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既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面临着诸多挑战。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需要遵循民主与集中相统一、规范与灵活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和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原则。促进农村基层治理法制化,一要加强农村法治宣传和服务,提高基层民众的法治思维;二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农村各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及相互关系;三要重塑农村社会关系,构建法治和礼治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秩序,让法治观念渗透到农村基层,让法治原则成为基层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切实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辽宁省充分领悟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全面试点,高质量落实,在完善治理体系、优化治理平台、创新治理方式、维护和谐稳定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助推市域社会治理基础持续夯实、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平安辽宁建设成绩凸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现状以辽宁省为例,自启动试点以来,致力于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现已基本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个别劳动关系作为劳动关系最直接、最本质和最一般的构成形态,是劳动关系系统的基础构成。劳动关系法治化治理应以个别劳动关系法律规制为基础,始终坚持倾斜保护劳动者为宗旨,以市场化和法治化为方向,以《劳动合同法》实施和修改为契机,着力构建和完善我国个别劳动关系法治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应对社会重大转型的需要,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是有效防控社会风险的需要。当前社会治理工作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是:从治理理念上看,重经济建设、轻社会治理的思想比较突出;从行为方式上看,以上管下垂直方式为主,欠缺双向互动;从参与主体上看,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不足。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法治体制改革,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5.
经济新常态、技术新发展和就业新形势下,我国个别劳动关系灵活性总体增强但局部不足、集体劳动关系覆盖率扩张但形式化严重、劳动争议纠纷发生率高企且复杂多样、法治化和网络化治理制度渐备但实效欠佳。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在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同时,保障安全性、健全集体协商主体和优化政府指导、减负增效和分类处理争议纠纷、完善法治和网络化治理。  相似文献   

6.
推进工会工作法治化建设、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的能力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是: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市场化、法治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工会服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推进工会工作法治化建设、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能力的基本原则是树立法制观念,坚持法治原则,履行法定职责,加强普法教育。由于工会维权服务对象不断增长、工会维权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以及工会法律援助门槛相对较高等原因,当前要合力打造工会工作法治化的新载体、职工法律援助的新模式"-互联网+法律援助"。构建并完善"互联网+法律援助"的对策建议是: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二是制定管理细则;三是强化质量管理;四是提高援助经费。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高校工会工作法治化建设,高校工会应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学校党委领导,坚持依法治会,坚持以教职工为本,坚持构建和谐校园。针对教职工民主与维权意识逐渐增强、教代会职权未有效发挥、劳动人事纠纷日益增加等现状,高校工会应注重源头参与和民主监督,促进科学决策与依章办事;加强法治理论学习与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依法管理学校工会事务;建立健全纠纷预防与化解机制,依法维护教职工的权益。  相似文献   

8.
陈小川 《劳动世界》2016,(36):76-77
依法执政是法治状态下的执政方式,是治国理政法治化的重要标志.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之年,要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它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依法执政是法治状态下的执政方式,是治国理政法治化的重要标志.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的结合,就体现了正确处理执政党与人民、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以及执政党与宪法和法律之间的正确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企业民主管理虽已基本建立完善规制体系,但是,存在民主管理建设法治程度不高、民主管理参与主体模糊和民主管理规制成果分散等诸多问题,致使企业民主管理不能实际有效开展,难以通过劳资自治有效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规制目标。研究企业民主管理法律规制,要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符合我国劳动关系法治化治理实际需求的规制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地方良性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地方发展的重要方式。法治作为地方秩序的维护机制,可确保政府社会行为尺度,且地方立法权扩容是法治中国构建的地方命题,可将地方事务与法治要求承接,有助于实现本土治理的规范化。当地方治理任务诉诸于制度构建,来求得权力行使的正当性时,它意味着必须让公共认可的规则与程序来引导行为规范。当前治国理政背景下的法治建设,从"建构主义"理论上为依法调控经济社会运行开拓出极为重要的路径。通过权力配置与权力限制,结合"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法治愿景,对于深度挖掘权力配置的合理内涵和中国法治建构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从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与实践来看,成功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建立法治化、一体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网络;成功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就是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配置、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法治保障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蔡国庆 《劳动世界》2017,(20):60-6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新常态下社会法治文明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新时期要继续坚持党领导立法、人大主导立法,完善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行政、司法机关要以身作则,在法治文明建设中做到上行下效.构建以司法为主导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培育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意识,为全面建设法治文明提供理论根基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3.
乡村有其相对于城市社会不同的特点,这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村有自己的一套规则体系,这种规则体系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法治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兼容的,因为我们的法律制度设计是以城市社会为基点,以一个"陌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作为主导,并把这个规则体系确定为标准的参照,这造成在乡村社会法治建设中国家规则统一的难度。在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稳定与司法规则之间的矛盾是现在基层法院面临的一种挑战。如何实现法治的统一,不在于对乡村的普法,也不在于要求法院采用严格条文主义判案,真正的解决方案在于发展乡村经济。市场经济会彻底瓦解乡土社会的"自然经济",在"自然经济"之上形成的"乡土文化"也就没有存在的物质基础,原有的社会规则就会被一种更大层面的统一规则所代替,实现了统一规则下的治理也就实现了在规则适用层面的法治。  相似文献   

