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思运 《齐鲁学刊》2006,3(4):92-97
建国后到文革前的十七年间,何其芳的精神人格经历了一个体制化的转型过程,但其作为诗人的精神文化基因并没有被彻底删除,我们在考察何其芳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活动和文学评论时仍然会发现他的体制性人格背后被压抑的诗性文化基因。十七年时期何其芳的诗性人格一方面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一方面表现在他的诗歌评论和文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2.
何其芳·民间文学·延安文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芳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是位重要人物,他在民间文学领域的贡献,更多的是在思想层面.他对于民间文学的"艺术性"和"社会性"、民间文学领域"整理和改编"、"民间文学和新文学"的关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与他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开始的特殊时段--延安时期以及他本人的文学优长有着直接的关系.他的民间文艺学思想对于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法国文学在他化,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如果说过去所有文学理论教给我们的观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文学是文学,那么今天我们从法国文学中领悟到的命题却是文学非文学。20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新地中海精神给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他者心态,这一变化推进了文史哲真正的融会,促动了教科文实际的疏通,得益的是天地人本真的磨合。法国文学在变,文学体性在变,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也应该变。本组笔谈涉及到法国文学他化的渊源、特征、国外学者的研究动态以及推进这项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我们希望通过对文学非文学命题、辟文辟学辟思的辟文学方法以及他者思想、新地中海精神等新看点的讨论,不仅促进对法国文学演化的理解,同时加深对人类文学思想及其新原理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法国文学的他者指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国文学在他化,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如果说过去所有文学理论教给我们的观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文学是文学,那么今天我们从法国文学中领悟到的命题却是文学非文学。20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新地中海精神给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他者心态,这一变化推进了文史哲真正的融会,促动了教科文实际的疏通,得益的是天地人本真的磨合。法国文学在变,文学体性在变,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也应该变。本组笔谈涉及到法国文学他化的渊源、特征、国外学者的研究动态以及推进这项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我们希望通过对文学非文学命题、辟文辟学辟思的辟文学方法以及他者思想、新地中海精神等新看点的讨论,不仅促进对法国文学演化的理解,同时加深对人类文学思想及其新原理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法国文学在他化,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如果说过去所有文学理论教给我们的观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文学是文学,那么今天我们从法国文学中领悟到的命题却是文学非文学。20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新地中海精神给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他者心态,这一变化推进了文史哲真正的融会,促动了教科文实际的疏通,得益的是天地人本真的磨合。法国文学在变,文学体性在变,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也应该变。本组笔谈涉及到法国文学他化的渊源、特征、国外学者的研究动态以及推进这项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我们希望通过对文学非文学命题、辟文辟学辟思的辟文学方法以及他者思想、新地中海精神等新看点的讨论,不仅促进对法国文学演化的理解,同时加深对人类文学思想及其新原理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一、无奈的诗人“学书学剑两无成 ,能敌万人更意倾。长恨操文多速朽 ,战中生长不知兵。”何其芳写于 1976年的这首旧体诗 ,可谓是对自己一生事业的总结。何其芳的人生理想是“书剑两成” ,但相比而言 ,骨子里更为向往的是书、是美、是文学。我们知道 ,年轻时代的何其芳 ,曾是一个唯美追求的艺术中心主义者 ,在 3 0年代的《画梦录》中 ,他曾这样抱怨时世 :“在粗暴的疯狂的喧哗里我们听不见高贵的优美的声音了 ,正如在隆隆的炮火声里我们听不见音乐家的琴声了” ,并宣称“文学将不附于任何宗教之上。”① 当年投身革命时 ,何其芳虽不无建功立…  相似文献   

7.
何其芳诗歌定义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诗歌正名定义,是诗歌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建设工作。几年来,通过有关考察,我认为,我国已故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何其芳,在一九五三年给诗歌下的定义,是人类诗歌史上首次跨进比较科学、比较完整境界的诗歌定义,值得重视。在何其芳给诗歌下定义之前,中外的诗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是“革命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他早在一九二三年五月发表的《我们的文学新运动》中就曾热情地呼唤:“我们反抗资本主义的毒龙。”“我们的运动要在文学之中爆发出无产阶级的精神”,“我们的目的是以生命的炸弹来打破这毒龙的魔宫”。虽然文中还没有明确提出“革命文学”这个口号,但却已鲜明地表达出文学要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思想。他在一九二四年八月发表的《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中则清晰地提出了“革命的文艺”这个概念。他写道:“今日的文艺,是我们现在走在革命途上的文艺,是我们被压迫者的呼号,是生命穷促的喊叫,是斗士的  相似文献   

