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士不遇”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主题。社会的封建性决定了“不遇”是古代作家的必然 命运,但中国古代作家却又主动地不断的去重演前人的命运,其原因在于古代作家的心理结 构是悲剧性的。“士不遇”主题不仅包含着“士”的命运悲剧,而且也包含着人格的悲剧。 在传统政治人伦文化的影响下,古代文士对于仕途之“遇”的普遍追求,仕途“不遇”的共 同命运,文学创作的排泄、补偿,就成为“士不遇”主题之所以普遍产生的基本规律和基本 事实。  相似文献   

2.
《全唐诗》杂考(二十二)胡可先卷六三六聂夷中《赠农》,注:“一作孟郊诗。”《全唐诗》卷三七三孟郊诗卷亦收入,题作《赠农人》。《孟东野诗集》卷二收入“感兴”类,应归为孟作。同眷同人《访嵩阳道土不遇》,又见《全唐诗》卷三八0孟郊诗卷。《孟东野诗集》卷九收...  相似文献   

3.
《全唐诗》杂考(二十四)胡可先卷七七○潘佐《送人往宣城》,按此诗又收入卷七三八潘佑诗卷。“潘佐”为“潘佑”之讹。同卷收王梦周《散白岩禅师院》一首。按王鲁复字梦周,见《全唐诗》卷四七○,并收此诗。故此卷王梦周及诗应删。卷七七五易思《寻易尊师不遇》,按此...  相似文献   

4.
徐居正一生创作了与《赤壁赋》相关的诗文作品多达百余篇。这些作品大多呈现出“抚今怀古之追思”“道仙佛禅之认同”“徜徉山水之风流”等共同主题。《赤壁赋》的东传引发了朝鲜古代文人遍学苏诗、吟咏赤壁的文学效应。其宁静隽永、淡泊超然的艺术风格契合了朝鲜朝文人以“深远闲淡”作为诗文品评的标准。《赤壁赋》在朝鲜所引发的文学效应和美学效应是“自我”与“他者”对话交流的产物,朝鲜古代文人创作的一系列《赤壁赋》题诗则是文本生产性活动的回响。  相似文献   

5.
马嵬坡,位于唐代都城长安以西一百余里。唐天宝十五载六月十八日,这里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在“六军不发无奈何”的情势下,唐玄宗被迫下令赐死他最宠爱的杨贵妃。马嵬这个地名由此而名扬天下,马嵬事件亦成为后来文人不断关注吟咏的主题。笔者近日翻检《全唐诗》...  相似文献   

6.
乡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体现了人类普遍的“集体无意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家乡、乡愁的描绘,具有久远的传统,留下了丰富的文字书写记录.对于乡愁的书写,古人常常立足于家国忧患的视野,出于一种自觉的表达.这就使得“乡愁”与古代知识分子的情感归宿问题关联起来,具有了“精神还乡”的纵深内蕴,成为古代文人精神建构途径之一.经由个体对于家园、家乡、国家的情感的艺术化表达,中国古代的乡愁书写不仅仅限于个体的抒怀,同时也具有了群体性的特征和追寻族群生存意义的哲学高度,体现了丰富的精神内蕴与人文特质,是中华民族精神资源的宝库.  相似文献   

7.
李明军 《学术研究》2002,(6):158-162
18世纪文人穷愁不遇的背后是儒家理想的破灭。在出与处的二难选择中,他们被迫选择了后者,因而也就失去了精神上的依托,成为精神世界的孤独者,缠绵的感伤化为强烈的悲哀。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希夷梦》成为18世纪文人小说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归隐是我国古代文人倾心向往或亲身体验过的生存状态。张衡的《归田赋》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是集中反映古代文人归隐情结的典范之作。由于二人不同的人生际遇,两篇作品又呈现出不同的归隐境界———意隐与身隐。意隐是理想化的精神向往,身隐是现实性的人格追求。意隐之后的身隐,是一种更彻底的放弃和坚守,是古代文士一种更难得的做人境界。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论有三大传统:一是工具主义传统,二是审美主义传统,三是以文本为中心的诗文评传统。这三大文论传统均与古代文人士大夫某一方面的精神追求息息相关。但是到了现代,中国古代文人逐渐为现代知识分子所取代,他们的精神追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相应,上述三大文论传统也各有其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梅在古代诗歌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意象,梅花成为文人自主抒情的意象,成为一种极富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学符号,凝聚着无数文人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融注了他们炽热的情感和睿智的思索;《乐府诗集》中对“梅”意象的运用渐繁。“梅”由无多大意义的装饰性意象到睹物感伤引发情思的媒介,再逐步发展成为主体审美赞赏的对象,梅花的人格象征意义也逐渐丰富。  相似文献   