14.
乡村治理涉及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目标、治理能力以及治理效果等与乡村建设管理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对于实现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在乡村社会普及和推广治理理念、加快乡村治理水平的现代化、促进乡村治理环境的优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提升乡村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治理效能,需要遵循法治原则,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社会公信力,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其治理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化。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一轮群团工作改革背景下,基层工会参与社会治理问题一直备受学术界和工会实务界的关注。基层工会是打通服务职工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其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工会事业改革的成败。基于对深圳基层工联会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考察,从社会治理视角分析其内生性可持续发展以及外生性协同发展的行动逻辑,即:以上下贯通协同机制,带动培育职业化工会工作者、工会积极分子、企业职工和工会干部多方合作,构建社会治理创新共同体的内核;以内外联动资源共享机制,带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合作,构成社会治理创新共同体的外核。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加速涌现,聚集了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网络主播等大量从业人员,成为劳动者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成都市青羊区人社局围绕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服务保障工作,创新提出开展“党建引领聚合力,法治助力促和谐”的党建创新项目。  相似文献   

17.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强调,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法化、法治化,实现行政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决策法定程序严格落实,决策质量显著提高,决策效率切实保证,违法决策、不当决策、拖延决策明显减少并得到及时纠正,行政决策公信力和执行力大幅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以下简称"人社")部门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参与者、市场监督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执行者、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维护者,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乎发展大局、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本文立足当前人社行政决策的现实情况,提出改进思路和建议,以期为当前正在推进的全面深化法治人社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关系矛盾定位为人民内部矛盾,探索形成了既兴市场化之利又除市场化之弊,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体现效率又促进公平的劳资利益协调与平衡体系。中国特色劳动关系调整的实践路径与内在逻辑是:以市场化为基,释放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活力;以法治化为本,平衡劳动关系灵活性与安全公平性;深化工会改革,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民主管理;优化行政治理,督查激励地方政府与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社会参与,推进劳动关系网络化、精细化、专业化治理。其中,政府发挥了"劳动关系的改革者""劳动契约的规范者""劳资集体自治的推动者""和谐劳动关系的引导者""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促进者"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不断加深,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呼声越来愈高,政府职能之转型涉及面较为广泛,涉及经济、社会、民生、法治的诸多领域,因为必须要合情、合理、合法,必须以审慎的态度,平稳实行之.  相似文献   

20.
劳动关系主体的失信成为劳动争议频发、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诚信问题已成为制约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功利"的评价体系、"滞后"的制度建设以及"杂乱"的规制监管体系是导致劳动关系诚信问题的主要原因。诚信是一个集道德、政治、法律于一身的概念,因此,劳动关系诚信法治化建设必须以德治为"先锋",以法治为"后卫",以监督为"守门员",共同捍卫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劳动关系之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