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汉时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或以为是土地私有制,或以为是土地国有制,或以为是土地私有制和国有制并存。两汉土地所有制性质问题,随着对两汉社会性质的看法不同而分歧。或以为是奴隶制的土地所有制,或以为是封建制的土地所有制。我认为经过战国秦汉,土地国有制是瓦解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已基本确立。但是两汉时期封建政府仍控制着相当数量的国有土地,这种国有土地包括可耕地,封建帝王游乐、狩猎、牧养的苑囿(苑囿里也有可耕地)和资源丰富的山林川泽。本文着重探讨国有土地中的可耕地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自秦汉以来,皇位世袭、皇权无限、“官无定守、民无定奉”,庞大的官僚群组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历久不衰,专制和集权的趋势愈来愈强。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上层建筑赖以树立的经济基础究竟是什么?多年来,史学工作者为它寻出了几种不同的答案:封建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小自耕农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这个基础的补充。以上五种观点其实可以简化为三种,即封建土地国有制、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我认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专制主义经济基础的提法是比较科学的,现将理由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问题,我国史学界曾经展开过讨论。有的学者认为,整个东方封建国家都是实行土地国有制,而没有土地私有制;中国是东方国家之一,因而中国封建社会也是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另外一些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东方各国不能说没有土地私有制,在国有土地之外,还有领主或地主所有的土地,而且土地国有制在中国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高丽时期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当今国内外史学界热烈争论的问题。有的学者主张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有的学者主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其共同点,两者均强调高丽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单一的形式和单一的类型。 从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看,任何国家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都不是单一的形式和单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说明的主要问題是:(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沒有认为古巴比伦农村公社沒有解体,并沒有认为古巴比伦不存在土地私有制;(2)古巴比伦农村公社在解体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3)古巴比伦土地私有权已经形成,土地私有制已获得比较广泛的发展。对以上三点,以说明第三点为主。由于农村公社的解体和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是社会变化进程中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所以两者同时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史学会第二届年会的会议期間,我校历史系邓广銘教授在一次讨論会上,宣讀了他所写的《唐宋庄园制度质疑》一文。文章說,在我国的史学界,目前有一种比較流行的說法,以为:在隋和唐的前期,均田制是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态,到安史之乱以后,均田制度破坏,庄园制(也有写作庄田制的)便又成为此后的历史时期內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态,乃至是居于絕对支配地位的形态了。文章不同意上述这种說法,因为不仅把庄园制理解为一种土地所有制,在理論上是讲不通的,并且庄园制的主张者所描绘的唐宋两代的庄园,并不是那一历史时期的真实的客观存在。文章指出,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旣可以是国有制,也可以是私有制;而在私有制中,旣可以是领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商業资本对于明末清初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發生和發展着的資本主义萌芽有沒有積極作用,是随着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問題的討論,而引起的爭論問題之一。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商業資本在資本主义生產方式于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發展和最終把封建生產方式变为資本主义生產方式这一社会变革中曾有積極作用的一般原理,受到所有参加討論的学者們应有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性质、形式,曾引起多次争论,讨论的焦点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占主导支配地位,还是土地私有制占主导支配地位这个重大分歧,并由此而衍生山各种不同的说法。对于这场争论的旷日持久,对于争论中各家自守一派之说的状况,一些同志著文认为对封建土地制度的讨论是陈旧而不合时宜的。我认为,封建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的国家,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其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因而土地所有制是封建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南充师院历史系柯昌基同志在我校历史系作了题为《宋代的家族公社》的学术报告。他认为:中国古代农村公社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地国有制基础上的农村公社。如西周的井田公社,曹魏的屯田公社,北魏至唐的均田公社,二是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家族公社,三是作为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赘生物的宗法公社。柯昌基依据大量的方志、墓志铭中的有关材料,对宋代家族公社的类型、内部结构及其兴盛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剖析论证,指出:家族公社在宋代之所以蓬勃发  相似文献   

10.
究竟什么是哲学的根本問題,学术界已討論两年了,問題仍未解决。为什么討論了这么长的时間还不能达到一个統一的认識呢?因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問題,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說明白的,它牵涉到許多重大的哲学問題。这里我不打算論述牵涉到的所有問題,而只就有关几个問題提出一点个人的浅見。我的观点是哲学的根本問題只能是一个,而不能是两个。哲学的根本問題即思維对存在的关系問題。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問題。其二,是  相似文献   

11.
一、問題的提出; 二、詞類的定义問題; 三、詞义和詞類的關係; 四、形态和詞類的關係; 五、句法和詞類的關係; 六、結論。一、問題的提出關於漢語有無詞類的問題,有兩种相反的意見。有人認为漢語是沒有詞類的,也有人認为漢語是有詞類的。苏联語言学界对於这一个問題还沒有一致的看法。最近  相似文献   

