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田园诗人,鲁迅先生曾称之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头等人物”。是他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先河,发见了诗歌中自然本色美的艺术境界。他的田园诗,如一股清新明快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于六朝的直言翳雾.给整个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真率质直的人格美是陶诗的第一个主要特色。读陶渊明的诗,总觉得有一种读诗如见其人的感觉。诗人的音容笑貌,仿佛在眼前闪现。他的诗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字游戏,而是诗人的生活及真情实感的抒发。这是陶诗有别于以谢灵运为首的六朝山水诗的本质所在。质言之,陶诗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  相似文献   

2.
《归园田居》其一为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所作,是他的田园诗的首篇。它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它的创作为陶渊明所开创的田园诗奠定了坚实基础。 古人评陶诗往往用“平淡”、“自然”等来概括其风格。这些评语确实道出了陶诗的一个重要特色。《归园田居》其一就  相似文献   

3.
论江淹在陶渊明接受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陶渊明声名未盛的情况下,江淹在《杂体诗三十首》中成功地模拟了陶诗,较为准确地解读了陶诗,首次在题目中标出了最能代表陶艺术成就的题材———“田居”,并暗示了陶作为诗人(而非隐士)在五言诗史上的重要地位。江淹还第一次赞同并实践了陶著文章以自娱的观点,为打破中古时期以悲为美、以文章为不朽的格局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四言诗内容集中,主要表现其家庭、田园生活及对人生和时运的思考,其艺术特色表现为流畅自然的句式,生动新鲜的语言,情、景、理的高度统一和对偶的精妙。在陶渊明四言诗与《诗经》的传承关系上,陶诗是对诗经体的学习、继承、综合与发展,代表了四言发展的新方向。从陶渊明四言诗与嵇康四言诗的比较来看,两人都善用比兴,但嵇诗峻切清远,陶诗平淡自然。  相似文献   

5.
苏轼晚年作<和陶诗>一百余首,几乎遍和陶诗,引起历代关注与评议.拟从现代解释学角度重新阐释苏轼<和陶诗>,认为它是苏轼以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灵魂追问与生存困境中对陶诗的一种再体验,并在陶诗的文本结构召唤下重现陶渊明的诗性哲思与人格魅力,两位哲性诗人跨越时空,在灵魂的交流与本真的理解中,达到一种对话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一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曾说:“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所谓苏轼“晚喜陶渊明”主要是指他晚年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广东海南岛儋县)期间特别喜好陶诗。实际上,苏轼喜好陶诗,早在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就开始了。当时他就把自己躬耕的东坡,比为陶潜游过的斜川,把陶潜的《归去来辞》隐括为《哨遍》。苏轼写作和陶诗,也是从元祐七年(1092)知扬州时就开始了,曾和陶潜《饮酒》诗二十首。不过,苏轼大量写作和陶诗确是在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到达惠州以后,这同他在政治上的失意是分不开的。苏轼认为自己同陶潜的性格和遭遇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话>的分析,论述后世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以此认识目前普遍共认的陶诗之价值和地位是经过怎样的过程而形成的.本文大体上分三层展开论述关于<陶渊明诗话>的版本和体例;<陶渊明诗话>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陶渊明诗话>中论及的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其中,"<陶渊明诗话>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又分三层论述陶诗的风格;陶诗的风格与后代诗人风格之比较;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历代以来的演变."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分四层论述关于陶诗思想属于道家还是儒家之争;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由之争;关于题年号和题甲子之争;个别陶诗真伪之辨.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诗歌意象研究的方法对陶诗妻儿意象的选择和组合结构进行了微观辨析.文章认为深情远韵的妻儿意象是陶渊明田园诗的特有文学现象,妻儿情怀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之一,妻儿意象包蕴着陶渊明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儒家文化影响和规范着陶渊明的文学性格及走向.  相似文献   

9.
在世纪之交 ,有机会参加第二届中日陶渊明学术研讨会 ,能够跟中日的陶学专家一起探讨陶渊明的诗歌 ,我作为一个陶渊明研究的新兵感到非常荣幸。我在一本书的自序中写道 :“我最喜欢的诗人是陶渊明 ,所以我翻译他的诗。”前两年学陶、译陶和研陶的一点微薄收获 ,是奉献给各位专家的两本小书 :《英译陶诗》和《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希望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以便进一步修订和提高 ,努力使国内第一部陶诗英文全译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译本。陶渊明是汉字文化圈中深受喜爱的诗人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世界级的大师是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0.
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追慕在陶学接受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评价比苏轼之前任何人对陶渊明的评价都要高,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超过了他对其他任何一位诗人的推崇,除了屡发赞陶之声,苏轼还创作了一百多首“和陶诗”,显示出对陶渊明诗歌成就的高度认同和师法追慕.  相似文献   

