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有制一般的解释是指人对物的关系所表现(或决定)的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而把生产 力解释为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将生产力归于自然范畴.排除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视野之外。这主 要源自于斯大林所提出的社会生产的两个不同方面说①。对于所有制形式与生产力的内在关系,理论 界一直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解释。从根本上讲,就在于割裂了生产力与所有制的内在的、辩证统一关 系。这就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重新阐释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陈忠炜 《理论界》2013,(2):120-122
自然界在人类生存发展问题上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逻辑和必要性。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视角考察,人类历史事实上就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互动互构进程。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存在本质,赋予了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自觉能动地位,使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可能,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决定人与自然和谐与否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本质杨克俭,夏德计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在彻底清算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人的本质曲解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而严密的规定,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国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要作辩证的、全面的理解 ,要防止片面性和简单化。首先 ,要把社会关系和人的能动作用联系起来理解。其次 ,要对这个论断中的“人”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特别要清楚 :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都包括在人的本质的涵义中。而人的“自然性”有两种表现 :一是人本身的自然特性 ,另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在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时 ,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进去 ,必须看到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总之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是一条普遍的基本原则 ,并且是以概括的形式提出来的。这是各个时期关于人的本质的原理和论断中最为普遍和最为高度的抽象和概括 ,也是最全面和最深刻的。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类自身,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也在人类自身。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对于人来说,既是客体,也是主体;既有工具性价值,又有目的性价值;人类对待自然,既要合理利用,更要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6.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确立人对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时 ,都忽略了人性的依据 ,致使其难以成为指导人类行为的普遍法则。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性的危机。现代性的人性是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生态伦理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人性、人的本质与人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有着逻辑的一致性。生态伦理的建构内在地要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求人性。新人性观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 ,把关爱自然的伦理准则看作是人性的展现  相似文献   

7.
一、人的本质及其贪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存在物,因此,人的本质就同时体现在自然和社会这两个方面,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对象化地构成了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那么,什么是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呢?马克思说:“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烟为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工业生产,从本质上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力和创造力,而且,这种“力”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产生于自然又物化于自然的。所以,马克思称之为人的自然本质。同时…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内容包括:人与自然是一体共存关系、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反生态反人类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依据,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范式参照和路径指导。我们要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科学构想,在自然、社会以及人这三重维度探索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涵括了自然的价值,联结起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而且彰示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命意义,标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向。故此,如何考释生命共同体哲学意蕴融聚的论题尤为重要。一要考察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构造,阐明生命共同体生发于人与自然的内在矛盾,解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归属;二要阐释生命哲学化的演进脉络,显扬生命的真实性以及自然中一切要素的生命价值,厘清人与自然的同构关系;三要聚焦共同体型构的缔结方式,释证生命共同体中展现的自然价值力量和人的主体力量,达成两者关系的统合;四要勘察生命共同体的联盟样态,阐明人与世界万物共同享有生命权利,推动形成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有机生命整体。  相似文献   

10.
陈思敏 《东南学术》2021,(3):126-13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批判贯穿着对人的整体生命本质的关怀,达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次系统辨析.其中的生命哲学议题阐明了人同自然完成本质的统一是人整体生命本质生成的基础,揭示了人与自然疏离并引发人之生命本质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根源,指出了共产主义是积极扬弃私有财产使人同自然完成本质的统一从而实现整体生命本质复归的必由之路.这成为当代反思人与自然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价值及方式的重要思想资源,人类应以人的整体生命本质生成为文明演进的根本价值依循,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和时代选择中修复并构建人与自然多维、多层交互的关系样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全面而深刻的绿色变革.  相似文献   

11.
从主体结构看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与主体结构有着密切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本质上是人的需要、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即人的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这一本质规定性是以个体主体内在结构的复杂系统性为基础的。主体活动的外在结构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外在的社会环境条件 ,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环境和社会政治制度环境。主体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的统一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社会实践水平 ,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玲 《理论界》2013,(1):13-15
生态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坚持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内在相关的,体现着生态原则。但是,基于不同的理论进路,两种理论在生态批判上,又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比较两种理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实质、理论特征以及理论批判重点的不同,可以看出:前者是在反思以往理性传统基础上的批判,而后者则是在批判既有理论基础上的彻底超越。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社会历史与人的价值活动关系问题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的价值活动只是人类社会一个派生的方面、一个从属的环节,即它与社会历史是一种外在的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的价值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本身内在的、普遍的、必然的存在方式之本质的内容,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关系。本文不打算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全面评价,只想对后一观点还未论及的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价值活动的应然性之间的一致性问题,作一分析研究。一、“人”与“社会”、“价值”人的活动、社会活动、价值活动三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人是社会的本质、实体,人的本质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略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从哲学世界观视域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达了对历史上人与自然"主奴关系"建构的不满和批判,从而摆正了人在世界中的合理位置,建构起一种新型的平等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秩序。人与自然平等关系秩序建构,由于内在蕴含着尊重自然的道德态度,善待自然的道德责任,既要有所作为、又要避免胡作非为的行动方式,最终结果必然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人与自然唯有平等,才有真义的和谐;人与自然唯有平等和谐,才有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15.
一、生态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概述生态哲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生态伦理是生态哲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延伸和拓展,试图从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上研究和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把道德这一调整人与人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延伸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本质上重新审视“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复杂关系,以全新的生态哲学的思维方式重新调整人类的行为模式和实践活动。使人类既要关注和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也要尊重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即既要重视人…  相似文献   

16.
鲁明川 《北方论丛》2015,(5):137-140
“生态”和“文明”的概念由来已久,但就其具体内涵界定莫衷一是。生态本质上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象性存在;文明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表征一定社会的进步状态。因此,生态文明的哲学本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象性存在的良序状态,人与自然之间并不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为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脱离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价值立场,整体把握生态间的相互关系,限制资本逻辑,系统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以新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作出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战略。这是一种创新的发展观,它拓展了我们对发展的理解视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和环境( 自然) 的关系,人和环境的矛盾实际上是人类对环境价值取向、开发强度是否符合自然规律、超越环境负担的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和环境的和谐。要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尤其需要一系列的全面创新,如观念创新、环境创新、经济创新、社会创新、人的创新,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人的实践联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着对它们关系的认识程度。从唯物史观看,自然是被体验到、被认识到、被意识到和被实践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认识,有生成演变逻辑。全球生态问题和发展问题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现实基础和必然要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强调人与自然内在同一性,是对马克思自然观的守正创新,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准确概括。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人与自然关系及环境公平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自然前提和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状态下的环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要把环境公平建设作为切入点,以环境公平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关系改善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所谓人学,从完整的意义上说,就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的学说(此处应是完整的个人)。而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则恰恰是由实践决定的。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即马克思的“现实的人”。人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物,而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不断地改造和征服自然。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关系是人与自然的首要的、基本的关系,实践同样也决定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实践的产物,“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质上,在其前提和基础上,就是各种实践活动的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决定了人的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