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明贤 《青海社会科学》2001,46(6):87-90,99
近些年来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但大多数全球化研究者没有能给全球化下一个前后一贯的定义 ,而且许多西方学者如吉登斯的观点都具有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在这种情况下 ,重温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现在正确认识和分析全球化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马克思考察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 ,同时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依据。1 9世纪 40年代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主要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的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世界历史理论实质上已经涉及到全球化问题 ,它向人们展示了全球化的前景。对此 ,当时的中国人却缺少应有的注意与回应。时至今日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依然可以给我们提供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分析和观察当代全球化 ,从而使我们制定出合理的应对全球化的战略  相似文献   

3.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着全球化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解读全球化问题的理论基石.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普遍问题,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通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的比较分析,可以全面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深刻认识全球化的实质和两者间的关系,从而对世界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论断.  相似文献   

4.
人们在援引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理论进行全球化问题研究时,往往停留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或"世界市场"的现象性描述,而未能从剩余价值实现方式的理论原理上来看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的意义。其原因在于我们对剩余价值实现条件理解上的欠缺和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误解。而卢森堡及柄谷行人则在对马克思的批评中提出了富有意义的新理解,前者在政治经济学层面上提出了世界市场对于剩余价值实现的意义,后者则为卢森堡的这一阐释提供了哲学方法论上的支持。马克思所强调的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的存在条件,全球化则意味着资本主义殖民化的全面完成,以及全球资本主义获取剩余价值的国家地区间差别性优势的逐步减弱。一旦由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不再有能力通过国家地区间的差别性优势获取超额剩余价值来缓解社会矛盾,则资本主义的总危机时代就要无可避免地到来。全球化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其终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全球化的产生、特征、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马克思认为 ,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物 ,其源动力是资本无限增殖和扩张 ;全球化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但其最终指向却是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制度下全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这是导致反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孙兰英 《中州学刊》2002,46(4):119-122
全球化是当代社会的典型特征 ,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全球化”理论的源头 ,更重要的是其历史性、社会性、交往性三重意蕴所揭示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对我们今天研究全球化问题 ,开辟了一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相结合的新路径 ,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当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会强 《社会科学》2002,1(7):35-38
经由全球化研究而受到关注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构成了诠释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纬度。这种解读的可能性在于世界历史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且是马克思研究现实问题的根本方法之一 ;其必要性在于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要求我们必须结合世界历史理论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否则我们的诠释将永远停留在抽象层面。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当代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会强 《中州学刊》2002,1(6):94-98
经由全球化研究而受到关注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构成了诠释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纬度。这种解读的可能性在于世界历史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且是马克思研究现实问题的根本方法之一。其必要性在于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要求我们必须结合世界历史理论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否则我们的诠释将永远停留在抽象层面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在今天的拓展、市场经济在当代中国的发育,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铺开,使公共性问题得到多维度的展开,并成为我们今天思考马克思哲学创新问题的一个崭新视域,凸显了对马克思哲学进行公共性解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全球化与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市场有着必然的历史联系。马克思对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世界市场对落后国家的影响、保护关税和自由贸易以及世界市场发展趋势等问题的研究 ,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王昭风 《齐鲁学刊》2004,1(2):78-82
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探讨必须首先“回到马克思”。从发生学角度审视,对哲学与现实关系的思考是马克思哲学建构的一个内化基础视角,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找到了变革现存世界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及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物质生产实践,并建立起立足于实践批判基础之上的面向现实的批判的历史辩证法与彻底变革和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现实性、实践性、革命性、批判性、辩证性、开放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质,也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意义之所在,同时,“资本全球化”的当下世界仍没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哲学及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文本与语境,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存在与言说的重要现实缘由。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这个署名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喜 《浙江社会科学》2012,(2):97-102,108,158
在今天,署名的问题在文本理论或写作科学中具有显著的地位.本文试图以一种新的方式对马克思这个名字所引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当我们从署名问题谈到马克思哲学时,这意味着马克思的名字代表着他的思想实质.无论是以名字来阐释马克思,还是以思想来阐释名字,我们关注马克思的署名问题,并非关注他的生平事迹的报告之类的枝节,而是关乎思想之实事,关乎仿佛是不会朽腐的思想.我们应该更审慎、更符合其“思想事业”地理解“马克思”的署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捷莎 《河北学刊》2006,26(2):13-17
本文论述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说明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趋势具有同质性,全球化趋势与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是冲突的,全球化不仅没有否定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相反更加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真理的光辉,马克思的社会结构及其关系的理论在全球化时代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相似文献   

14.
应当根据全球化的实质和进程来判断马克思是否具有全球化理论。全球化的实质是市场经济机制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的拓展和深化,由此逐渐形成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体系,并导致各国政治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互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恰好是对全球化第一阶段的理论把握,它包括了“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15.
朱文 《学术探索》2014,(5):142-146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主要困境,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应该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哲学基础,从根源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基础。本文将从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的需要理论、马克思关于真理的学说及马克思关于矛盾特殊性的学说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语境下,“剩女”时代已经悄悄来临,性别冲突再次成为后现代社会人们热论的焦点话题。对于性别冲突问题的探究,同一国度的卡尔·马克思与乌尔里希·贝克皆有深刻的阐述。本文以“剩女”危机作为个案,阐述两位理论大师在性别冲突关注上的差异性,这对我们认识“剩女”危机有着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历史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从整体和过程相统一的角度来研究入与社会、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以其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了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去分析和把握全球化的实质、特征,考察全球化背景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际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普照的光”的思想是唯物吏观社会生产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最基本的方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的这一思想长期被人们所“忽视”或“误读”,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完整性、当代性,并为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学派歪曲、攻击唯物史观提供了口实。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知识化深入展开的今天,重读和反思马克思“普照的光”的思想,对于我们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概念出发,尝试性地提出了“文化来源于实践,是指内涵在实践相关事物中的相对稳定的精神内容”这一定义;同时分析了马克思对全球化的理解,提出汇通融合是当今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人学四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学家们要么对人诉诸一种纯客体的直观方面理解,片面地强调人的客观性而否定人的主体性,要么对人的本质诉诸一种纯主体的理解,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性方面,当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对人诉诸实践的理解时,就既不是单纯客观性的理解,也不是单纯主观性的理解,而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理解。在对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大都是从人的本质先于人的存在的观点出发,而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则强调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但从辩证思维的方面去把握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时,应赋予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一种辩证统一的理解。在对人性、人的本质的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家们大都强调抽象的、一般的人性与本质,而时下的人们大都否认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具体的、历史的方面,其实,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人性与人的本质应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在对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变与不变的关系上,人性与人的本质既有不变的一面,也有发展变化的一面,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