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经济资助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人成才是高校资助工作更高层次的目标追求,也是衡量高校资助工作效益的重要标准。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基本能够得到较好的经济资助的前提下,应通过优化资助政策设计、加强资助过程管理、转变资助工作理念等途径,充分发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在整个育人工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了经济负担,但现行资助体系还不够完善。本文分析了现行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监督制度"、"完善和丰富助学贷款形式"、"提高资助工作的教育作用"三方面建议,以期找到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高等教育投资体系改革的进行,高校经济困难生越来越多。近年来,为保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并顺利完成学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文从国家、社会、高校三个方面对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一个较为全面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是弘扬与践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精准资助目的是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精准有效的帮助,真正将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资助工作者要深入领会高校"精准资助"的现实意义,深层次研究高校"精准资助"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精准认定资助对象、强化资助层次和内涵、打造新型资助管理平台等有效措施实现精准资助,推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5.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已成为高等教育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也是关涉我国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启示我们应该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面临着心理、交际、能力和社会资助等方面的困境,必须通过树立正确的贫困观、交际观、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和健全高校资助体系,有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前,各高校普遍建立的资助体系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正常求学和基本生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资助工作的推进,困难学生多元化需求上涨和现有资助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从学生的经济来源与支出的考察入手,分析困难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性需求,并探索资助模式的转变,区别化、针对性地提供资助资源,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分析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产生的背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类型、特征及如何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建设从经济资助和思想工作层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做好各项资助工作的前提。目前,我国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但高校的认定工作还不够规范。本文分析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现状,阐述了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就业援助体系的研究进展,构建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二维四级"就业援助体系,阐述了"二维四级"就业援助体系对促进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完善政策资助体系、帮助经济困难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促进经济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解决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按照教育成本的一定比例向学生收取学费.与此同时,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我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资助政策措施,文章介绍了我国和高校收费制度比较健全的几个国家的收费制度和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是新形势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指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和国家扶贫开发中的精准扶贫思想相结合。文章从精准扶贫的提出背景出发,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分析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精准扶贫的角度提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提升策略,以期对我国教育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小康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农村教育发展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通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村教育之间的互动及对我国近年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发展农村教育的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小康社会与农村小康生活不同,因而需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和资源与环境六个方面,采用21个指标对农村小康社会进行评价与分析。根据调查,以2000年为基期,吉林省2001年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14.1%;2002年实现程度为19%;2003年实现程度为27%,总进程平均每年提高5.3个百分点。依此速度,到2015年吉林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可以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4.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培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特点可以发现,经济贫困使得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强、自我封闭孤僻、敢为性较低、社交能力差、焦虑情绪重、嫉妒心理强等非健全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要培养高校贫困大学生健全的人格,需要社会、高校、贫困学生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通过深入工人实际并进行理论研究后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贫困的制度根源,其主要包括对无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以及思想上的统治,资本主义社会给无产阶级造成的是结构性和整体性的贫困。同时,马克思还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和加剧,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积累就是贫困的积累,无产阶级要彻底摆脱贫困就必须采取革命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6.
造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在教育结构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素质上与社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如何使高校的教学目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建设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性,较好地符合社会提出的人才素质培养要求,已成为高校教育建设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对高校教学各环节、各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上的经济价值程度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发展困境。分析其成因,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困难,需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培育主体精神和意识,进行经济伦理教育,发挥教师榜样作用,并要创设优良的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不断提升大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由邓小平首先提出并在实践中日渐丰富、成熟的小康社会理论是一条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小康社会理论是对近代中国盛行的大同理想,特别是毛泽东时代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中革命浪漫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扬弃。小康社会理论对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定位不注重宏大、辉煌、光彩夺目,而注重切实可行。从选择的角度看,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次优选择。小康理论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重视搞活国有经济,但其目的是要建立真正公正的经济体制,所以它更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意义。小康理论主张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摒弃过去那种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走城乡互动,共同发展、和谐发展之路;主张重视城市发展规律,建设有活力、有个性,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人文城市。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走内涵式人力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如何全面建设云南小康社会,云南提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虽然困难很多,但云南有一批人无我有的特殊资源和产业,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地理区位也有自身的特点,只要路子走准,可以做到后来居上,赶上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