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刘兰芝为何被遣?至今论说纷纭。科学院文研所编写之《中国文学史》述其原因有二:一为嫌其生产太少,二为挑剔其无礼节”、“自专由”。然细读全诗,前者实在不能成立(封建社会妇女以生产之故被遣者固然有之,而此诗并未涉及)。“鸡鸣  相似文献   

2.
我们发现,从西周到东汉封建宗法制从产生就一直不断加强,在家庭中“姑”(婆婆)的地位日趋强权化,而“妇”(儿媳)的地位目趋卑弱化,致使婆媳之间地位悬殊,这也就使“妇”的命运完全掌控在“姑”的手中。这样,通过对《孔雀东南飞》的故事产生的文化背景的追溯性考察,发现刘兰芝的被休就是焦母为了维护和显示她的家庭特权,而使勤劳贤慧但不懂曲意逢迎的刘兰芝被休弃,这正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对年轻妇女的戗害。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从他在“回忆录”中对“自我”进行的审视,可概括为:“胆大”、“好勇”、“自专”的秉性,“满腹忧患”的爱国思想和“不计利害”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也是西安事变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有狐》一诗,三叹其“忧”,深忧“之子”无衣。而“无衣”所指向的是战争、行役。《诗经》中写狐的诗歌,“狐”喻指征夫。故而《有狐》为征妇怀远之诗。而“征夫无衣,征妇送衣”这一母题一再被摹写。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中“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一句的“复”字,部编教材没有加注,而对“红罗复斗帐”的“复”字作了“复,双层”的注解。卢元同志在前年第十一期的《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了关于《孔雀东南飞》的教案,教案中有关“复”字的一词多义归纳如下: ①“幸复得此妇”“勿复重纷纭”——又、再(古字为復) ②“红罗复斗帐”——夹层(古字为裑) 其实,“幸复得此妇”的复,固然不同于“红罗复斗帐”的“复”;也不同于“勿复重纷纭”的“复”,不作“又、再”讲。如作“又、再”讲,句意就是“幸而(我)又娶到了  相似文献   

6.
在《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导致刘、焦婚姻悲剧的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焦母对刘兰芝的遣归。那么,焦母何以遣归刘兰芝呢?目前学不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六种说法,下边逐一加以简要辨析。第一,“冒犯了封建家长的权威和尊严”说。如褚武杰《中国文学史讲稿》:“封建社会中的婚姻不是以男女双方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以家族的利益、家长的意志为决定条件的。它表现为男女的结合要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婚后,仍然要受  相似文献   

7.
严复“筹安”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8月10日,袁世凯的宪法顾问古德诺在北京《亚细亚日报》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一文,公开批评辛亥革命道:“中国数千年以来,狃于君主独裁之政治,……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也。”并公然鼓吹:“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此殆无可疑者也。”随之,“筹安会”发起,其宣言把矛头直接地指向了辛亥革命,说:“我国辛亥革命之时,国中人民激于情感,但除种族之障碍,未计政治之进行,仓卒之中,制定共和国体,于国情之适否,不及三思,”“长此不  相似文献   

8.
刘生和王昌都是乐府诗里颇引人注目的人物,尤其是王昌,从唐代起,还时常出现在其他诗歌中。但王昌和刘生究竟是谁,却一直不曾弄清楚。《襄阳耆旧记·人物·王昌》对王昌其人作过一番考证:“王昌,字公伯,为东平相、散骑常侍。早卒。妇是任城王曹子文女。昌弟式,字公仪,为渡辽将军长史;妇是尚书令桓阶女。昌母聪明有教典,二妇入门,皆令变服下车,不得逾侈。后阶子嘉尚魏主,主欲金缕衣见式妇,嘉止之曰:‘其妪严固,不听,不须持往,犯人家法。’其畏如此。似非佻闼之流也。盖别是一人,然他书无考。”①此王昌不是彼王昌固已明矣,“他书无考”却未必…  相似文献   

9.
黄锐烁 《社区》2014,(17):6-7
学生时代就在语文课本上学习过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不久前又在合肥大剧院观看了一出名为《孔雀东南飞之焦仲卿妻》的庐剧。与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在庐剧中,焦仲卿被塑造成了忙碌的“小公务员”,刘兰芝则是下嫁的“白富美”,戏中焦母与刘兰芝交恶的原因有三:一是刘兰芝与焦母生活理念与性格的极度不融合;二是刘兰芝耽误了焦仲卿的仕途青云;三是秦罗敷以及其他长舌妇对于焦母的舆论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谓的“王妇”,乃指殷商王朝王室以外的方国、氏族之妇女入嫁殷王室成员的所有人物,即由武丁至帝辛时期卜辞中所出现之妇某、某妇、母某、某母、妣某、某妣等等,她们通通包括在本文所论“王妇”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
李育波 《中华魂》2012,(4):65-68
引言、引例: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说过“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古语一直被人作为至理名言。笔者对此却有不同的理解,认为要与时俱进,完善这句名言的涵义:群众有了钱财不一定就知礼节、知荣辱;要让群众有了钱财就知礼节、知荣辱,  相似文献   

