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愈在《师说》一文的开头即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关于其中的“道”,人们向来将其单纯解释为儒家学说、孔孟之道。认为“传道”中的“道”含有“孔孟之道”之义是没有疑义的,但是若将其单纯解释为孔孟之道却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师说》中所述之师并非尽是儒学之师,其所传之道也并非尽是儒家之道。一个  相似文献   

2.
西周春秋时期讲究“礼让” ,贵族间多温文尔雅相互谦让 ,孔子也就主张“礼让”为国。可见“礼让”是其社会风气的典型反映之一。战国时期虽然礼让之风消失 ,但是在尚贤思潮影响下 ,“禅让”之说却一度兴盛 ,禅让成为一项重要的美德懿行 ,甚至还出现了燕王哙让位于子之的事情 ,然而禅让之说毕竟与君主专制制度不相容 ,所以随着燕国禅让之事的失败 ,禅让理论也就顿失风光。周代“让”的社会观念的变迁 ,集中表现于从西周春秋时期的礼让到战国时期禅让理论的兴衰变化。社会观念的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由贵族政治向君主集权政治的过渡  相似文献   

3.
韩愈在<师说>一文的开头即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关于其中的"道",人们向来将其单纯解释为儒家学说、孔孟之道.认为"传道"中的"道"含有"孔孟之道"之义是没有疑义的,但是若将其单纯解释为孔孟之道却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4.
韩愈《原道》篇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道》篇赫然冠旧本《韩昌黎文集》之首,史上地位显著,毁誉参半。但不管是毁是誉,几乎一致认为它宣扬的是儒家孔孟之道。现在有些人看来,宣扬孔孟之道,就是罪状一桩;更有甚者,因文中有“民不交粟米麻丝……以事其上则诛”之语,便大加代挞,斥为“与民为仇”、“直与民贼无异”。但人们难以想象,一个思想如此“反动”的作家,居然创作出许多激起千古共鸣的艺术名篇!文学史上这一“矛盾”现象,将作如何解释?其实,“矛盾”的关键所在,是没有真正理解《原道》之“道”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想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人类创造性的劳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画家、建筑师的发明创造需要想象,就是普通人在一般工作中也离不开想象。物理学家迈德尔指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想象力给他的激励。”世界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贝鲁斯泰把想象的重要地位提得更高。他把想象的有无和人类能否生存联系起来。他说:“想象是人的肉,若没有想象,人生不过是一堆骸骨。”由此可见,人类生活中如果没有想象,科学就不会进步,技术就不会革新,文艺就不会繁荣,生产就不会发展,人类社会也将要解体。  相似文献   

6.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正义问题就成为人们诉诸于社会制度的主题,成为评价社会结构、制度运行的伦理价值尺度.社会正义的实现过程与公共管理由“统治型”、“管理型”向“服务型”的嬗变相互交织,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层面和范围追求实现正义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六、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极力利用孔孟之道,来消灭劳动人民的革命思想。但是,事实和反动统治者的愿望相反,“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就在孟轲的家乡邹县,人民的反抗斗争前赴后继,一次又一次地惩罚了罪恶累累“亚圣府”,狠狠地打击了反动统治阶级奉为至宝的孔孟之道。  相似文献   

8.
“孔孟之道”作为强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最具象征意义的精神价值。作为固定说法,“孔孟”最早见于东汉马融的《长笛赋》,“孔孟之道”最早见于《二程集》。孟子为“孔孟之道”做出了四大贡献:一是温故知新,重在“仁”的发挥;二是推陈出新,重在“仁义”的发展;三是破旧立新,重在性善论、养浩然之气、孔子作《春秋》、距杨墨的发明;四是综合创新,重在道统论的发端。孟子以继承、创新的方式推进并发展孔子之道与“孔孟之道”,汉唐时期得到司马迁、扬雄、赵岐、韩愈、皮日休等思想家的推崇。唐宋后的孟子升格运动包括孟子其人圣人化、《孟子》其书圣经化、孟子故里圣地化的具体内涵,同时将“孔孟之道”置入文庙祭祀、科举教育两个系统。“孔孟之道”的精神内涵是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人文主义的内在超越,将道德理想主义、文化守成主义集于一身,契合当代社会的人文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招牌的效用     
一九七六年,在友谊剧院的一次讲演中,广东某教授于口沫横飞之际,竟然宣称:“孔老二搞修正主义!……”对于这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高论”,当时听众心里怎样想?无从一一考究。不过,腹诽者是大有人在的——“孔丘是儒家学派的祖师爷,孔孟之道的创始者,他‘修正’了谁?这样脱离历史实际的胡乱类比,怎么行呢?”一位朋友事后惊诧地说,“他还是个批孔权威呐!”  相似文献   