12.
将土地制度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联系起来,并结合目前存世的各类古籍,可以证明: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经历了从西周时期相对完备到明清时期极度衰弱的演变过程,推动力则是土地所有制变革。秦汉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兴起,西周时期与土地原始国有制相适应的环保法制体系开始解体;隋唐时期,新的功能被弱化的环保法制基本成型;明清时期,与高度发达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相适应,环保法制已经被极度"虚化"。  相似文献   

13.
10月26日中国哲学会和北京市哲学会联合举行了关于孔子的評价問題的討論会。討論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意見。一种意見认为孔子是代表奴隶主貴族利益的,政治立場基本上是反动的;一种意見认为孔子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級利益的,政治立場是进步的懻摰乃?除了对孔子所提山的基本范畴“仁”的理解存在着分歧以外,主要涉及的問題还有:划分当时思想家的进步与反动的标准問題,孔子与他同时代的其它思想家的关系問题,研究孔子的史料依据等。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來,我国哲学思想界对于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問題以及事物发展的动力問題,展开了热烈的討論,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我們相信,随着問題討論的逐漸深入和正确解决,对我国哲学工作者思想理論水平的提高,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我們河南哲学工作者,在討論事物发展的动力問題时,曾經引起了热烈的爭論。事物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呢?在討論中,有三种不同的意見。簡单說来,第一种意見认  相似文献   

15.
朝鮮史学家們对古代朝鮮社会的經济关系的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的討論,这确是一个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問題,能否正确解决,就会影响圓滿地闡述朝鮮劳动人民的历史。但这問題正是大家爭論的对象,沒有得出一个被多数人认为是较正确的結論。承认奴隶制度的学者們注意到三国时代形成的广大阶层的农奴,形态上是农奴,本貭上是奴  相似文献   

16.
一問题的提出西周的社会性質是討論中国史分期問題的中心环節,目前中國史学界对于这一个問題尚未能得到一致的意見;但問題已經漸渐地討論得更为深入了,因此我也把个人的私見先提出來,希望專家同志們加以批評和討論。以前对于这个問題的意見大体上分为三派:最早的一派,主張中國的歷史从西周开始便已走入封建社会了;后來又有一派人主張中國的封建社会起于春秋战國之际,大約公元前五、六世紀左右,中國已經進入封建社会了;但是在这一派人中間又有入主張周宣王时就开始封建化了的,照这样說來西周后  相似文献   

17.
最近学术界在討論北京大学中文系55級編写的中国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55級編写的中国民間文学史时,曾爭論民間文学的范围問題。爭論的焦点是:我国过去城市里流行的一些伎艺,特別是話本,算不算民間文学?这个問題比較复杂,过去許多人把話本称作市民文学,但也有人认为它是民间文学,或者民間艺人讲唱的市民文学。北大、北师大同学編写的文学史、民間文学史,都把它放在民間文学部分来讲述。究竟話本的性貭应該是怎样?沒有一致的意見。要解决这个問題,我們除了以馬列主义的一般民間文学理論作指导外,还应該仔细考察話本的內容和历史上遺留下来的有关話本的  相似文献   

18.
一語言和言語的区分問題是近数十年語言学中爭論不已的一个重要問題,在我国也已经进行了三年多的断断续续的討論。这个討論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它推动我們努力去认识語言学的研究对象;而对这个对象如果缺乏认识或者认识不正确,語言研究工作就将是盲目的,甚至要犯这样或那样的根本性的錯誤。国內关于这个問題的討論文章大都多少不等地引用已故的苏联語言学家斯米尔尼茨基的某些意見。方光燾同志在1961年发表的一篇回顾那以前的討論过程的文章中指出:“其实所謂主张‘区分語言、言語論者’都是根据斯米尔尼茨基的文章立論的。”我們在这里簡要地說明一下斯米尔尼茨基关于語言和言語的区分的基本观点,不是沒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形成的三个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或民族一样,曾经历了国有制和私有制两个阶段。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国有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形成问题,“四人帮”的御用工具梁效、罗思鼎之流发表过许多谬论。他们从反革命的影射史学出发,极力夸大所谓“法家”帝王将相的历史作用。他们说:“商鞅颁布‘开阡陌封疆’的法令,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地主、自由民土地私有制,这是生产关系方面的一次根本性的大变革,它摧毁了奴隶制度的经济基础,奠定了地主经济在秦国的支配地位。”这就是说,我国古代土地国有制瓦解和土地私有制形成的决定因素,不是别的,是商鞅的一纸“法令”。这是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表现。林  相似文献   

20.
一我决定向你们报告一下我自己在科学的哲学力面的工作;从1919年秋天起,那时候我鈷研的问題是,“一个学說怎样才可以看做是科学的?”或者说,“一个学说的科学特点或者地位有沒有标准可寻?”当时我感到麻煩的既不是一个学说怎样是真的問題,也不是一个学說怎样才能为人接受的問題。我的問題和这些都不同。我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