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戊戌:近代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初成教军章科学与民主是五四思潮的主流,是五四文化革命两面光辉旗帜。长期以来,它们一直与五四紧密相联,被视为激进民主派代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潮最高水平的理论界标,也成为近代思想文化革命全面高涨的最核心内容。然而,对其源流问...  相似文献   

2.
五四宪法是近百年来国人民主政治追求的理论升华。近代的君主立宪运动和民主共和实践完成了中国民主政治启蒙,给中国留下了关于宪法和法治的最初印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为五四宪法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五四宪法铭记着国人为救亡、强国、民主和自由而前赴后继、浴血抗争的历史,夯实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根基。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革命运动。它以彻底的、不妥协的革命精神震撼了全世界,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伟大旗帜,影响了全中国。地处祖国西北高原,山大沟深、地瘦民贫、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封建主义势力根深蒂固的甘肃,也深深地受到伟大“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广大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高举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旗帜,与反动势力进行了英勇斗争。  相似文献   

4.
民主与科学: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格意义上的近代文化,是指资本主义文化。民主与科学是近代文化的精华。然而,由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并没有得到正常、充分的发展,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思想口号,出现得很晚。这种特殊的历史现象使一些人产生了误解,似乎只有到了“五四”时期,才有资产阶级启蒙意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当五四新文学以崭新的风姿和异乎传统的独特面貌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五四作家群体创作观念上的巨大变化,追求真诚、崇尚理性,表现“人的文学”这种体现人文精神的创作思想,已成为五四作家文学创作观念上的显著特征。一五四作家创作观念上人文精神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从本质上说,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在这场运动中,虽然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但是毋庸置疑,科学与民主才是其中最鲜明的主旋律,它是我国近代、现代价值体系与思想观念的基石。科学与民主是划破西方中世纪黑暗夜空…  相似文献   

6.
科学和民主,是五四运动的战斗口号。六十年前,我国革命先驱者曾经高举这两面光辉的旗帜,向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进行了彻底地不妥协地革命斗争,立下了伟大的功勋。当年战斗在新文化运动前哨的革命先驱者之一、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旗帜鲜明地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他通过随感录、杂文,以及小说,热情奔放地宣传科学和民主,不仅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的基石,而且为解放思想,发展科学,实现民主,繁荣文艺创作等方面,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  相似文献   

7.
人文主义是五四文学的旗帜与象征,也是中国现代作家的梦想与追求。因为它不仅代表着与传统价值观完全不同的现代性意义,也标志着中国文学与世界接轨的现实可能性。然而,人文主义原本是西方文化的历史传统,它究竟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传入中国并产生影响,新文学作家又是怎样对其加以理解和运用的?这一关键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对五四文学的精神资源进行反思,认为五四文学是本土意识深度介入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等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康维铎 《唐都学刊》2000,16(2):39-41
孙中山先生终生为中国的民主奔走呼号 ,匍匐探索 ,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和旗帜。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其民主观呈现出明显的两重性。他一方面为民主而倾注毕生心血乃至生命 ,另一方面自觉不自觉地营造着专制的巢垒。具体表现在他全力倡导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之中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扬弃了洋务派的器物科学观,对科学的本质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科学方法和精神也有所认识,并以之为武器对中国古代科学观中的一些消极倾向进行了批判。康有为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政治变革主张,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和支持。他对科学和民主进行了探讨,成为五四科学观的先声。康有为的科学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闻一多文化观的三个时期的发展变化,论证了闻一多的文化观始终贯串了爱国主义思想,发扬了“五四”的科学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主张民主、推崇科学、追求自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从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来看,"五四"运动前后实际上是中国哲学初步成形的时期.在其基本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哲学工作者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地创造和转化了传统哲学与外来哲学,创建了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学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五四"精神的缺位来寻找原因.中国的哲学工作者能够焚膏继晷,为中国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怀着改造中国决心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集合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之下,向封建势力发动了空前猛烈的进攻。  相似文献   

13.
王悦华 《探求》2001,(Z1):3-5
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集体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结晶。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五大报告对此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高度的评价,同时强调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五四的精神主旨是彻底地反封建:它坚持文化上的开放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近现代文化做出了“顺应”的反应;它提出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体现了人类文化精神的内在本质和永恒的主题,代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没有从整体上彻底完成反对封建旧文化、建构现代新文化的任务,使五四精神出现了断裂。这就造成了建国以后不能全面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对其他一些西方有价值的文化思想和精神更是极力加以排斥;在此同时,各种封建主义文化复活并顽强地发挥作用,终于酿成了生产力落后、科学不发达、人的素质下降的恶果。因此,我们必须回过头来解决文化问题,这就需要全面正确地评价和估量五四,恢复、继承、发扬和发展五四的精神和传统,重新建构我国现代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余显礼  刘小薇 《社科纵横》2010,25(1):144-145,148
先进文化是我们党在思想上的一面旗帜,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用先进文化武装群众的提出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全党和全国人民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也是总揽世界大局、把握时代精神的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伟大胜利的光辉旗帜。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理论产生的国内外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阐述,帮助人们正确把握其科学体系和指导意义,增强…  相似文献   

17.
卢玲 《社科纵横》2012,(4):202-203,208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划分正式进入了近代史。此期,无数仁人志士为华夏民族再次复兴顽强探索。历经半个世纪的奋斗,成功地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压迫,取得了人民民主独立的辉煌胜利。之后,社会主义在中国悄然兴起,经过不断的建设和改革,使中国从一个"老弱病残"旧中国逐渐走上民族富强之路,逐步形成了如今在社会主义大旗帜下生机盎然、活力充沛的新中国。而在这段充满艰辛的奋斗历史中,辛亥革命画上了不可或缺的一笔,它对中国历史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是一个高举民主旗帜、以追求民主为目标、以民主的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组织起来的、"其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考察建党90年来党内民主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规律,有效推进新时期新阶段的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管黎荔  薛建康  李磊 《社科纵横》2009,24(2):16-17,20
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和时代背景,对于当前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它是党对不同时期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在适应当代民主潮流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虞斌龙 《社科纵横》2009,24(11):106-10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领域发挥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但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分子在社会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要深刻反思。在继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基础上,知识分子应高举起“人格之独立,思想之自由”两面大旗,崇尚五四以来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才能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