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谈悲剧与崇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平 《社科纵横》2005,20(1):135-136
广义的悲剧 ,用来定义某种情调 ,这种情调 ,也常被人们用悲、悲情、悲剧性等词语界定。狭义的悲剧指特殊的戏剧艺术类型。美学范畴的悲剧 ,即关乎情调 ,又囊括了狭义的悲剧。它是悲剧艺术的精髓。本文讨论的 ,正是这样一种悲剧。王国维先生认为 :“艺术是苦难人生的唯一解脱。”因为艺术在阴郁的现实之外 ,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向度。这种精神向度 ,包含了崇高 :它源于苦难 ,又超越于苦难。它和苦难一起 ,支撑着艺术与人生。本文主要抒写了四种悲剧 :为人类的自由、幸福而奋争的过程中产生的悲剧 ,对善良与崇高的坚守招致的悲剧和毁灭 ,开放在血泊和墓地里的爱情悲剧 ,庸常人生中所完成的对悲情的超越。通过这四种悲剧 ,我们可以看到 ,悲剧与崇高 ,如何在美学层面上 ,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2.
翟洪涛 《学术交流》2003,(8):163-165
崇高和壮美并非截然不同,它们至多只有名称的差别和量的差别.况且,即便是同一个对象,在不同条件下,对不同主体而言,或者呈现崇高,或者呈现为壮美.排除崇高和壮美的关系可能带来的干扰后,我们从十个方面比较了崇高和优美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摩西·门德尔松是18世纪理性主义美学的代表,他在沃尔夫学派完善性美学的框架内提出自己的崇高理论。门德尔松认为“感性的完善性”是崇高的基础和核心,这种完善性不是来自主体的,而是客体的基本性质。在对伯克经验主义美学的回应中,他虽然接受了一些伯克所描述的崇高性质和心理学术语,并用“混合情绪”和“感性的不可估量性”进行了解释,但它仍然保留了崇高总是以非常伟大的客体完善性为基础的观点,这使他的美学呈现出“完善性”与“不可估量性”的互斥;然而通过对他的理论的深层解读,我们可以为这种表面的互斥找到统一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杨向荣  傅海勤 《求是学刊》2013,40(4):123-129
克拉考尔从生存语境、生存状态和生存救赎三个方面展开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研究。理性至上导致现代人的感性萎缩,理智取代情感成为行为准则,进而切断了维系情感的纽带,使人们成为孤独的个体,最终导致人生意义的虚空。克拉考尔围绕着"碎片"、"世俗"与"复原",展开了关于现代人生存救赎的思考。在他看来,只有从碎片出发,才能串起历史脉络,把握现实生活。而从"碎片"与"世俗"出发,最终是为了丰盈人们的感性世界,实现"复原物质世界"这一审美救赎旨归。  相似文献   

5.
风险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当下境遇,它表现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相依为命的社会环境出现危机;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支撑人信念的内在精神价值严重缺失。由此,人处于一种生存的焦虑中。要有效地化解风险社会人的生存危机,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价值观,构建良好的社会信任体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行全球包容性交往。由此,才有助于化解人的生存危机,使人能在风险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金雅 《浙江学刊》2006,(3):216-219
崇高是梁启超呼吁民族艺术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艺术崇高之美的审美鉴赏与理论表述,是梁启超崇高美理念的集中体现。梁启超的崇高美理念具有坚实的民族历史文化语境,吸纳呼应了西方近代崇高美理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运动与中华文明复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与全球化趋势”三大张力之中。这三大张力彰显出确立中国未来发展方向所面临的三大难题,是我们认清中国在当代世界历史中的位置,把握中国发展历史趋势的思想坐标。为解决难题,需要建立“复杂现代性”理念,并以此作为分析中国面临挑战的分析框架和探寻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方法论原则。同时,需要建立与“复杂现代性”相应的思维方式,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8.
毕晓  吕颖 《唐都学刊》2013,29(5):87-90
崇高是欧洲史上最重要的美学概念之一,滥觞于古希腊,之后古罗马文艺理论家朗吉弩斯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崇高最重要的因素是伟大,实现崇高的具体方式是竞争,费厄泼赖指公平竞争,是竞争中必不可少的原则。崇高、伟大与公平竞争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被忽视的问题,在当代尤其引人思考,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正古月,是中国画家中小说写得最好的;在中国写小说的人中,又是画画最好的。当古月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微尘》2009年被文化部、教育部、中国作协选入新中国成立60年来500部长篇文学精品文库时,有人这样评论。古月没有当真,淡淡一笑:绘画和写作,都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最重要的是坚持良知和责任。  相似文献   