10.
肖行  向齐 《百家论坛》2001,(4):45-47
若论中学语教学必须体现素质教育,毫无疑义,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势”。不过这种“势”,而欲成为现实,却也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缘由极为简单,当前由于应试教育所形成的教育思想,如不彻底改造,则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就只能是一个心造的幻影,如同一个人用手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离不开的,干着急!  相似文献   

11.
哲学人类学:儒学研究的一个新视点顾士敏一在孔孟之道中,所有的人类,都可以在“性”上统一。“性”是全部儒学的中心命题──“尽其在我”的逻辑根据。“性”是什么?它至少有三重涵义。它可以指“性能”,即生物本能。老子把这一生物本能概括为简洁的“食”“色”二字...  相似文献   

12.
“道学”,又称“理学”。它是宋代形成,并成为宋以后七百多年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子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一○页)孔孟之道自从被封建地主阶级宣布为自己的统治思想以后,随着不同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现实需要,曾几经变化翻新,而它的每一变化,都不过是统治阶级一种阶级政策的特殊形态,丝毫没有改变它的反动本质。道学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儒家思想更加腐朽反动,而且也给先进思想家反对孔孟之道的斗争提出了新的课题,从而使整个封建社会后期儒法  相似文献   

13.
社会制度并存主要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共同存在现象。社会制度的并存既是一种历史现象,又是一种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它究竟有何特征?人们应该怎样认识它?如何从社会制度并存的角度出发认识现实社会?这些问题对目前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至关重要,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和社会实践问题。 一、社会制度并存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历史阶段,并且具有显明的阶段性特征 人类社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民族形成的时间、文明发展程度等原因的差异,不时地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社会性质并存的特有社会历史阶段。如从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到17~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的全面确立,就存在着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的历史阶段。中国始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到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还存在失业?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是否可能很快就彻底消灭社会失业?对于这个问题,按照人们的老观念,只有资本主义才有失业,社会主义已不允许失业存在。这个理论禁区过去没有谁敢去触动它,因为这是关系到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在前两年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讲到资本主义相对人口过剩问题时,就有学生提出“社会主义同样存在失业”,老师反驳说,社会主义只有待业,不能提失业,一讲失业就会混淆两种社会制度的性质,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和较量仍在继续之中。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的时候,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总结我党反对帝因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斗争历史和经验,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反对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斗争的历史回顾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是本质对立、性质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和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但自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以来,两种社会制度间的斗争和较量就从未停止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势力提出了“遏制”和“和平演变”两手交替并用的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战略,与此同时,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就成为摆在社会主义国家面前艰巨的历史任务。战后,由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由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着巨大  相似文献   

16.
“孔孟之道”曾被贬得一无是处,其中的道德思想,人们也只好讳言之。拙文试就孟子的道德观呈管蠡之见,谨就教于识者、方家。 孟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已成为“显学”,往后其地位日益提高,到宋明时代,孟子则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有关道德修养的言论在历史上留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封建制度,对于人类道德的进步,都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首先应当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说的“文化思想”,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文化思想遗产。就此而言,我觉得先秦的文化思想有一种明显的倾向,那就是“内向”的,而不是“外向”的。所谓“内向”的“内”,是指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外向”的“外”,是指整个宇宙及大自然界。所谓“内向”的,即先秦文化思想对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是全力以赴地进行了分析和探索;而对于宇宙、自然的“外向”研究,就没有那么关心,甚至持否定的态度。当然,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这并不是说中华民族在先秦时期就没有探讨宇宙、征服自然的辉煌业绩;而是说,从文化典籍的遗产上看,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对“外向”文化既少记录,也不提倡,在文化典籍里留下了相当显著的“内向”特征。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的各种社会制度,无论某种社会制度的产生、成长、发展、成熟、衰退,还是一种社会制度被另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都是一种自然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说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看,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是一种客观的必然过程。但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作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本质上是前后承接的和开放的。文化的封闭政策,只能导致贫困和愚昧。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社会制度。然而,社会主义又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而来的,从文化继承的意义而言,它和这个“母体”之间必然有着许多共同点。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影响,往往对资本主义的一切绝对否定,单纯地谈论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质的区别,而对这两种社会制度的内在联系却很少思考,甚至成为禁区。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两种社会制度在广义的文化方面,有着继承关系,因而有着许多共同点。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  相似文献   

20.
所谓阶级标准,即是不同阶级以自身利益得失为准绳衡量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阶级便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因而阶级标准就成为衡量各种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准,任何企图选用一种各个阶级公认的标准的观点就是不可取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衡量社会制度的唯一正确的标准只能是无产阶级标准。这是因为,无产阶级是现代先进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