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作为两者有机结合的职业教育,在保障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正是这些年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原因所在。技校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技校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技校教育对  相似文献   

2.
张宁 《劳动世界》2014,(2):137-137
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区别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变。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党的一切奋斗目标只能沦为空洞的口号。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西方追求知识的确实性的过程中,法国的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把目光从外在的自然世界转向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确立了他的哲学的第一原理,即"我思故我在",据此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为西方哲学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报酬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分析了工资的本质、形式及其运动规律,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报酬理论的基础,提供了劳动报酬分析的基本框架。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报酬理论,并在无酬劳动、增加激励措施、工会保护劳动者权益等方面发展了劳动报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报酬理论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约束条件下,在共同富裕、提高劳动报酬、注重制度规范等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报酬理论。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报酬理论的当代价值,提高劳动报酬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价值追求,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谭建 《劳动世界》2016,(3):68-69
大众文化批判,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一个重要主题或方向,与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性格心理机制批判比肩接踵,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内在的有机组成部分。大众文化批判,在更鲜明、直接的意义上指示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批判精神,因而,大众文化批判非常明确地表征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诸流派,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研究取向或文化哲学转向。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的批判性借鉴研究,提炼启示,无疑是对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6.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这是引导我国实现先富向共同富裕的阶段性转换、稳步迈向共同富裕的需要,是改革发展关键期化解社会冲突、凝聚改革共识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作为皇家标志性的建筑被烧,上百万件珍贵历史文物被掠夺.顷刻间,作为万园之园的的圆明园只留下了断壁残垣,成为中国人近代以来国耻的象征.试问,为何侵略者要火烧圆明园?外国侵略者为什么不选择火烧代表着国家权力的紫禁城,而要跑到偏远的郊区去烧圆明园呢?圆明园被联军烧毁掠夺之后就成为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一片废墟了吗?我们中国人自己到底有没有参与破坏圆明园的行径呢?圆明园事件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教训,值得我们反思呢?关于这些疑问,在此给出思考问题的一个方向,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现如今,加强各民族之间民族团结、开创民族团结教育事业新篇章的方式有许多种,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不失为是其见效最快、收效颇丰的一种方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这无疑对新型民族关系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也对其他各民族之间如何交流、交往、交融共同推进我国的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和理论指导.在当前的民族生态背景下,我们更要抓住时机,好好琢磨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带来的经验,种好民族团结事业的责任田.  相似文献   

9.
异化概念源自近代欧洲哲学,通过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论述,逐渐成为重要的哲学命题。马克思在对前人的批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劳动、生产和历史视角的异化观,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之一。在当代社会中,人们特别是青年,在网络为主导的虚拟生存中出现了异化现象,这既可以放到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分析,又有其时代特点。因此,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诠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应用于对当代青年在虚拟生存中异化现象的分析,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并有助于建立适宜青年发展的良好的虚拟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0.
劳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工会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一环,理应在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彰显责任担当。高校工会应发挥人才、组织和阵地优势,深化劳动教育学习宣教和研究阐释,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大力宣传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创设崇尚劳动、重视劳动的学校氛围,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法律思维方式是现代人应有的人格构成要素。企业应当培养员工以法律为准绳、以证据为根据、以程序为中心、以理由为支撑的法律思维方式。要培养这样的法律思维方式就必须学习掌握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与哲学》作为一门必修的思想政治课程,应该注重对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生活与哲学》教学的着力点应转移到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  相似文献   

13.
14.
毛艳青 《劳动世界》2016,(15):33-33
既有的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哲学理念包括新教伦理、存在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它们均有知性思维局限性。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哲学理念是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对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使之它体现在图书管理工作中。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独特的监督效能,为党内监督的科学有效性提供了根本途径,我们只有正确引导和利用新媒体特殊功效,发挥其社会监督正能量,从而有效提升党内监督科学化水平,促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17.
18.
文章按消费社会商品和劳务量的多少及对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把闲暇活动依次分为A、B、C、P四类,论证了A类和P类闲暇活动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并阐述了一些使人们进行积极闲暇活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公正思想是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公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亚里士多德将公正分为总体公正和特殊公正,特殊公正进一步分为分配公正和矫正公正,大大推动了公正思想的系统化。其公正思想对中国当前的社会公正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在社会公正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重点加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分配公正、司法公正、环境公正以及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公正建设。  相似文献   

20.
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是法学教育的根本问题,造成法学毕业生素质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晰、不科学,是最关键、最主要的因素。理论界对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界定,主要有精英说、职业教育说和通识说三种观点。现代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法学素质教育,即培养具有比较完整的法学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具有法律专业思维,具有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律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需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职业道德、改进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