10.
廖晓军 《唐都学刊》2005,21(2):25-29
路遥小说的崇高美体现着作者自觉的美学追求。路遥塑造了众多的具有崇高美和悲剧美的艺术形象,展现了具有崇高特征的自然景物和环境构成的崇高美的意境。形成路遥喜爱和追求崇高美的社会与心理因素是复杂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有以下几个变化:从崇尚集体价值观向张扬个人价值追求的变化,从价值取向的趋同性向多元化转变;从制度决定选择到主客双向选择转变;从单一的服从权力向尊重法律的转变;从审美趣味简单、整齐划一到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转变;从提倡节俭到鼓励消费的转变。传媒的文化价值取向,就是传播者在进行传播活动中,通过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王建平 《唐都学刊》2004,20(1):71-74
人格在诸多向度上的两极对峙与相互依赖造就了人格的两极性 ,这也成为我们全面把握与理解人格复杂性与多样性的关键。在深入分析人格的两极张力的基础之上 ,对人的现代化中现代与传统的关系、现代性的单面性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人的多样性与主体性的存在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与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人的主体性、德性与法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现代性共同承诺的意义上,德性标志着一个社会对现代性的可欲度和可能性。没有承载现代法治生活的德性,便不可能有法的现代性,而现代德性又源自人的主体性。因此,人的主体性的建构、德性承诺的形成、理性方法的掌握构成了当下中国法的现代性的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全球宗教哲学”的角度出发 ,把哲学本体论的根本范畴即“存在” ,界定为“使在”(使世界存在 )、“内在”(内在于世界 )和“超在”(超越于世界 )的“真正的神秘” ,即无形无相又难以描述、看似“空、无、非”实为“实、有、是”的世界本源。作者从儒、释、道等中国宗教哲学以及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圣经宗教哲学的本体论引证大量的理论表达 ,支持了上述界说 ,表明了这种宗教哲学的界说所具有的普遍根据  相似文献   

15.
胡海波 《学术交流》2007,(12):16-18
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汲取众多先哲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以人的"单向度性"为基本内核,以爱欲解放为归宿,建构了他的人本主义批判理论。他的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他的批判理论给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工作者留下了进一步思考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价值问题应该采取生存哲学的视角,原因在于价值关乎人类生活意义的实现.道德价值作为一种用善恶评价的价值,与社会人伦关系结构、道德原则和规范、美德能够满足和促进人们所处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有关.因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是历史性地发展的,所以道德价值也有着历史性.而道德价值有一种人类生活的最高理想——“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终衡量标准,在各个历史时代则具体化为当时的“好生活”观念.  相似文献   

17.
批判和超越传统激励理念,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发展变革的重要基础。基于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的激励理念鲜明地昭示出:激励主客体之间是统一平等的,激励的根本目标就是形成全员自我激励的“自组织”。  相似文献   

18.
陈琼珍 《创新》2013,(2):26-29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的危机,人的片面发展导致了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的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关,生态文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与现代政治文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义霞 《唐都学刊》2007,23(1):88-92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孕育于西周时期。原始儒学以伦理思想为基础,使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双向结合。儒学一方面既排斥思辨思潮,排斥纯粹的政治法律文化,也排斥各种实学思想主张;另一方面又通过百家争鸣,尽可能地把各种思想要素容纳进儒学的思想体系中。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历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同样也影响着现代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与人的存在方式变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孙玉祥 《求是学刊》2001,28(1):34-38
时代的变革,从根本上说是变革人自身的存在方式,因此,我们需要从人的存在方式变革的视角去思考正在到来的"网络时代",而不是泛泛地议论"网络"的正、负两面效应.具体地说,"网络"变革了人的世界图景,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因而从总体上变革了人自身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