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侗族民间生态智慧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今天生息在黔桂湘毗邻地区的侗族居民和汉族居民一样,都是以固定农田的水稻种植为生.然而,由于侗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与汉族迥然不同,所处生态环境也与汉族地区相去甚远,从而在侗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理念,并衍生出具有侗族特色的生态适应方式和举措.经过长期的磨合,侗族传统文化已经有效地实现了与所处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有效地维护了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2.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体现在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崇拜等多个方面,蕴含着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并在现实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之中体现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保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意识和环保习俗。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侗族的民间宗教信仰是他们生态伦理观和环保习俗的内在动因,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生态和谐,这对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黔东南州侗族地区独特的环境与侗族民众生态伦理观相伴而生、相伴而存,在这种合力下产生出侗族地区丰富的生态法文化,内容丰富,实体结合程序,可操作性强,有力地维护了侗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反思侗族生态法文化中存在不足,对其加以修正、调适,与国家环保法形成一个有着必然逻辑关联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有利于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生态伦理得以诞生的决定性原因.生态伦理的重要使命就在于审视和反思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及其深层的哲学、宗教和文化根源,进而使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得到调适和改善,在自然和人类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关系.青藏高原藏族民间宗教信仰中——诸如图腾崇拜与禁忌;对神山的崇拜与禁忌;对土地的崇拜与禁忌;对神湖的崇拜与禁忌等的观念,渗透着或隐性或显性的生态伦理意识,不仅在客观上达到了人与自然的沟通,同时这种古老的智慧也许真的会成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重要途径,从而达到人类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5.
侗族传统自治方式,是侗族传统社会自我管理公共事务的方式,并由此形成的一种民间权威控制系统。而任何权威控制系统的产生必然有其内在逻辑性。侗族传统自治方式也必然如此。本文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侗族传统自治方式产生的政治生态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6.
侗族大歌与自然有关系?侗族大歌与侗族建筑有关系?侗族大歌与侗族稻作文化有关系?侗族大歌与侗族本土制度以及社区伦理有关系?不错,侗族大歌存在于以族群和地域为特征的自然生态及民族民间人文生态的多圈层系统运动之中,因其和谐而生。  相似文献   

7.
以西南三省坡地区的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和贵州地扪人文生态博物馆两座侗族生态博物馆为例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政府机构、民间机构两种不同力量主导下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在实践过程中的异同,指出生态博物馆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各有特色和利弊,其建设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持续的关注和支持,并对侗族生态博物馆的旅游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生态现代化正是基于"人"的发展诉求而提出的科学发展.工业现代化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不仅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危机,造成人与自然不和谐;同时技术、理性在给人们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异化.生态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生态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生态现代化要求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中树立生态学的意识,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念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念包括万物有灵的认识观、普遍约束的宗教观、适应环境的和谐观、适度开发的发展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些生态观念来源于民间口传文学、宗教信仰、禁忌习俗、乡规民约和习惯法、生产劳动等形式.研究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念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互动关系,对于党和政府制定正确的生态环境政策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相互协调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侗族传统文化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生态环境意识,探讨侗族许多民俗文化事象中蕴涵的生态价值,并认为这些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在环境破坏和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显示了自身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提供了体悟的蓝本.  相似文献   

11.
人类在自然中"诗意的栖居",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最生动的阐释,也是人类在自然中理想生存的抽象概括.张泽忠老师在其小说中为我们呈现了人类"诗意栖居"的所在.在这个诗意的家园中有作者永远怀念的侗乡风情,更其有意蕴丰富的生态情怀.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文化的角度去考察侗族社会,从侗族精神如重劳动,轻商贾;重集体,轻个人;重手工生产;重精神追求,轻物质享受中指出它所蕴涵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罗平布依族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及原始信仰共同构筑了布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生态文化,闪现着生态文明理念的雏形,也折射出布依族人民的传统生态价值观,即敬畏自然、融入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中,布依族原始信仰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布依族创世神话与古歌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融共生,布依族的传统生活体现出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4.
生态问题是一种跨学科领域的人类与自然的命运考辨.从生态文化的视角观照民俗文化,传承于我国民间数千年的信仰民俗最能体现人类与大自然之间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精神关联.民间信仰习俗中涵载的大量具有原始思维特点的观念及信仰形式,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生存体悟,烙刻着鲜明的自然崇拜、图腾与敬畏的足迹,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其对整个生态文化系统的形成、演进、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建构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北方民族萨满教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生命实体.他们通过对自然界自身价值的肯定,或者赋予自然现象、天地万物以生命和意志,以便在人类自身利益及自然利益的良性互动中,确立人在自然面前的道德义务,或者确立一个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及动植物和谐相处的生态机制.有时通过对自我行为的约束,体现出人只有适应环境或与环境和谐共生,才能维持自身美好生活的朴素的生态伦理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洪波 《西藏研究》2007,1(3):88-96
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既有气候干旱化的自然原因,又有人类活动过度的人为原因,但更为根本的是制度因素。文章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从草场产权制度不尽合理、资源与环境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以及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不断转化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导致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的新解释,增加了认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与人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在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人类活动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广义的生态文化不仅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还必须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本文所探讨的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即属于广义生态文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与人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在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人类活动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广义的生态文化不仅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还必须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本文所探讨的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即属于广义生态文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服饰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是人类对自己整体装扮的总称,也是塑造人的外观形象的重要手段。从美学观点看,服饰是人体穿着打扮后的一种形态,它通过人的体貌与服装及配饰的色彩、造型、款式、材料、质地的和谐组合而产生美感,达到审美国的。 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因其聚族而居,山地的自然阻隔,文化、经济、习俗等方面与外界的差异,形成了侗族服饰的十分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内涵。 一、侗族服饰的外观造型 1.款式: 侗族服饰的外观造型,大多还留有古百越人“贯头左衽”“短袄攘卷”的特征。当然,也有接受外…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及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其中必然包含着人们如何看待自身所处环境、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种种经验和知识.本文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在对本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认识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回族文化体系中所蕴含的生态价值观念、生态经验和生态智慧等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提出借助文化资源治理本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文化与环境关系问题的学术讨论及回族聚居区生态环境治理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