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难能可贵的创获──读《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孙子威近来我读了黎山教授的《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颇受启发。这是他继《文艺创作心理学》之后,又一难能可贵的创获,值得注意。此前我国学人并不是没有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著作,如李何林先生的《近二十年中国...  相似文献   

2.
文学思潮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文学团体、文学流派和文学创作。这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上表现得尤为充分。因而想要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正确理解其作家作品,就必须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来龙去脉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然而,近70年的中国新文学史,除了李何林先生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之外,竟没有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专著。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缺憾。魏绍馨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以下简称《思潮史》),以其全新的理论角度,系统深刻地论述了现代文学思潮的演变,填补了这方面的研究空白。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过去由于“左”的思想的影  相似文献   

3.
《承传与嬗变——当代中国重要文学思潮研究》是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赵联成教授的论著,云南民族大学研究丛书之一,由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出版。《承传与嬗变——当代中国重要文学思潮研究》依次选论的“军旅文学”、“情爱文学”、“都市文学”、“新写实小说”、“报告文学”、“新历史小说”、“世俗化思潮”等,在体现作者个人对当代文学思潮的观感与把握的同时,做到了尽可能全面地囊括新时期文学的主要思潮,尽可能客观地反映新时期文学思潮的真实面貌。与其他研究当代文学思潮的论著相比,赵联成这本著作的特点可能还在于他于具…  相似文献   

4.
文学思潮研究的二三感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文学思潮是一个时代文学思想中十分活跃因而引人注目的部分,集中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的某些突出方面。 在文学的实际发展中,思潮也许可算是个纲。将文学思潮真正研究清楚,会使文学史上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正因为这样,河南大学刘增杰、刘思谦先生主编的多卷本《19—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的即将出版,引起人们的很大兴趣。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文学思潮观形成于对欧洲文学思潮的译介,厨川白村最早进行欧洲文学思潮史的系统研究并明确阐述了自己的文学思潮观,成了后来日、中研究者仿效的主要范例。受厨川白村影响,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写了《摩罗诗力说》一文,是中国人研究欧洲文学思潮的开端。五四运动前后,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以及文学研究会均受到日本影响。中国的艺术思潮研究走了一条与日本近似而且联系紧密的道路,西方艺术思潮对中国的影响依赖于“日本桥”的中介。  相似文献   

