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婷 《社会科学论坛》2006,(16):140-142
伊朗电影自20世纪初的开创,到90年代在国际影坛的崛起.本文试图通过伊朗电影<女人花>,以跨文化传播角度来探讨伊朗电影自身所负载的传播内容以及伊朗电影在中国的传播现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两岸关系打破隔绝的坚冰,电影交流才随之恢复.这一交流从零开始,经过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到合作制片、共同打造华语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的新局面,其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地区儿童电影创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现实题材电影文本,但目前海峡两岸学界对此并未做系统的梳理。通过从电影发展史视角对这一时期的现实题材儿童电影进行界定与梳理可知:乡土与都市成为了叙事的核心意向,呈现出乡村书写、都市书写以及乡土与都市书写相融合的三种形态。从社会文化视野透视,这种儿童叙事表达与台湾地区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同时,其艺术创作又有着显见的成人省思特质,传达着创作者浓郁的人文关怀。从审美文化视野透视,这与台湾地区新电影以来的艺术审美风格紧密相关,是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美学的继承与延续。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的代表著作,夏衍的<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和张骏祥的<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都从实践美学的角度言说中国电影,强调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及特殊的表现手段,即电影性,和电影的群众性、民族性.而成就了那个时期中国电影理论的建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女性电影艺术创作以时代、民族、阶级的宏大话语来挤兑个性解放模式的恋爱,或直接质疑自由恋爱的意义。在一些女性电影中,自由恋爱甚至与人的独立价值构成了紧张关系,指向女性主体价值的取消。但同时,上海弥漫的小资情调与欲望气息又决定了对浪漫肉感的恋爱故事的强烈需求,这就使得20世纪30年代的女性电影只能讲述反恋爱的爱情故事:把都市女性置于恋爱的历练场和人性的检测场,但又倾向于否认都市恋爱的意义,书写爱情的虚空与无望。20世纪30年代女性电影对浪漫颓靡爱情的呈现,既是批判,也是对洋场风气的迎合。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末以来,“华语电影”在世界电影产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传布华夏文化的作用日益彰显.海外学者对于“华语电影”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一种热潮.综观既有的海外华语电影研究,呈现出一个比较明显的发展演进轨迹:20世纪80年代初入研究者视野,产生了一批先驱性的研究成果;到20世纪90年代则逐步走向成熟,专业性的有深度的研究渐次增多;新世纪以来,形成了一种众声喧哗的局面,在包括学科史的重构,导演、作品、明星的专门研究,跨文化语境下的政治、经济、民族身份以及产业化等维度多向度展开,基本上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满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7.
伊朗电影自20世纪初的开创,到90年代在国际影坛的崛起。本文试图通过伊朗电影《女人花》,以跨文化传播角度来探讨伊朗电影自身所负载的传播内容以及伊朗电影在中国的传播现状。  相似文献   

8.
民国早期电影在新疆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早期,新疆没有中国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的中心上海所具有的人才优势,其受到多元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对缓慢,所以在电影产生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新疆民众对电影的认识从非常被动的观影开始,一直到抗战前后还主要停留在观察和简评的层次上,新疆只有电影放映,电影制作明显缺位。新疆电影传播从无到有,从自娱自乐性质的放映到20世纪30年代后电影放映业的产生,经历了一个较为艰辛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唐凡茹  刘迅 《天府新论》2004,(Z2):240-242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意味着一个与文化消费市场相伴而生的大众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新时代的到来.90年代的中国电影在主流意识形态、市场法则和大众文化需求之间寻找着自己的定位,在策略性地向大众文化倾斜的同时又呈现出特色各异的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10.