12.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句老古话。追根溯源,女子不仅不必有才,且不必有教。“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是《诗·小雅·斯干》中的话。汉代的班昭在《女诫》中,更对女子提出了“德、言、容、功”四大要求:“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词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而偏偏不必  相似文献   

13.
一、举趾《诗·幽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饣盍)彼南亩.”关于“举趾”一语,本无疑义,毛传言之甚明:“于耜,始修来耜也.四之日,周之四月也,民无不举足而耕矣”.郑笺无异说,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以及朱熹《诗集传》,训释此语皆同毛传.  相似文献   

14.
《辞海》中“丈人”的第四条注释说:“丈人,古时女子称其夫。”古乐府《妇病行》:“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一般注释均认为丈人指病妇的丈夫。 我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一、丈人本来就没有丈夫的含意。 翻开各种工具书,“丈人”的注释均为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2006,(11)
留学的时候你总会觉得寂寞孤单,没有朋友可以交流,其实吃饭的时候是个不错的交流机会。但前提是你懂得吃西餐的礼节,让外国朋友觉得你是个懂得尊重他们,懂得礼貌的朋友,这样,你们之间的关系自然会拉近啦。吃西餐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在吃情调,熟悉这些餐桌上的礼仪,也是在了解一种文化。吃的礼节,不同的国家或文化常存在着许多差异,你认为挺礼貌的举动,如代客夹菜、劝酒,欧洲人可能会感到很不文雅。尽管有许多不同,但还是有许多规则是大多数国家通用的礼节。有一种说法,不懂得吃西餐的礼仪,就不算是正宗的现代人。餐布刀叉摆放有讲究普通西餐的…  相似文献   

16.
上古汉语中,不仅“妇”的较早含义中没有“子妇”之义,就连“母”、“妣”等词的较早含义也没有“母亲”、“死去的母亲”之义。妇、母、妣等词较早的意义都只是性别的标志。 郭沫若先生在《释祖妣》一文中早已指出过:“殷人之男名‘祖某’,大名‘妣某’,殆以表示性别而已。”因此,本文对“妣”之较早意义略去不论,下面仅从“妇”、“母”的语音发展方面去探索其初谊。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焦仲卿形象存在误读现象,论者认为他性格软弱,缺少刚气,思想存在矛盾。其实,焦仲卿从一开始就以当时礼制所许可的方式与专制的母亲进行了抗争,向焦母发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的誓言;他采取先让妻子回家,再去迎取的曲线留妻的策略,与决心驱媳的焦母展开柔性对抗;在听到刘兰芝被刘家逼婚的消息之后,他先提出以死殉情的决策。焦、刘二人的感情互动,是以焦仲卿为主导,刘兰芝则随着焦仲卿态度的变化而变化。焦仲卿、刘兰芝二人珠联璧合、相映生辉,扬刘贬焦是不适合的。  相似文献   

18.
朱筱新 《社区》2012,(29):10-11
热情好客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和风尚。孔子就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在迎来送往中,国人又处处体现了“礼仪之邦”的风采。古人十分重视人际问的相互交往,“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非礼也。”既有来往,又有回访,才能表现礼节。因此,迎来送往就成为好客的一种礼节。从迎接宾朋好友开始,直至送别宾朋好友,始终处在一种热情、体谅、和谐的气氛中。  相似文献   

19.
周礼是周代社会生活的规范,它既包括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制度,也包括了人们社会交往、婚丧嫁娶和饮食起居等日常活动的一系列详尽的礼节仪式。这里所要说的主要是人们日常社会交往中的礼节和行为规范所体现出的一些原则。在周代是“礼不下庶人”的,也就是说,这些日常社会交往的礼节主要是适用于士以上阶层的,即它反映的是周代社会贵族的风范。当然,这也就意味着这种礼节的原则在当时的社会交往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白银  陈海霞 《金陵瞭望》2010,(28):49-49
日前,江浦街道火药洲村荣获“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荣誉称号。该村妇联充分利用活动阵地,在妇妇女群众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并时刻关爱“留守儿童”及“特困家庭”,火药洲村始终坚持党建带妇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