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文化是人类的新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相较于属于低碳文化产品的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等在场的有形的东西,不在场的无形的低碳文化观念更重要.低碳文化的培育,可以使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进入到复杂、多维的文化利益场境,并一展身手.低碳文化观念的树立和低碳文化手段的采用是发挥低碳文化之引领作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总体布局,循序渐进.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它的形成是四代领导核心集体智慧的结晶.经历了初步探索、基本形成和发展完善的过程,实现了从邓小平“两位一体”到江泽民“三位一体”,再到胡锦涛“四位一体”和“五位一体”的创新.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全民创业不仅要在体制机制创新、政策环境扶持、创业平台建设等“硬环境”上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还要从培植创业文化等“软环境”入手,为其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培植创业文化为切入点,在体制机制、政策环境之外探索推动全民创业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从对宗教的大体认同,到站在科学立场的激烈反对,再到对宗教文化基因功能的承认,呈现了《新青年》理性主义的文化建设过程.宗教批判是为新文化的建立扫清障碍,其目的在于建构具有现代特征的文化体系.“宗教代替说”只是一种叙述策略,除了把“神”还原为“人”之外,它更显示了“五四”新文化自我重构的艰难与困惑.  相似文献   

5.
我国仍未改变“挖动地球”求资源的发展模式,由此出现了“低碳不经济”“经济不低碳”的低碳发展困境.低碳工业的建设是低碳经济推进的重中之重,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资源型企业对推进低碳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性.从资源流动原理分析动脉产业、静脉产业之间天然的耦合关系可以发现,两者协同应是低碳发展的必然,然而资源型企业现状分析结果却表明两者存在伪协同等问题,这正是低碳发展陷入瓶颈的根源所在.动静脉产业之间要达到真正的协同,首先要求动脉产业衍生静脉产业,而不是静脉部门.建议在大力发展传统动脉产业的前提下同时推进静脉产业发展,实现两者协同.  相似文献   

6.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影响深远.红色文化建设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中具有“前提性”、“战略性”和“核心性”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只有认清制约赣南原中央苏区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确定赣南红色文化建设的科学原则和现实路径,才能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真正实现振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徐晓风  刘英 《北方论丛》2016,(5):124-127
20世纪下半叶,西方科学哲学实现了从传统科学哲学向科学文化哲学的转变,经过“文化转向”之后的科学哲学所持的立场基本上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哲学立场,标志着对科学哲学的“人文理解”明显增强,力求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通.这种“科学文化哲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科学和哲学的定位,从而从整个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来认识和理解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将促进科学哲学与人文哲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从而推动文化的繁荣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选择.英、德、丹麦和瑞典四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比例以及提高全民低碳意识是今后很长时间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文化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博 《北方论丛》2010,(5):122-124
低碳生活是低碳经济的基础,低碳生活构成了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也依托于低碳生活.大势所趋的低碳经济势必造就新型的低碳生活模式,也将建构具有时代特征的"低碳文化"推向前台.低碳经济催生了新型的经济模式,同样也催生了新的文化模式.低碳经济需要人类生活实现新的经济模式转型,也要求建构新的文化模式,积极应对已经到来的低碳经济时代;通过打造新型的"低碳文化"引领新型的低碳生活.  相似文献   

10.
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及实现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文化的两种基本形态,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关系问题是破解现代文明发展困境的时代主题,也是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和谐文化应该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比翼齐飞”,才能突破传统文化的藩篱而实现文化现代化,发挥和谐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和谐文化的特质为和谐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从思想层面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从实践层面到教育层面,努力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11.
推进高校安全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全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环境、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领域中 ,具有规范人的行为、协调安全管理机制、指导安全生产实践的作用。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是实现安全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绿色的文化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不仅会影响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而且将引导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绿色企业文化是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绿色企业文化体系的四个内容构成,由内而外地体现了低碳观念从内在理念认同到外部效果实现的整个过程。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策略:企业领导倡导和员工响应共同创建绿色精神文化;实施低碳管理再造企业绿色制度文化;企业行动和员工行为共同践行绿色行为文化;绿色信息披露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共同打造绿色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献特点反映了搜集工作的艰巨性,反映了地方文献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文献建设应以“共享与参与”为出发点,按“全民参与搜集工作、部分参与整理工作、实现全民共事”“三步走”的步骤来实施.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吉登斯悖论”:人们认识到减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很重要,但真正投身到减缓排放、改变自己消费行为的人又非常少.“吉登斯悖论”的产生与低碳经济的特点有关.从宏观层面讲,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减排涉及到全世界各国,并且各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又有异质性;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及减少温室气体是世界最大的市场失灵.从微观层面看,它与人们面对气候变化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反应的特殊性有关,与人类行为有关.因此,缓解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吉登斯悖论”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能力;二是建立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对伦敦、哥本哈根、库里蒂巴三个著名的世界“低碳城市”建设案例分析表明,公共交通、社区组织和市政支持是确保“低碳城市”建设得以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中尤以社区居民能够自觉接纳“低碳”理念.积极进行社区参与建设最为关键。国外先进的“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和经验对我国当下方兴未艾的城市低碳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散文在漫长的发展建构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套包括民族感情、智慧和精神在内的富于中国特色的“散文文化”.这种散文文化既是一种文学的写作,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本体制,更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散文就不仅仅是研究一种文字的写作,而是探究深植于文化中的大爱和人文情怀,挖掘深藏于文字背后的民族情感原型和精神原型,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当代文化建设中.中国散文所体现的文化生命理想、理想文化人格、抒情审美传统等,对当代文化的审美建构有着不客忽视的价值,就网络散文和全民写作而言,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自我和谐和和谐社会生态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人文的综合是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基本逻辑和结构。从马克思、恩格斯到毛泽东、邓小平.再到江泽民,都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精神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科学,是对人类人文精神的不断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命名,规定“以人为本为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度自觉,是二者的完美结合,实现了逻辑和结构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部分,就提高全民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实现十六大提出的伟大战略目标和宏伟任务,既艰巨又光荣,任重而道远。在这样的形势下,全面系统地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乃是  相似文献   

19.
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纵深推进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低碳经济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湖南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根本要求.其实现路径是“研绿—调源—开新—汰劣—集群”.在制度上,鼓励与规制低碳经济行为的综合性产权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发展需要遵循“政府主导、城镇联动、全员参与”的建设规律.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所采取的“田园城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并重”和“城市农村一体化”等发展模式具有可借鉴与复制性.有鉴于此,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及城乡一体化经验可以“镜鉴”到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建设进程中,并立体化绘就出“科学发展先行、社会需要导向和多元成本分担”的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建设蓝图,并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新时代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