6.
文学思潮史隶属文学史之范畴。自2 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倡导“重写文学史”以来,对“思潮史”以及与之相关的“文艺理论史”或“文学批评史”的重写已然成为其中的热点。2 0 0 2年,张俊才、李扬两先生合作推出了一部新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主潮》)。与同类研究成果相比,该著以其新颖的思路和精深的阐发等特点确立了自身独特的学术价值,为2 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重写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一在为数已不算少的思潮史著作中,《主潮》一书之所以能新人耳目,首先在于著者依据自己对文学…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思潮此起彼伏,其中尤以小说思潮最为活跃,成了我国文学思潮的领头兵。对小说思潮的研究,20几年间,就我所见即有十几部专著。但一般都停留在列举新时期存有哪些小说思潮的层次上,只有个别著作如《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许志英、丁帆主编),能够后来居上,学术质量达到新的高度。近读周晓扬撰写的《20年小说思潮》(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思潮》),方知她在参与了《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的写作后,对20多年来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浪漫文学思潮,是20世纪初叶至30年代末,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合力作用下而涌起的时代思潮。其独异的诗学理念,其狂飚突进、又迅速沉寂的涨落特点,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与"哲学"等不同维度进行观照、探究,从而揭示其深层的文学规律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罗庸从1932年至1950年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教授中国文学史,有20年的历史。他与胡适、傅斯年一起把当时陆侃如、冯沅君研究中国文学思潮变迁的阶段推进到文体发生、演化的研究阶段。进而罗庸又在《中国文学史导论》中,提出从中国文化史研究中国文学史,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预见文学发展的未来,并论述了中国文学史的"宗趣论"、"方法论"、"史料论"等,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所需要的历史叙述与文学观念 ,成为了学术的基本权力。 2 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完了它的全程 ,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与案头。纵览 2 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史学进程 :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 ,再向世纪末“现代主义理念”的嬗变演进 ,决定 2 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整体走向 ,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理论与编史叙述的本质缺陷 ,清晰地暴露出来 ,从而有力地支撑着“2 0世纪中国文学”编史叙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1.
中国20世纪30年代曾形成的左翼文学思潮,日本是重要的传播源,中国左翼思潮中的"日本元素"就非常突出。此种"日本元素"对于我国左翼文学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但由于日本的左翼文学自身的不完善性,对其盲目接受,也会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2.
文学思潮研究中最为根本的问题,是“对象”与“方法”的问题。20世纪中国文学为疆域所展开的文学思潮研究——包括在文学史、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三个向度上开展的文学思潮研究行为。本文尝试从思潮及其流变与构成问题;主要审美特征与表现形态;作品的格局与作家的素质;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此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进程中,存在着多种对立冲突的矛盾体,其中最主要的有:“统一”与“多元”的潮起潮落,文论与创作的平衡与失衡,不同思潮之间的融汇与冲突.这些矛盾体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基本面貌.梳理这些矛盾运动的历史轨迹,进而总结其间的经验教训,是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演变的题中之义;也只有如此,新世纪中国文学才能直面问题,取舍在我,稳健前行.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理论的跨学科引介,不仅掀起了重写文学史的热潮,而且刷新了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研究.由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建构而成的文学思潮史开始受到普遍质疑,许多富有创见的学术观点纷纷涌出历史地表,包括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重新界定,解除"创作方法"论对它们的障蔽,也包括对古典主义的辨析和对启蒙主义的发现,填补原来思潮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左翼与新月 ,为 2 0世纪 30年代的两大重要文学流派 ,一为激进主义的代表 ,一为自由主义的代表 ,在一般研究者眼里颇有水火不容之势。大凡研究左翼的人 ,往往对新月派的作家作品不屑一顾 ,抱有偏见 ;而偏爱新月派作家者 ,又往往以左翼文学缺乏创作实绩为由来否定其研究价值。《砖瓦的碎影 :中国现代文学论》是黄昌勇继《王实味传》后出版的又一部学术力作 ,其吸引人处正在于能够不囿于成见 ,兼容左翼文学和新月派两方面的研究 ,两种相互对立的文学思潮交相辉映 ,在文本中形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文学阐释空间。左翼文学的研究是作者一贯的学术…  相似文献   

16.
"共同纲领论"文学思潮观持论者断言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思潮,而把人文主义和启蒙主义贬为非文学思潮,从而无视文学思潮的近代形态所普遍具有的过渡性历史特征。这种过渡性表现为文学思潮主体意识的自发与自觉交织,文学思潮构成的配置仍以创作、接受思潮为主流,虽然出现了与自发型文学思潮对立的新规范,但又没有完全摆脱原有规范体系的限制,新旧思想既互相冲突又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17.
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思潮作为观念系统是一个群体性精神结构,它贯穿于整个文学活动各个领域。创作思潮是文学思潮整体中的部分,而创作方法则是创作思潮这个部分中的部分。就理论性质而言,文学思潮概念主要是文学史范畴,创作方法属于美学范畴。在外延上,文学思潮可以包合创作方法,创作方法既可以隶属于文学思潮,又可独立于文学思潮之外而存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一书,把存在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思潮,放在20世纪中国的“现代性”进程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进行考量和审视,视其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结构性存在,对其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梳理和考辫,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学界对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研究,为认知20世纪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山东大学《文史哲》2006年第5期石兴泽:《缺席、在场都是尴尬的存在———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研究述评》指出新时期文学是否存在浪漫主义?这是新时期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研究新时期文学思潮的某些著作提到新时期或隐或显的各种文学思潮,绝口不提浪漫主义文学;即使所论对象带  相似文献   

20.
“主观战斗精神”论是在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坛反对主观公式主义与客观主义的斗争中逐渐定型的,但它对创作主体的尊重,以及由此引发的人对自身价值的人文关怀,其思想魅力也就不仅属于三四十年代,而应当属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