11.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 ,虽然与音乐关系密切 ,并与乐府诗一样可称为音乐文学 ,但其与乐府诗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平仄声律 ,是词体最本质的形式特征和艺术表象。它的存在 ,决定了词既不起源于民间 ,又不起源于六朝文人乐府 ,而只能起源于对平仄声律运用自如的中唐诗客。现存《全唐诗》中的全部“初盛唐词” ,均为乐歌与声诗 ,而不能称之为“词”。形成于大历时期的“湖州词派”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词学流派 ,对促进中晚唐以及五代文人词的兴盛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2.
《孔雀东南飞》主题新探解国旺《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从它问世以来,历代进步文人都给予极高的评价。明代王世贞曾誉之为“长诗之圣”(《艺苑危言》),清朝沈德潜称其为“古今第一长诗”(《古诗源》)。但迄今为止,人们一直未能真正揭...  相似文献   

13.
曹植的《白马篇》对传统的侠义伦理、侠的人生价值取向进行了改造和规范,树立起了一个经典化的侠意象,为封建社会中的不遇文人找到了一种新的情感宣泄模式。同时,其也为中国古代诗歌开辟了一块崭新的园地,从而对此后侠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卢言考     
《卢氏杂说》的作者不是《上安禄山》诗的作者唐代较知名的文人,叫做卢言的,先后有二人。一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全唐诗》卷八八七《补遗》六有卢言《上安禄山》诗一首,作者名下注曰:“一作‘颜’,诗一首。”按此诗原载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下:“禄山入洛阳之日,大雪盈尺。……禄山云:‘才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中“怨”的基本内涵,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基调,屈赋所体现的“怨”的悲剧本质及其封建消极性,正是中国古代文人悲剧审美的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时,发现有些古代名人自传明显地存在自嘲意识。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开头称自己的籍贯姓字都不知道,唐初的王绩《自撰墓志铭》称自己“若顽若愚,似矫似激”这都是自己嘲笑自己。又联想到东方朔作《答客难》、杨雄作《解嘲》、韩愈作《进学解》,也无不有自嘲的意识。古代文人在文学作品中的自嘲,已不是限于一个时代个别文人的性格现象,而是多次出现的文化现象,是其文化人格受到压抑而自救的表现。文化人格,指受传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人的生活态度和自我意识。当文化人格受到政治的压抑,出于自救,…  相似文献   

17.
曹瑞娟 《殷都学刊》2010,31(3):116-120
"怀才不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普遍存在的主题,这一主题在唐代士人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遇"现象的出现,与社会政治制度和用人政策有关,也与士人信奉儒家用世哲学,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我胸襟抱负密切相关。作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三大支柱的儒、释、道三教发展至宋代,呈现出融合之势,对宋代文人的思想结构、文化性格和处世心态造成了很大影响,进而使其作品中的"怀才不遇"主题大为淡化。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宋代立国之初 ,即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裁抑武臣 ,优渥文士 ,高其官职 ,厚其俸禄 ;同时 ,改革并完善科举制度 ,扩大科举取士的名额 ,士人的仕进之路大为改善 ;而城市和商业的发达又拉动了社会文化 (特别是俗文化 )的消费。于是 ,文人士大夫的享乐意识膨胀 ,纵情享乐之风炽盛。与之相应 ,文学创作中“感士不遇”这一传统主题被淡化 ,而“艳科”词却在世俗享乐之风的刺激下繁荣起来。但是 ,宋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强化 ,又束缚、压抑了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和精神。为缓解这种压抑和束缚 ,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文人士大夫将社会责任的承担与个性自由的追求进行重新整合 ,既重外部事功 ,又重内在修养 ,勇担道义与随缘自适并行不悖。相应地 ,宋代文学中的忧患意识与享乐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悼亡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题材较为特殊的一类。“悼者,哀也”(《广雅释沽》)“悼亡”本指对亡者的哀痛之意,但在我国古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诗都可谓之“悼亡”。自西晋的潘岳首先以“悼亡诗”为题,抒发追悼亡妻的伤逝之情后,“悼亡”之作似乎便专指“亡妻”这一特定主题,致使后人一见“悼亡”二字,很自然就联想到悼妻之作,而每遇丧妻,也习惯地以“悼亡”为题。悼亡诗词,既然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悲情美。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于是“古之伤心人”(王国维语)以天下至谱写天下之至情,…  相似文献   

20.
宣寄情志联类已身──两汉骚体赋与文人不遇心态马正学关于两汉骚体赋,古今论者已多有研究,本文试就两汉骚体赋予屈骚言志精神之承沿及其所折射的两汉文人的心态作一粗浅考察。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思序》中说:自屈原终没之后,忠臣介士游览学者读《离骚》、《九章》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