鸳鸯蝴蝶派作为影响中国电影的重要流派,在电影音乐创作上同样值得重视。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主力,但在电影音乐研究中,音乐的民族性与政治性的结合,成为新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主调,鸳鸯蝴蝶派的电影音乐创作往往被忽视甚至批判。如果将电影音乐创作者、电影音乐作品和电影音乐观众置于中国音乐发展的整体环境中考虑,就能看出鸳鸯蝴蝶派对中国电影音乐的贡献所在。20世纪20年代通俗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影响,为后来电影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鸳鸯蝴蝶派小说、电影中建构起来的通俗市民主义空间,是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重要环境。鸳鸯蝴蝶派自身音乐素养的培养与诗词曲赋的创作、发表,亦成为20世纪40年代他们投身电影音乐创作的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广西电影崛起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对第五代导演人才的成功引进,第二阶段是在21世纪之后广西作家群对电影界的集体“冲锋”。重视文学这个艺术领域中最为厚重的土地,是广西电影在新时期两度走向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乡土作家放逐与回归的心态,呈现出思乡与归乡的叙事方式;30年代左翼作家的革命与京派作家的超脱心态,形成了激愤与宁静的叙事方式;50年代翻身当家作主的心态,形成了乡土文学创作的翻身叙事与颂歌叙事两种模式;80年代回忆与反思的心态,形成了乡土抒情、乡土反思两种叙事倾向;90年代强调生命体验与融入野地,呈现出家族叙事与归乡叙事两种模式.20世纪乡土文学具有由个人化叙事向民族化叙事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乡土写实与乡土抒情的两种叙事方式、创作的手法呈现出不断开放与丰富的趋向.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在不断发展兴盛中,仍然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编和叙事理论在电影中的相互渗透,不为传统电影所接纳的诗化小说进入了改编视野,在非线性叙事、韵律化语言及抒情性主题方面,同脱离了戏剧拐杖、寻求自身语言发展的电影媒介产生了契合.诗化小说的电影改编考察此类(不以故事为中心的)文本向电影转化过程中的叙事策略,认为在故事内容方面,变情节结构为情感结构,由主观性鲜明的叙述者现身主导叙事的走向;在叙事话语方面,化现实空间为内心空间,以现代化的电影语言打造如诗般的影像意境.改编后的影片以其鲜明的叙事抒情化和影像写意化,树立了属于诗化电影的独特风格,为中国电影拓展了富有东方审美意趣的影像类型,为中国电影意境论的理论建设丰富了案例,也为当代融媒体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4.
司达 《学术探索》2015,(1):130-134
本文以诞生并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中的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理论为出发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在电影理论与实践中的历史脉络,并结合个案,探索法国著名电影导演让·吕克·戈达尔于20世纪60年代期间的电影观念和电影创作。本文认为,此时间段内的戈达尔电影,以具体的影像美学和故事结构方法,批判而又继承地阐释了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资本主义工业和消费主义的相关抽象理论。  相似文献   

15.
冯乃超是中共早期革命文艺实践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但学界历来对冯乃超的研究只专注于其文学上的造诣,却忽略了他对于电影的相关论述.事实上,冯乃超的电影观念与其无产阶级文艺实践有着本质性关联,其倡导的"革命文学"论将文艺视作思想武器,为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强调电影社会功能的同时,冯乃超提出了通过"朴素性"表演建构真实生活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路径.在对电影本体的认识上,冯乃超还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分别对有声电影、电影的特性及电影剧作进行了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主义对新时期影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文化激进主义的失败,反过来促成了保守主义文化的迅速崛起。中国近期部分电影和电视表现出对道德权威的冷漠、对激进理想的疏离以及对于当下利益毫不掩饰的追求。20世纪9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对西方新历史主义对中国新时期影视的影响表现了一定的担忧,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另类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和主旋律电影等中国电影的主要类型走向各异,形成此消彼长的态势,独立电影和商业电影成为其中发展较快的类型.中国独立电影的快速发展有其历史契机与特殊语境.跨国文化资本运作下产生的中国独立电影,其"独立性"是相对的.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通过多种渠道进入中国独立电影的制作,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正日益影响独立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向.底层视角将继续成为独立纪录片的重要特征,并可能产生新的流向.中国电影消费的特殊情境形成了盗版消费现象;盗版消费既涉及到法律道德问题、消费习惯问题,还涉及到全球影像工业的一体化对国内价格的影响问题,它已成为海内外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的重要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小说领域完成了10个年头实验的罗布·格里耶将目光瞄准到了电影小说,开始为影坛和文坛培育新型的电影小说品种,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这篇论文从电影小说的文学性、影视艺术特征及独特的叙事方式等方面入手,对格里耶的实验电影小说以及渗透在文本中的创作理念作一探析,以探求他在这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储双月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126-131,163,164
作为"软性电影论者"进攻左翼电影理论的阵地,《现代电影》杂志长期遭受主流政治的压抑和遮蔽。今日重读《现代电影》,不仅能够让我们从另一角度来理解20世纪30年代"软硬论战"涉及的艺术与政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还可以捕捉当时的革命小资产阶级进步电影人转变的身影,乃至欣见闪烁其中的反帝政治、受众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带有明显的大众传媒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身的话语体系,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却通过一系列事件实现了电影话语体系的全面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延安文艺逐步占据电影话语体系的中心,并且建构了战争文化与农村文化复合建构的"共和国文化"话语体系.其中,尤以农村文化建构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