9.
异族、“他者”形象:战时中国文学的一种寻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万华 《文史哲》2002,3(3):103-108
二次大战是中华民族仅有的一次直接参与的世界性战争,它使我们民族直接置身于跟整个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境遇。战时中国文学中的异族、“他者”形象,作为中国作家战争中生命体验的一个侧面,表明中国文学有可能更开阔地在人类悲悯和人性拯救的高度上去拓展自身存在的时空。张爱玲、无名氏、夏衍、侣伦等人用自己对异族、“他者”形象的塑造,为中国文学如何从自己民族的传统出发去接纳人类普遍性价值,留下了久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陈啸 《江淮论坛》2007,(1):189-192
不了解乡村,就很难了解中国。作为中国乡村化的寻根文学很能体现出中国情韵。但由于现实的原因,小说中又具有着诸多作家贯注的主观意绪和现代色彩。本文就以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作为考察对象,从传统生命美学角度思考了寻根文学在回归传统生命美学的过程中所显现出的新传统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首先是一部现代女性精神成长史。借助“生命意识”诠释女性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价值现象学的意义。生命意识是探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和现代女性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交汇点。生命哲学作为女性文学生命意识表现的思想基础,为女性自我实现的主体意识赋予了现代内容。生命哲学和女性生命意识交汇在生命价值的基点上,强调了女性文学关于现代女性主体性的构想。生命意识作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生长点,印证出女性文学发展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较为翔实的史料 ,勾勒了何其芳 1 942— 1 949年思想变化的轨迹及其变化的内在理路。“新社会梦”是何其芳思想变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动力 ,使他将文学的特性与社会演变的逻辑糅为一体。文人的“梦化”思维导致了他某种程度的思想理性的匮乏 ,以及文学创作的失落。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的根本性缺陷与文学的灵魂维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最近笔者读到潘知常教授的文章《为信仰而绝望,为爱而痛苦:美学新千年的追问》,他从美学领域提出应该接续上世纪初由王国维、鲁迅开创的生命美学的“一线血脉”,并且反思这“一线血脉”被中断之后给美学进一步发展造成的困境;为开解这个困境,只有引入西方信仰之维、爱之维,才能完成美学新的“凤凰涅槃”。他的看法非常有见地,切中问题的要害。他的论文,与笔者多年的看法,不谋而合;从不同的问题出发,竟然得到相近的结论。笔者极其希望这种有益的学术探讨带来更大的收获。 文学也许有其他使命,但是,伟大的文学的根本使命却是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冲突。文学是探  相似文献   

14.
雷达的意义     
正雷达老师是我们中国新时期以来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评论家。可以说,他是新时期以来批评家中的一个异数,他属于那些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了中国文学的思想解放,为了中国文学在新时期的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那样一批批评家,但是,他又是那一批批评家中最年轻的,所以他同时又属于后来80年代中期以后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的那样一批批评家。所以如果回顾一下,我们恐怕  相似文献   

15.
胡敬君 《云梦学刊》2004,25(1):8-10
屈原的第二次放逐,宣告了他政治生命的终结,但却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抒情诗人。屈原湖湘时期的诗歌创作,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全新时代,在中国和世界的文学长廊中放射出熠熠光辉。  相似文献   

16.
李贺,中唐诗坛的一颗彗星,以他独特的风格为中国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着重阐述李贺诗歌这种虚荒诞幻的风格给我们带来的瑰奇谲怪之美。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何其芳虽算不得大作家,但却是一个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着的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的诗人、散文家和文艺评论家。何其芳早期的诗和散文,以其精致的艺术创造享誉三十年代文坛,不仅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对于现代抒情诗和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考察何其芳的创作道路,探讨他的艺术个性(包括它形成、变化的主客观因素等),将有利于探求和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必有益处。  相似文献   

18.
朱寿桐 《学术研究》2022,(6):164-17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两方面的学术基础,第一是中国文学的学术基础,第二是西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学术基础。鲁迅是将西方的文学研究传统引入中国文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学术开拓者。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开辟了以西方文学学术体制的文体研究为主导的研究方法,他还是比较文学研究和勃兰兑斯式文学批评的首倡者和卓越的实践者。鲁迅自己的文学实践也为瞿秋白开创社会政治学研究的学术传统准备了基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新文学发生十数年后,在鲁迅等文学家和文学研究者的开辟下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创建了自己的学术基础,只有在全面继承和发展新文学研究学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才有可能建立起这个学科的学术辉煌。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人类文化精神现象,文学艺术和宗教诉求之间能够达成同构关系。在新中国文学中,《乾道坤道》全景式独具特色地描绘出当代中国道士群体形象,进而提供出道教文化对于个体生命存在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参照价值。人之有限性的生命,恰恰存在于世俗与神圣"之间"。道教承载的普世精神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道教文化可以有效地成为文学发展的思想资源,《乾道坤道》在当代中国文学生态场中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的文化选择呈现出不中不西的混合状态。他以动的文化精神为统摄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幅度的重组。郭沫若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塑与他通过吸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而形成的“生命底文学”的诗学观念有着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决定着《女神》的风采与格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