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基于2011—2018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4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了三大城市群及各城市的绿色发展竞争力指数,通过探索性空间分析模型分析了绿色竞争力指数的空间演变特征,并借助障碍度模型揭示了其障碍因素。结果显示:(1)三大城市群及其内部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存在明显的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2)三大城市群绿色竞争力指数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存在正向相关性,空间集聚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京津冀城市群空间集聚效应减弱,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空间集聚效应增强,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绿色竞争力指数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较大;(3)制约三大城市群绿色竞争力指数提升的主要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三角城市群多维能级梯度分析与绿色崛起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后,"中三角"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增长极。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资源环境约束下,中三角各城市必须改变过去高排放的增长方式和单打独斗的运行模式。文章对中三角城市群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基本经济能级、绿色经济能级和环境污染能级以及经济联系、经济隶属度进行定量比较,分析了该城市群的经济运行态势和环境面临压力,并据此讨论了中三角绿色崛起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曾几何时,“聚集”一词似乎变得时尚起来。从企业聚集、到产业聚集再到城市聚集,在接纳一个个新名词的同时,人们也在实现着观念的嬗变和认识的突破。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竞争的主体不再仅仅是单个企业和单个城市,更多地表现为企业集团和“城市集团”。世界经济不断向五大城市群聚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逐步成为中国经济的三部“发动机”,中原、武汉、长珠潭、皖江和成渝争先恐后扛起振兴区域经济的大旗,周边城市群已形成对关中的包围之势。陕西如果不增强紧迫意识,尽快构建关中城市群,打造关中城市群这个品牌,就难以确保在西部乃至亚欧大陆桥上的经济重心地位,并在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的“博弈”中争取到主动。关中城市群必须要发展,而且要加快发展、超常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十大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城市流强度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99座城市的外向型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进行计算,并汇总求出各城市群的上述指标,进而对城市群间城市流强度、各城市群核心城市及各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群问外向型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存在巨大差距,并存在从东南沿海到西部地区逐渐减小的态势,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为三大高城市流强度的辐射中心;东部地区城市群从业人员中为城市区域以外的地区服务的人员比例普遍较低,其中长三角最低仅为11%;核心城市的外向型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变化趋势与城市群一致,对城市群影响巨大,北京、深圳和上海三座城市综合实力和外向型服务能力最强,北京服务型产业在全国也有着超强的辐射功能;城市群内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差巨大,核心城市的总体实力、城市流强度均较高,但元一例外的其GDP’i值大于其K’i,表明进一步提升其综合服务能力十分必要,非核心城市则更应着眼于综合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11月26日,以"协同创新·智慧城市与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2012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无锡举办。来自浙苏沪两省一市的近30个城市的市(区)长就长三角城市服务业发展重点、合作机制等话题进行探讨,达成了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各领域合作的共识,讨论通过并共同签署发布了《无锡·协同创新、智慧城市与服务业发展市长宣言》,这也是长三角区域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推进一体化进程的第一份合作宣言。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在论坛发表主  相似文献   

6.
以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为框架,构造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对中国2006—2019年城市碳排放治理绩效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含义、跨期动态变化、区域均衡等层面对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进行多维分解,检验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样本期内全国城市平均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动态分解结果显示,中国各地的平均碳排放绩效水平不断改进,创新效应对其贡献逐年增大但赶超效应贡献不足;第二,空间分异方面,珠三角、长三角、粤闽浙沿海、长江中游等东部地区城市群不仅平均碳排放绩效水平普遍较高,且碳排放绩效的增长速度较快,中西部地区仅成渝城市群碳排放绩效表现较好,中原、京津冀等城市群近年来碳排放绩效的改善速度较快;第三,基尼系数测度及其分解显示,近年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指数的分异程度逐步加深,分异成因主要为城市群组间差异,城市群内部差异贡献度较低;第四,Lasso分析及双固定面板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清洁能源使用、金融发展、绿色环保和科技支持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层面的碳排放绩效,能源消耗强度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对碳排放绩效具有负面影响;最后,城市群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各城市群...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中国整个高技术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值比较大,高于制造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值,所以高技术产业在中国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整个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比较好。今后要在已初步形成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依托已在建高技术产业基地,大力推动高技术产业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2008—2018年9个国家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度了城市群高铁网络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Moran’I研究了城市群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与空间相关效应。研究表明:城市群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增加趋势。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处于高度耦合阶段,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中原城市群处于中度耦合阶段,哈长、北部湾城市群尚处于低度耦合阶段。城市群的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三线、四线、五线城市处于中度耦合阶段。东部城市群高铁网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渐由低度耦合协调向高度耦合协调转变,中部、西部城市群逐渐由低度耦合协调向中度耦合协调转变。  相似文献   

