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子的道代表了人类的终极关怀。老子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使道获得了本原、本体和社会人生终极依托的内涵,在中国文化中建构了一座道的丰碑。道具有实有无形、超言绝象、混朴虚静、兼赅有无、独立永恒、自然无为的特征,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而非一般的物质或精神实体。它不仅在现代物理学面前表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人生价值,对现代人克服虚无主义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生命美学之前,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美学误区在于,忽视了人与世界之间事实上还存在的第三个维度:人与意义的维度。实践美学的核心是本质,生命美学的取向却是意义。由此,生命美学走向超越维度与终极关怀,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美学。  相似文献   

3.
虽然英国哲学家休谟常被标签为“经验主义”或“怀疑论”,但其对“宗教”的思考,无论从形式上或内容上来看,却也有别具哲学意涵的论述.在形式上,休谟从逻辑分析和经验论的方式来反驳“自然宗教”论;在内容上,休谟认为:“宗教的正当职务在于规范人心,使人的行为人道化,灌输节制、秩序和服从的精神.”即是从“宗教社会化”或“宗教道德化”的视角肯定“宗教”的意义.本文的写作目的即以《自然宗教对话录》重构休谟的宗教思想,厘清其所说“真正宗教”的意义,最后尝试从当代宗教哲学家保罗.蒂利希的“终极关怀”来检视休谟的宗教思想之哲学意涵.  相似文献   

4.
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现代人的“单向度”性精神危机呼唤和寻求终极关怀性教育。终极关怀性教育是一种超越功利、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 ,其核心就是要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目的观 ,就是要打破整齐划一的“机器人”教育观 ,树立具有生态意义的“生命”教育观 ,注重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关注、关切与关怀  相似文献   

5.
张炜与莫言都是齐鲁大地的子孙,他们都对哺育了自己成长的齐鲁大地满怀深情,各自以饱蘸激情的笔墨抒写着对故乡大地的体悟、感叹。不过,在对民间世界的探寻、描绘上,他们的创作呈现出了相当不同的价值取向:张炜采取了更加知识分子化、更加理性化的视角,有着更鲜明的形而上色彩的精神性内容的追求;莫言更多的是放纵着人物生命的本能和作家艺术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仔细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人们会发现许多作品中都浸润着一种“宗教情怀”,它是一种更为深厚、普遍的人生终极关怀,它可帮助人们重新回归理性自我并获得生命的热望,直面生存困境,完成对存在意义的终极追问。同时,“宗教情怀”对于人们重新解读一些作家、作品或思考创作和鉴赏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都给予了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认识论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不仅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能认识自身的主体性及主体构成的人类社会,并合规律地追求终极理想。“以人为本”就是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构筑人类思维的新坐标,开拓认识世界的新视野,提升人的各方面能力,改善人的存在状态,实现人对自身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耶酥受难是从古至今流传甚广的故事。本文从耶酥受难出发,分析基督教的生命伦理学思想,进而探讨基督教的终极关怀问题。同时,粗略的论证了终极关怀的含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汤因比的人类“终极关怀”思想是其从事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不仅具有哲学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在史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反响。由此出发,结合社会史研究近年来的变化,可见对人的关注在该领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有祭厉与施孤习俗,这一祭祀制度与民间习俗,蕴含着对无辜夭折者的人文关怀或终极关怀,对涵养整个社会的仁孝之心、慈善风气,具有显著作用,并且与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关怀弱者"、"人权"等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俗与文艺学之间存在着独特而不可忽视的联系,它为美学提供了一道亮丽的色彩,铸成了文学审美的民族心理。民俗不仅是文学的背景材料,更是文学民族性、人文性、情感性的审美体现,应该说,民俗对民族文学的审美心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文本,"民间文学"是由文化持有者、文化事项、文化接受者、文化语境和媒介等诸多要素共同动态建构而成的,其意义生发和功能彰显的途径依赖于各要素间的冲突、协商和对话.这使得"民间文学"无时无刻不呈现出变动不居的动态性、多义性和生活性的文本特征,也赋予了理解该文本的多视角性、多维度性的阐释特征.重新阐释"民间文学"文本的内在文化特质和文化意义,以此发掘其内在文化逻辑,这是有效提升"民间文学"课程品位和实现教学改革目标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3.
《五卷书》在印度古代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其故事流传于世界各个地区,受到世界民俗学界的高度重视。《五卷书》在中国、中东、南亚和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在世界民间文学发展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段宝林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开路先锋,在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和文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多有创见和理论创新。他的文集《民间文艺与立体思维——兼及艺术规律的探索》,主要收集了他数十年研究的代表作品,体现了他的研究成果,值得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民间文学发展演变的历程进程可分为萌芽发展期、成熟期和繁荣期三个阶段.萌芽发展斯的作品明显指向着生存、繁衍的功利目的,成熟期的作品鲜明体现了倾诉民生疾苦、反抗阶级压迫的斗争主题,繁荣期的作品则全面呈现了“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社会各领域的重大变革.概而观之,土家族民间文学发展演变的历程真实而艺术地展示了土家族地区社会生活形态的独特演变过程以及与汉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及保护的范围等诸多问题上与一般的文学艺术作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也较为特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潜在的文化价值和日益显现的商业价值,使其权属纠纷日益增多。因此,在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中研究和探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乡土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是现实主义走向成熟的一种表现,它的意义在于推进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并提高了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水准,为新文学迈向民族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新诗与民间歌谣关系的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诗与民间歌谣关系的缘起有着深刻的经济(由传统开始向现代化转型)、政治(反帝反封建)、文化根源(启蒙运动和爱国主义思潮)和中外学术渊源(古今中外诗歌史上的民间歌谣传统),正是在这几种因素的推动和促进下,中国新诗才得以沿着"民间歌谣化"的道路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要求和十部中国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工作基础,提出需要完成民间文学普查项目13项意见。最核心的要求是普查中要注意"立体描写","全面","立体的全面的科学记录"。不仅要深入民间,抢救保护老歌手、老故事家、老戏曲、曲艺艺人和老演员及其保存的口传的作品,也要抢救保护十套集成志书普查时已经采录到手的资料和老文化工作者、老专家学者及其学术积累的资料。建立民间文化资料馆。保护和抢救要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0.
《陌上桑》与《木兰辞》是乐府民歌中的奇葩,千古流传,经久不衰。文章从民歌主题、人物形象、结构、语言等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两篇经典作品殊途同归的艺术魅力,彰显了我国古典文学中传统写作手法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