11.
宋代文人自苏轼以来,和陶、拟陶,蔚成风气。苏轼不仅有多达百首的和陶诗,而且以词隐括、化用陶诗,这直接影响了南宋词坛。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闲居江西上饶和铅山期间,也酷爱晋末诗人陶渊明。他曾经“读渊明诗,不能去手”(《鹧鸪天》序);还常常“细和陶诗”,聊以解怀。辛弃疾拉杂引用陶涛的词,有五十首左右,这远远胜过他驱遣其他任何一个诗人,如庄、屈、李、杜的典故。辛弃疾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他的词以“悲壮激烈”(《宋史·本传》)著称。辛弃疾学陶、引陶有什么特色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朱熹是崇慕陶渊明的典型。陶渊明淡泊名利,超然于名利之上,同时又有浓厚的儒学修养,恪守儒家人伦道德,经历困厄而坚贞不屈,这受到了朱熹极力赏识。基于特殊的诗学观和审美倾向,朱熹崇尚以自然诗风为尚的陶诗,并提出了将陶诗作为“诗之根本准则”的主张,他在任上寻访陶渊明遗迹,并作咏陶诗歌咏之。出于对陶诗的热爱,朱熹在诗歌创作中模仿陶诗,表现出陶诗影响下的自然之风,且屡次化用陶诗,这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朱熹对陶渊明的推崇既有传承又有突破,在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陶渊明诗文,经常会牵涉到陶渊明思想的归属问题。自朱自清《陶诗的深度》一文,对陶诗中的“道”和道家所称的“道”认为属于同一概念后,有的又把诗中提到属于道家人物的长沮、桀溺和有关“化迁”的诗句凑在一起,进而得出结论说:陶渊明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诗歌中饮酒与咏菊的尤其多,饮酒寄托了诗人愁闷的心绪和未解忧愁,而咏菊则体现了诗人归隐山林、悠然自得的潇洒情怀.李纲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李纲借与陶渊明唱和,创作了不少和陶诗,这些和陶诗继承了陶渊明“饮酒”“咏菊”题材的诗歌内容与艺术形式,成为宋代陶渊明接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吴 云 :《二十世纪陶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石川忠久《陶渊明研究法》(1 )汪榕培《让陶渊明走向世界》(2 )龚 斌《新世纪瞻望 :再创陶渊明研究的辉煌》(3 )沼口 胜《关于〈拟古〉 (其三 )诗的寓意》(4 )李文初《读〈拟挽歌辞三首〉札记》(5)矢山鸟美都子 《关于中国古诗中的“柳”形象的演变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6)邓安生《陶渊明的“任真”与陶诗的自然本色》(7)今场正美《陶渊明〈闲情赋〉考》(8)赵治中《2 0世纪辨析陶渊明“忠愤”说述评》(9)上田 武《陶渊明和束皙》(1 0 )魏正申《日本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述评》(1 1 )李剑锋《加…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而独特的人物。他平淡古朴却又不止于平淡古朴;其自然真淳,却又朴茂渊深。他归隐田园貌似淡泊,却又不止于淡泊。平淡中寓深刻,淡泊中寓豪放,极具复杂性。因此,千百年来,对他的研究与评价,可谓色彩纷呈,各异其说。清沈德潜《说诗(日卒)语》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方东树《昭昧詹言》云:“诗文须神气浑涵,不露圭角,汉魏以下,惟陶公能尔”。此中“渊深”“浑涵”正是陶诗具有深厚韵味的感人之处。那么其深刻处在哪儿  相似文献   

17.
陶诗用韵考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处在东晋后期。他一生留下120多首诗,分析其用韵,既可以考证魏晋时期的韵部,同时也能说明陶诗用韵的特点。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陶诗的用韵很有特色,主要是: 第一,陶诗的用韵,与两汉和南北朝的韵部相比,多同于两汉,同时向南北朝发  相似文献   

18.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从骨子里喜爱秀丽的田园风光和朴素的农家生活。他最终不为五斗米折腰,决然离开黑暗的官场,走躬耕自给的道路。后世的许多文人纷纷效法陶渊明,一般只是拿出他的姿式,或“心存野人趣”、或“提琴就竹■”、或“负杖阅岩耕”、或“怅然歌式微”等等,追求某方面的喜好。有的继承他的某种精神,宣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有的暗合他的一些情趣,“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有的发扬他的传统,“身杂老农间”、“扶衰业耕桑”。又由于受他的“田园诗”创作的影响,什么《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相似文献   

19.
国内三种陶诗译本各有特点.方重先生首译陶诗,他的<陶渊明诗文选译>使英语读者知陶;谭时霖先生译本<陶渊明诗文英译>是陶诗忠实而灵活的译本和文化翻译的力作,使英语读者好陶;汪榕培先生的译作是韵译本,他的<英译陶诗>使英语读者乐陶.对陶诗中"道"有不同理解和译法乃是不同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陶渊明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的具体分析,比较二者的异同:他们同为扫荡玄言诗做出贡献,奠定了山水田园诗的基础。但由于他们的身世不同,所以诗的内容和风格也多有不同:谢灵运官高位显,陶渊明则家境贫窘,所以二者对人民、对山水、对隐居生活的态度不同。在诗的风格上,谢诗富艳雕刻,陶诗平淡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