9.
选取2006—2015年中国九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借助Dagum基尼系数、Kernal核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对九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区域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九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总体差距呈下降趋势。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差距最大,中原城市群内部差距最小。城市群间差距最大的是珠三角和关中城市群,城市群之间差距是造成九大城市群总体差距的主要原因;城市群内存在一些综合承载力高的城市发展更快、承载力低的城市发展较慢的现象,大部分城市群内部综合承载力存在两极和多极分化现象;九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发展类型较为稳定,具有路径依赖性,总体向中等和高水平状态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城市网络关联日益紧密,城市危机极易发生扩散,行政区经济格局已经难以迅速调适频繁的扰动冲击,在城市群空间格局下探寻韧性提升路径更具现实意义。基于GMM-SL-SAR-RE函数分析法测算经济韧性,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空间收敛模型研究经济韧性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珠三角等10个城市群的经济韧性较强,而成渝等4个城市群的经济韧性较弱;东部地区城市群的经济韧性相对较强;城市群经济韧性整体变动趋势呈现N型特征。城市群经济韧性Dagum基尼系数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城市群经济韧性差距有所扩大;成渝内部以及与其他城市群之间的经济韧性差距均较大,而珠三角内部以及与其他城市群之间的经济韧性差距均较小;超变密度对城市群经济韧性地区差距的贡献率居于主导地位,而城市群之间经济韧性的差距具有扩大趋势。城市群经济韧性的分布状态变化较小,且提升速度较慢;城市群经济韧性呈现低—低、高—高集聚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京津冀等城市群经济韧性呈现正向空间动态溢出效应,而辽中南等城市群经济韧性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呈现负向空间动态溢出效应。城市群总体以及各城市群经济韧性均存在β绝对收敛,其中珠三角的收敛速度最快,而山东半...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GM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各城市在2011—2020年所颁布的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并以就业规模为门槛变量,进一步探讨人才新政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呈现先减后增的“U”型作用;政府、市场、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人才新政改善城市经济韧性的主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就业规模的门槛效应,就业规模越高,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09—2018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4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两阶段SuperNSBM模型、MLD指数模型和PECM模型对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与比较。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总体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偏低,生产发展阶段生态福利绩效水平低于服务发展阶段,MLD指数呈“N”型变化且变动差距缩小;京津冀城市群对生态福利绩效差距缩小的贡献率最大,但产业结构优化效果不显著;长三角城市群中等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居多,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显著促进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提高;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差距最明显,技术进步抑制了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了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及障碍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08—2018年我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及主要障碍因子。研究发现:2008—2018年,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珠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演化格局存在异质性,东部沿海城市群内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相对优于内陆城市;单项指标的障碍度分析表明,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是对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共性影响的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4.
文章建立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测算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呼包鄂榆、兰西和哈长十大城市群的基础设施水平;运用区域差异总系数分析城市群基础设施水平的区域差异程度与来源;采用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方法分析城市群基础设施水平的分布延展性与极化现象,并描述在时间、空间滞后作用下的动态转移特征。研究发现,十大城市群基础设施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总体差异在波动中呈下降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基础设施水平分布呈现不同的极化现象与趋势,并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邻域基础设施水平对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向上转移具有非同步、差异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智慧城市建设是创新驱动导向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文章从智慧城市经济体系具备的持续性、创新性、生态性和舒适性这四大特征角度出发,构建了内含14个指标的指标体系,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大城市经济智慧指数的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34大城市的经济智慧发展水平可以分为3大类别:经济智慧指数最高的城市分别为深圳、上海、北京以及广州;第2、3类别城市个数分别为12个和18个,前者的平均综合得分均为正值,而第3类别的城市经济发展智慧水平低下.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78-2006年的数据,采用教育年限法和永续盘存法估算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物质资本存量,使用有效劳动和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对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进行研究.结论表明:三大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在全国占有相对优势,人力资本外部性作用显现,正在向合理化、结构优化的局面发展,但区域之间增长速度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中城市间存在紧密、多样的网络联系,相比于单一城市,其经济发展质量存在特殊性。正确认识多维网络的作用,对于进一步理解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发挥城市群的增长引领作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首次提出了多维网络下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概念,基于多维网络的视角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从网络连通性、聚类性、网络联系便利性、网络平衡性四个方面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进一步,以经济联系紧密的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评价了其经济发展质量,并分析背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空间位置距离、经济结构差异是抑制多维网络联系的因素,人口规模对于多维网络联系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承载力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总体发展,因而已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比较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分析各个城市群在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人口承载量现状,继而为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提出政策建议。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全国作为参照区域,先统计分析出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现状排名,并基于城市群内部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分析,结果表明:经济资源对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贡献普遍较大,自然资源的贡献并不均衡,城市群内部城市承载力不均衡;经济理论的实践需要一定程度上政策的支持;政府政策应着重在政绩考核GDP指标单一化、产业引导、宏观经济发展的把握等方面进一步调整,以适应城市群承载力的提高速度。  相似文献   

19.
成都和重庆这两座位居西南的特大城市自古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就将成渝地区和长三角、津京冀、东北地区等跨省区的经济区发展纳入国家层次的规划,列入“政策关照区”。当前,一些经济学家预测,成都和重庆在未来的密切合作,将使成渝地区成为能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相媲美的中国第四大城市集群。如何推动成渝经济区更快更好发展,加快成渝经济区一体化进程?专家学者们纷纷建言献策,周边城市个个摩拳擦掌,我们翘首以待,期盼着国家相关政策早日出台……  相似文献   

20.
胡占琪  宋辉 《中国统计》2007,(10):40-41
京津冀区域作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发展的第三大经济圈,近年来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本文应用投入产出模型对该区域2010年的的产业发展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