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新时代,青年践行友善观对青年发展和社会发展更为重要。反思中国青年友善观践行的行为出发点、行为过程及行为结果,仍存有一些问题,如自我向他者的跨越难题、利益与友善的选择难题、适当的道德回应难题。在以教育手段化解这些难题的友善观培育过程中,因价值观教育特性把握的缺少和知识教育本位的侵占,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认清进而把握新时代中国青年友善观践行的突出问题,是明晰新时代中国青年友善观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方向,引导广大青年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残障观是社会对人类身心障碍差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与特定的社会形态相适应,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迁.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残障研究领域极少涉及身心障碍文化观念问题,对于中国传统残障观意涵的认识亦不充足,仅有一些关于其形成演变的讨论,而这些讨论也忽略了中国传统残障观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下的真实意涵及演变历程.本文通过对两种有别于"新残障观"的传统残障观的阐述,尝试"还原"中国传统的残障观如何演化成现今公众所认识的样貌,指出我国传统残障观在目前国际主流残疾模式中尚未占据主导地位,而只是这些模式某种程度上的补充或注解.本文认为,历史上对残障观的片面解读和理解过程直接影响了社会对传统残障观的理解,强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残障观是新时期残障者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残障群体和社会公众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在了解本民族文化残障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残障理念以更新和发展固有的残障观念,完善我国残障者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促进社会融合及相关政策服务输送成效和残障者需求的切实满足.  相似文献   

3.
以马克思青年观为基础,在中国共产党人青年观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青年观,就青年的责任、青年成长的基本要求、如何培养青年等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为青年全面发展和更好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刘扬  齐晓明 《现代妇女》2014,(1):38-38,44
马克思主义观的树立之所以十分重要,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成败。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人所树立的正确马克思主义观得益于科学的方法——"三个坚持"即坚持以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观为理论指南、坚持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为基础、坚持以与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断斗争为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5.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共中央几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也为我党在不同时期认识青年和开展青年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和探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儿童观将儿童看作是一个有待发展的、非理性的、不成熟的"未成年人",而非正常的"人",童年则被视为个体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化的过渡时期。对于儿童的这种发展性,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具有高度一致的认识。生物决定论者从基因、遗传等生物角度阐述儿童的发展过程,心理学的儿童发展阶段论则强调人格等内在心理因素之于儿童发展的意义,儿童社会研究者则突出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20世纪下半叶后,儿童研究者开始对这种发展性童年观进行反思,开始了一趟重新发现儿童的认识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儿童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普遍性与多样性、脆弱性与能动性的争论日益突出,出现了关于儿童社会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7.
日本人的心底里有一些不以时代风云变幻而转移的中国观,主要来源于对古代中国的浪漫思索。如三国逐鹿的文韬武略、梁山水泊的英雄好汉、强汉盛唐的绝顶辉煌、丝绸之路的幽思古情,等等。人们常说,日本人了解中国,远比中国人了解日本更加透彻。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政治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儿童这个年龄群体的不同政治属性。同时,具体的政治事业又赋予了儿童不同的政治角色。所以,儿童观也必然会紧随政治体系和政治事业的变化。近代以来,随着政治体系和政治事业的改变,中国的儿童观经历了儿童本位观、革命儿童观、多元儿童观的嬗变历程。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不仅展现了中国儿童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从儿童观这个角度体现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灵魂信仰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世人对灵魂的见解却从来没有统一过,更没有出现一个以"灵魂信仰"为教义之核心的经典之作,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继续对"灵魂"的探讨,更没有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相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各自不同的灵魂观却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也使"灵魂"——这世界上神秘的一员,成为了在卷帙浩繁的文学著作里的常驻之客。由此,我们便不由得要谈一谈灵魂观以及由其而导向的灵魂的精神文化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现代公共理性凝聚法治中国的公正价值共识、强化法治中国的公正制度认同、引导法治中国的公正实践探求,是法治中国互动型治理模式运作的理性根基。权利行使的法治渠道不畅和权力运行的法治约束乏力是转型期中国多元价值冲突中公众理性迷失的根源,只有使权力和权利都服从于现代公共理性的规则治理,才能实现法治中国由权力的"单向度"管控向互动型治理模式的顺利转型。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公正观理性维度的实证分析,提出基于现代公共理性的大学生社会公正观培育的可行性途径,为一般社会主体理性社会公正观的普遍性建构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1.
家作为日本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对日本的政治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江户时代建立的"幕藩体制"以及昭和时代的"家族国家观"为中心,试讨论日本的家与政治统治的关系,得出日本的政治统治是以家作为其统治基础,家与日本政治统治紧密相连是日本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女性设计观一直受到各种争议,但在艺术功能、艺术形式、设计内涵、设计表现中的女性审美诉求和女性主体意识依然是其核心。在服装、家居设计等领域都体现了女性独立表达的姿态,在不断的设计实践过程中。女性设计观念正在向成熟、不偏不倚地方向发展,对于建立新的艺术设计理念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日本民族是一个很有时间观念的民族,开会只会提前到而不会迟到,通过探讨得知日本人的守时跟“門限”①是有关系的.文章就“門限”在日本的存在情况进行初步的考察.主要从“門限”的历史、使用场合及作用、大家对“門限”的认识,以及“門限”与日本人的家庭教育观及时问观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制定門限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马克思公平观贯穿着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马克思公平观对于学生公平感的建立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由于文化的不同,人际关系观也不同。中国人因血缘、地域、利益关系等因素,对"自己人"和"外人"的分界并不明显。日本有着由上下意识和序列意识支撑的集团原则,同时对"内"与"外"的区分有着较明显的界限。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基于"五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一体"角度,结合珠海市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速度快、民办高校为主等实际情况,从消费观、政治观、文化观、社会观和生态观着手,重点分析独立学院中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行为特征,从而提出树立健康的大学生新思想和行为准则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维护网络安全,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社会工程,关键就在于人们法治观念的变革。网络空间法治观是现实法治观在网络领域的延伸,包括网络空间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契约精神和公民意识。新形势下,培育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观,应该从构建"1+3+3"模式入手,即坚持以法律基础课为中心,重点完善网络立法、强化道德自律、加强社会实践,打造健康校园环境、文明网络环境、和谐社会环境,形成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观培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界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生态问题成为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曾作出深刻解释,通过分析论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特点、内容,得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它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方向,为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基本保障,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食材的选择,烹饪方式,饮食习惯,饮食礼仪这四个方面上的差异,来探究中日饮食文化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中日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同时要求我们积极汲取日本饮食文化的优秀之处,培养一个健康的饮食观。  相似文献   

20.
"言意之辨"是中国古典哲学所关注的论题,自古以来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有着不同的见解,由于语言自身具有局限性,因此言并不能完全表达意,也就是"言不尽意"。首先,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言不尽意"的观点和示例,足以说明言不能尽意;再次,在"忘言"的基础上,通过"以物观物"的方式获得知;最后,尽管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意,但是语言也有它独特的使命,也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