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萨迦格言》伦理思想比较研究二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萨迦格言》是藏族历史上最早一部格言诗形式的伦理著作。为藏传佛教萨迦派僧人、藏族伦理思想家萨班·贡嘎坚赞(1182~1251)所著。 《萨迦格言》成书于13世纪初叶。当时正是西藏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过渡的时期。在此前后,由于吐蕃王朝的崩溃,致使西藏地区陷入封建割据局面:农奴主阶级与农奴阶级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各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甚为激烈,上层僧侣阶层之间的教派斗争亦愈演愈烈。当时萨迦派第四代祖师、学富“五明”的大学者萨班·贡嘎坚赞偏重于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写下的《萨迦格言》,起到了解决上述社会矛盾的“润滑剂”或“调和剂”的作用。 《萨迦格言》伦理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它以格言诗的形式和语言简明通俗、比喻生动形象、说理深入浅出的特点,溶宗教道德、社会道德及政治、法律为一炉,从人伦关系和道德生活的各个方面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本文仅从中拣出两个问题作一比较分析,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2.
如同一个高明医生, 配制良药医人重病。 为了世人有规可循, 我把圣法加以说明。 这是藏族历史上名闻遐迩的思想家、政治家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在其所著《萨迦格言》末尾的一段自白,在这段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自白中,道出了萨班写作这部哲理格言诗的宗旨。通过萨班对当时纷战不息、灾难深重的藏族社会提供的“圣法”和“良药”,我们可以窥视到他的政治抱负和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萨迦格言》是萨迦教派第四代祖师萨班·贡嘎坚赞溶合藏族民歌、谚语、寓言、民间故事创作而成的一种诗体,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藏族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萨迦格言》共九章四百五十七首,每首都是四句七言,有喻有实。一般写实在前,比喻在后,各占两句。也有些其他形式的,还有极少数是直述的。可以说,《萨迦格言》在艺术上突出的特点是长于比喻。  相似文献   

4.
〔摘译说明〕 萨班(1182——1251)是萨迦五祖中之第四祖,原名班丹敦珠,幼时从三伯扎巴坚赞学法,受近事戒,始改名为贡噶坚赞。23岁时,从释迦师利及其弟子等遍学大小五明,成绩卓著,成为西藏获得“班智达”称号的第一人,故人们在习惯上将他称作“萨迦班智达”,简作“萨班”。  相似文献   

5.
藏族历史上的旷世格言著作<萨迦格言>以其隽美的词句、高超的智慧、深邃的哲理流传于世,历来人们或以文学角度来分析,或从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维度揭示其内涵,本文试从其作者萨班的佛教哲理的视角及他的知识背景来解读这部哲理诗,以最终明晰萨班的写作思维与意图.  相似文献   

6.
一部光彩夺目的哲理诗集——谈谈《萨迦格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茂密的森林虽然很多, 生长檀香的圣地却很少; 渊博的学者虽然很多, 能著述格言的却很少。 ——《萨迦格言454首》 《萨迦格言》是公元十二到十三世纪西藏萨迦派的著名学者萨班·贡噶坚参写的一部光彩夺目的哲理诗集。由于诗作中大部分的思想内容具有进步意义,加之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所以这部诗集在西藏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在藏族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声誉。  相似文献   

7.
<正> 《萨迦格言》是西藏喇嘛教萨迦派哲人贡噶江村(本名吉祥义成,公元1182年至1251年人)的著作。这部富有哲理的诗歌集,虽有一些剥削阶级的宗教的糟粕,但也有不少具有人民性和科学性的精华。几百年来,这部诗集象生活的教科书一样,在西藏人民中流传着。现将其中有关治学方面的格言选录几首,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8.
《萨迦格言》是一部在我国西藏地区流传很广的哲理格言诗。它不仅对藏族文学史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而且对研究藏族的哲学思想有一定的帮助。本文试图就《格言》中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它的社会历史作用。但由于掌握的材料不多,本人的水平有限,因此,只能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元代西藏地方驿站考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公元八四二年,与唐王朝鼎立称雄的吐蕃王朝解体了。尔后,历五代、宋,四百数十年间,西藏地方一直是数个地方政权割据,无复统一。到公元一二四四年,西藏萨迦地方首领萨班应驻守凉州(今甘肃武威)的蒙古皇子阔端之邀,携同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前往凉州。一二四七年,萨班在凉州会见了阔端。萨班代表西藏地方各派僧俗首领归顺蒙古王室。至此时,西藏地方才逐渐结束了分散割据的局面,一统于元朝版图之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0.
一八六五年,马克思说他最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固有的我无不具有”(见《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5页)。在一八五三、一八六〇年给恩格斯,弗莱里格拉特的信中,马克思也引用了这句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通讯集》,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一卷第587页,弗·梅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78页)。这句格言的出现、已有二千多年了。它最早见于忒伦底乌斯的讽刺喜剧《自己折磨自己的人》。忒伦底乌斯,又  相似文献   

