维知识空间——兼与鲁枢元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知识系统包括自然知识系统、社会知识系统和精神知识系统三个层面;相应地生态批评包括自然、社会和精神三个纬度;这三个系统不应该是历史的和线性的,而是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的.生态批评所倡导的生态平衡必然要求这三者首先呈现"知识量"上的平衡状态,唯有如此人类才能"诗意"地生存.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中国林业深陷忽视价值规律误区的三个表现,提出了走出忽视价值规律误区的根本途径是:重视价值规律,明确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做好森林资源监测,实行森林资产入账;确定森林资源权属,转变各种机制,强化林业经济管理;建立和健全林产品市场体系、价格体系,实行林价制度;研究森林生态功能价值核算体系,建立公益林补偿基金制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版画由20世纪发展至今,其语境几经转换,在当代已初具新的特色:在观念上表现为否定与消解传统观念,主观表现意识增强,采用游戏性与随意性的表现方式;在视觉形态上表现为破坏与重组传统图式结构,注重视觉冲击力与怪异特性,借助本土语言或西方现代艺术语言等。这些变化皆反映了当代中国版画家在多元模式中不断超越自己、作出新的选择与定位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是作家以语言为中介,同社会进行对话,同世界进行交流,创造审美价值的精神生产活动。文学语言是艺术语言。它是语言在艺术领域的运用,也是语言总体长河中的一条支脉。这一特点,决定着文学语言既不能不遵循语言规范,又常常不得不突破规范。  相似文献   

11.
"有机形"和"几何形"是艺术设计的两种基本形态.将传统的艺术语言看成是基本形态的唯一特征,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它会使设计造型画地为牢.只有对基本形态的特性深刻理解并大胆把握和运用它们,才能创造出代表未来的新形态,后现代设计师的思想和他们的作品,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2.
美术有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四大门类;在绘画里面以工具和性质的不同又分中国画、油画、水彩画、年画、连环画、招贴画、漫画、版画……。版画是一门独立的造型艺术,它是能借助于版面印刷而产生多量原作的一种艺术。版画的内涵是很广的,目前我国按版式来划分有:凸版版画,凹版版画,平版版画,孔版版画四大类。凸版版画:不论用什么材料作画版,在版面上画上画稿后,将没有画的空白地方用刀刻去,剩下有画的部分,便凸现出来,在这些凸出有画的地方刷上墨色,反印在纸上,这就是  相似文献   

13.
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上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简单、机械地套用于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由此使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把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发展变化的所谓不完全同步性夸大化地推论于两个文明建设,使人们不能辩证地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内在统一性、同步性。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就必须突破这两个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4.
白红雪作为诗人,在“隐匿”与“呈现”、现实与超现实、体验与超验、灵性与智性之间均形成了既平衡又有张力的结构关系。其诗歌,主题上主要表达“爱及缺失(错 位)”,充满精神性诉求,将情感与思想、感性与理性较好结合;艺术构成上坚持隐喻,同时也注重现实指向、文化根基和情感的“有感而发”;语言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既 没有失去诗味,也没有“语言的自循环”,在语言意识上高度自觉。白红雪凭借长期的“隐匿者”的经历和自省,在隐匿与呈现之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的奋斗目标 ,是民心所向 ,事关大局。理论工作者应该科学阐释“全面小康”的内涵 ,走出重物质文明、轻其它文明的误区 ;以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走出重物质功利、轻人文意识的误区 ;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理论 ,走出理论落后于实践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版画形态逐渐成为中国水墨画图式语言探索、创新的一种营养。这种情况在传统水墨画发展过程中甚少出现;反之,在中国传统美术史中,由于重道轻技的画学观的影响,水墨画往往是版画模拟、复制的范式。当下中国水墨画对版画形态的借鉴并非只是技术层面的变革,还是现实关怀、人文传统挖掘、精神价值重塑的共同需要,是文化多元化视域下中国水墨画发展探索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版画艺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萌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蒙古版画艺术创作成就有目共睹。群体版画艺术创作逐渐成熟,作品以木刻形式,写实手法表现作品主题,创作风格日趋多样化;"学院版画"的建立与硬件设施投入,营造了优越的创作环境,板画作品具有语言丰富多彩和注重精神文化内涵的艺术特点。群体版画与"学院版画"共同形成了蒙古族版画独特的民族版画艺术,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播,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审美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意象水彩画将人对客观自然的感知与人的精神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反映了一定的自然真实又体现了人类的艺术意志。意象水彩画突破了传统的材料、技法及表现语言的限制,打破了狭义的水彩画模式,既超越了自然,又超越了自我,体现了人的创造意识。它既类似于传统中国画的写意风格,又有具象写实的成分,并且在观念上同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绘画一脉相承。意象水彩画,一方面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另一方面也因适应人类情感体验的类型的多样性而有助于激发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因而为绘画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比,实施美育,总显得步履缓慢,而其间也存在着种种误区。首先,急功近利思想作怪。由于不能立刻看到美育的真正好处,许多人往往会忽视美育,总觉得美育碍手碍脚,既花费时间、分散精力,又浪费资金。其次,以丑为美流毒未消,以丑为美、以粗为荣的观念还在某些人的脑子里作祟,于是实施美育也就不像德育那么理直气壮、智育那么脚踏实地。第三,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这虽然只是一个认识问题,但却大大地缩小了美育的广阔天地。如果不能走出上述误区,美育的实施必然是很困难的。面对美育的各种误区,人们的头脑应该…  相似文献   

20.
李洱长篇小说《花腔》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征:一是基于游戏逻辑的自由嬉戏的小说精神,这在作品中具体体现为一种倒置时序的自由嬉戏的语言风格;二是百科全书式小说的文体,这显示了一种基于个人主义价值同时又对自我保持质疑的非个人化写作的可能;三是在历史的悖论中提炼出的既具深切历史感又具历史超越性的“个人”精神,这与时下流行的“孤绝的个人”构成了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