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追求效率是农地内在的经济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制度以改进效率为目的围绕产权经历了四次变迁。四次制度变迁给我们的启示是:诱致性制度变迁能使产权更明晰,其效率往往是正;反之,强制性制度变迁使产权模糊,效果往往是负。同时,任何一种制度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展望"十二五"时期农地制度的改革,应从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促进适度集中经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55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四次变迁,从分析变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必须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为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应着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是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变革,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封建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再到集体所有制,最后到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主体选择是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直接原因,"历史合力"是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符合农民需要则是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投机倒把"是个相对动态的法律术语,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涵义相应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对"投机倒把"行为的法律规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多次发布相关的法令,打击"投机倒把"行为,惩治类似的犯罪,为维护经济秩序和保护国家利益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是,时过境迁,投机倒把制度的废止及其术语的删除也在法理当中,符合法律制度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的热点问题,如何从法律上构建土地利益的公平分享制度,又是个难点问题。实现“公平分享”必然伴随一个制度创新,制度变迁的过程。土地利益的公平分享法律制度应以机会公平为切入点,从明确权利、限制权力、宏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等三层面进行构建。这一法律制度的实现是可以用经济性标准和社会性标准去评判其优劣的。  相似文献   

6.
坚持和完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较好地解决了民族问题,因此,必须继续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下的有些配套法律与政策已经显示出某种不适应性,有及时渐进微调完善的必要,否则任其发展会严重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进而影响中华民族的团结繁荣和国家的安全统一.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先后经历了五次变迁.这五次变迁分别是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目前实行的农地使用权长期不变并可以流转的制度.本文试就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特点和启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匈奴、鲜卑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收继婚"观念和制度变迁,讨论北方游牧民族法律变迁,揭示该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变迁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9.
驰名商标虽然在外延和内涵上较普通商标有所扩大 ,但其毕竟属于商标的范畴 ,所以 ,作为商标法法律价值的公平、自由、幸福、安全、秩序等同样是驰名商标法律制度追求的目标 ,只是驰名商标法律制度对自由和公平要求的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纪检体制几经变迁,最终成为执政党反腐的核心环节,是当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纪检体制变迁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建国后纪检体制变迁的现实逻辑分为制度与历史两个环节。制度逻辑是纪检体制变迁的结构性前提,而历史逻辑则塑造了纪检体制变迁的特殊形态。对现实逻辑的把握不仅有利于我们对纪检体制变革中约束性因素的廓清,而且有利于我们对制度约束下的纪检体制创新问题作出相对客观的判定。  相似文献   

11.
美国保障性住宅立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虎 《兰州学刊》2010,(10):102-105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人们对住宅的需求,除了通过市场机制获得自有住房之外,还通过享受政府提供的多种保障途径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在美国保障性住宅供给中,比较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经济发展和住宅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美国保障性住宅立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形成了现有的保障性住宅法律体系。通过立法形式及其所确立的保障性住宅供给制度,对于我国推进保障性住宅立法具有积极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完善我国人权保障的制度构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人权保障是宪政的终极价值取向,2004年3月14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实现了近代以来我国宪政价值追求的历史性改变,揭开了我国人权保障和发展事业的新的篇章。但价值取向的改变仅仅是我国人权保障建设的良好的起点,我们要通过完善宪法、政治制度等各方面,实现对人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是经历了青年黑格尔时期、完成向唯物主义转变时期、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时期、唯物史观确立之后四个阶段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对“社会承认丧失”的批判、“社会承认诉求”的肯定、“社会承认理想”的憧憬构成了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的基本内容。追寻社会正义是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的理论旨趣,为实现社会治理正义提供了价值理路,即消除对社会承认的漠视以维护社会正义,优化物质利益关系以保障社会正义,促进制度优化与心灵安顿以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4.
制度重构:从“小产权房”到公租房的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道文 《齐鲁学刊》2012,(4):100-110
"小产权房"搅乱了房地产市场秩序,并造成利益分配的不公平。不过,"小产权房"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法律原因。如果仅仅为了消除违法性而对"小产权房"一拆了之,势必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利益混乱,甚至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考虑到公租房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小产权房"在保障住房权利方面的社会功能应该得到肯定。在当前的法律背景下,我们可以将"小产权房"改造为公租房,从而建立集体公租房制度。这无论在市场机制的维护方面,还是在各方利益的平衡方面,都应该是现实的最优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5.
公诉案件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诉案件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我国确立被害人当事人地位也日益显示出非现实性,本文就国家控诉权与被害人权利保护之间平衡的问题,从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的目的出发就如何平复被害人的复仇情绪和满足其获得赔偿的愿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犯罪活动具有社会危害性和私人侵权性的双重属性,并进一步从人权保障的理念角度提出私人侵权性先于社会危害性的理论。为被害人权利保障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就如何保障被害人充分的参与到刑事诉讼中来提出若干建议,并论证了建立国家补偿制度的必要性,以期对推进我国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以及我国人口形势的变化,我国流动人口政策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尤其是流动人口社会保护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逐步完善的演变,基本形成以社会保险为基础、住房保障为支撑、其他福利为补充的流动人口社会保护政策体系。但目前在以收入为本理念下实施的相关社会保护政策还存在诸多困境与难点,而以资产为本的理念为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护问题提供了一剂良药。以资产为本的理念注重个人资产的建设和积累,注重制度和政策的顶层设计以及完善的政策配套体系,并综合教育、就业或创业和健康医疗等多部门政策;应以建立个人或家庭综合账户为基石、以实现个人账户的自由流动为突破口、以提高个人账户管理能力为关键、以加强个人资产建设为重点、以完善配套政策为保证构建我国以资产为本的流动人口社会保护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版政策体系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计划经济的出版政策体系、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出版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出版政策体系、完善市场经济的出版政策体系。这些政策体系的形成有着宏观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对出版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民陪审制度旨在通过社会普通民众有效地参与审判来实现司法民主,该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司法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萌生干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建立于革命根据地时期,定型于建国初期.<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颁布和实施,使我国的陪审制度踏上一个新台阶,但同时,人民陪审制度的运行状况仍不容乐观,仍存在一些缺陷,需要继续补充完善.本文针对这些现存的缺陷,提出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的对策,使之朝着实现司法民主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9.
常健 《河北学刊》2007,27(6):75-78
改革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包含着双重维度,一是变革的维度,二是发展的维度。变革的效率相对于新旧体制转换的变革目标而言;发展的效率相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改善的发展目标而言。变革过程的公平性要考虑三个因素:变革目标的公平性、实现变革目标的效率,以及变革收益与变革成本的平等分担,它适用过程公平的低限标准;而发展过程的公平性考虑的只是发展收益与发展成本的平等分担。变革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方式是:在目标公平的前提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方式是:在公平原则约束下追求效率。  相似文献   

20.
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是信息保护制度的风向标,反映了制度在信息利用与保护之间的价值偏向。实现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的衡平,本质上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资源配置问题。法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理论以及静态博弈范式有助于对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的法律效果作出鉴证。通过边际成本收益分析,信息处理规则中对主体、处理者以及信息的分类正视了不同情形下帕累托最优点的差异,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在静态博弈视角下,信息处理规则的确立规避了信息主体与信息处理者双方消极对立的囚徒困境,促进了信息要素市场的流通。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一般个人信息保护过度以及敏感个人信息保护不足的问题,应通过动态化信息分类、督促企业数据保护合规等方式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