11.
第三是大慈法王释迦也失。这个名字当然可以还原为。这位法王曾在永乐十二年来朝,据说“礼亚大乘法王“(《明传》)。在《蒙古源流》里记有“Saskiya yinyeke asaranggoi bsaman orji”,按一般解释,应该译为“萨迦巴的大慈”,另方面我们读《蒙古喇嘛教史》,则知在宗喀巴的弟子中,就有个绛钦却吉,他有释迦也失之名,曾被派往内地。于道泉氏引《卫藏通志》卷六寺庙志中一段话,即  相似文献   

12.
面临自己孤独人生旅程的不可挽回的归宿——坟,“过客”说出了震动人类心灵的古老格言:“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吧……”(《过客》)。把“死亡”与“走”联结起来的,是一种相当复杂的人生哲学,其间始终纠缠着关于个体及其与世界关系的惶惑、忧虑与探索,自我濒临死亡和绝望时的惶怵与奋然。《野草》以感性的、多少又有些晦涩的一组各自成篇的散文诗,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哲学体系。《野草》绝不仅仅是一组反映鲁迅内心情  相似文献   

13.
《萨迦格言》作为有重要影响力的藏族文学经典作品,已被翻译成四种英译本流传世界各地。达文波特的英译本虽然深入、详尽,但存在很多对汉藏文化的误读。其原因在于译文中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受到了后殖民主义影响。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策略选择的先决条件,使得文本建构中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野草》是出现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开始这一段时间内的最早的一部散文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它写于1924年9月到1926年4月。当时是自有民国以来最黑暗的时代,也是人民大众最渴望光明的时代。从《野草》的《题辞》看,我们就明白鲁迅所以用“野草”命名,是有着深长的积极意义的,野草象征着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民大众“各各夺取它的生存”,而且迫切地期待革命(所谓“地火”)的爆发。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研究《野草》,就不能停顿在把它看作“格言”的阶段上,  相似文献   

15.
一、問題的提出和戴东原《孟子字義疏証》的启示 从前北京中山公园格言亭上曾刻着这样两句格言: 程子曰:“主一謂之敬,无适謂之一。” 朱子曰:“尽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两句話好象同一句法,但一用“謂之’,一用“之謂”。細审文义,二者又确有区别:程子的話是講“主一无适”的,朱子的話是講“忠恕”的。但二者在句子結構上的区別  相似文献   

16.
陈桐生 《学术研究》2015,(2):125-131
格言是上古哲人发表思想的重要文体。这些上古格言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和相对整齐的形式来讲述宇宙、历史、自然、社会、人生、军事、政治各方面的道理,堪称是上古时期的"子书"。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出现了三部与格言有关的子书:《老子》、《孙子》和《论语》。《老子》和《孙子》分别是商周以来史官格言、兵家格言的集大成者。《论语》中有一批格言式语录,这应该是七十子后学对孔子言论进行格言化改造的结果。进入战国以后,短小精炼的格言由于不能适应百家争鸣的需要而走向衰落,由"语"体发展而来的专题说理散文成为人们发表学术观点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7.
艺术的形式及形式美问题,是理解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一个焦点,也是一个难点.歌德曾经讲过:“材料是每个人面前可以见到的,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能找到,而形式对于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歌德《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第429页)是的,这的确是个”秘密”,以至连巴尔扎克这样的艺术大师也不得不感叹:“形式——这是普罗特斯,而且远比神话中的普罗特斯更加不可捉摸,更加诡计多端!”(转引自《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下卷第539页)由于形式的这种“神秘”性,有的人(特别是西方的某些美学家)就把形式看得高于一切,并企图仅仅从形式上去寻找美的根源和本质,这就给这一问题的解决增加了它特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岳飞(1103——1142)字鹏举,谥号武穆,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史书称其“业炳天壤,文泣鬼神”,他一生不仅为国家民族建立了光辉的业绩,而且还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言论和著作。其中最有影响、最为人们所熟悉的,除了他那千古绝唱《满江红》之外,恐怕算是:“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见《宋史·岳飞传》。有的史书称之为“两言”)这一著名的论述了。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但由于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所以,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广为传颂的格言。现根据有关史料,对“两言”略加评述。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穷理查年鉴》 《穷理查年鉴》(Poor Richard's Al-manack)最近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全书按年份分为26章(1733-1758年),章下分前言和格言两部分。前言为散文体,格言为中英文对照,还有一些插图,总字数不到10万字。除书名外,还有一个副标题既耐人寻味,又引人入胜,即"财富之路"。它表明《穷理查年鉴》的主旨  相似文献   

20.
我们可以把蒙文沿革的历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考察。而前期蒙文和后期蒙文交界时曾出现过将近百年的过渡时期,具体时间大约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之间。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献,除《藏蒙合璧萨迦格言》外并不多见。故权且归入前期蒙文。关于前期蒙文沿革情况,笔者已另拟专文讨论,在此不再赘述。一般而论,于猪儿年十二月即1588午元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