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都是博大精深、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持久生命力的文明,在全球化浪潮中日益显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两者应该而且能够在生态环境、世界和平、全球伦理等领域,进行对话,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存共荣,为全球化形势下构建“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人类文明新秩序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种文明皆具有两重性的特征,无论是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还是基督教文明,概莫能外.儒学和基督教所特有的殊别价值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普世价值,更不能说成是所有他种文明都注定要接受.倘若将一种文明的殊别价值与普世价值统统视为普世价值,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然后向世界加以推广,文明之间的冲突自然就会发生.百余年前先进的中国人对近代化道路探求受挫的历史昭示后人,欲求中国文明的新生,必须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和谐统一.其意即在一个恢宏的时空下,以超越文明间界限的普世性价值为参照系,重新审视固有文明的价值所在,甄别其价值的殊别性与普世性,做到文明价值两重性的和谐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和谐统一,当是重新建构中国文明的首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伊斯兰教经典著作,可以证实伊斯兰教的本质是一个崇尚和平,反对暴力的宗教,它的教义中蕴含有大量和平的理念,它绝不容忍任何形式的暴力恐怖行为。伊斯兰教文献中的和平理念,足以纠正社会上对伊斯兰教教义的曲解和错误观点。该理念有利于提高宗教人士、讲经者和信教群众对伊斯兰教的本质的理解;有利于通过强有影响力的本民族文献的事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4.
中东是伊斯兰教的发祥地,也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产生地。研究中东问题,必须研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产生及其对中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发展,来探讨它与中东和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传播地域辽阔,信徒人口众多,以伊斯兰教为核心价值观的伊斯兰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之一,内容博大,影响广远,在世界史上曾发挥过承前启后、沟通东西的作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在主权的归属、主权的授权和主权的运作方面观点迥然不同,前者强调主权在安拉,安拉授予人类代理权,人类理应遵循安拉的法度;后者主张主权在民,民享、民有、民治。但二者在主权观上也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都注重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都追求人的福利。以文明对话代替文明冲突应是当代人的理性选择,不同文明之间应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相互补充,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文明范式看人类文明转型与中华文明复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文明范式的角度看,人类文明转型与中华文明复兴,构成了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取向.这场新的文明互动,将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文化艺术革命和哲学革命为总动力,以新的哲学与美学革命为主脑,以建构知识上升为智慧、技术上升为艺术、片面的人上升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确立"适者生存,美者优存"的新生命观与新实践观为内涵,在总体上体现一种新的创世纪精神与日常实践相统一的人类文明新范式.这种以大生命观引领的大科学观、大审美观和大人格观,将促进人的大人格生成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社会从"适者生存"型向"美者优存"型的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社会主义是伊斯兰国家在反对外来殖民侵略、捍卫国家独立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族主义、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兼容、调和而形成的社会思潮和运动,经历了从酝酿到形成体系的发展过程。伊斯兰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伊斯兰特色,强调实行既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第三条道路”。但伊斯兰社会主义是伊斯兰教和社会主义的相互结合、相互利用,且主要借鉴了苏联的发展模式,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存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歪曲与误读。  相似文献   

9.
政治观是中国伊斯兰哲学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中国伊斯兰哲学在政治问题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认主独一与二元忠诚在政治上并行不悖;讲求平等与和平;强调人权与自由。对中国伊斯兰哲学政治观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工业文明高效率、规模化、全球化的发展方式,成就了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其价值内涵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将主客体人为分离,视人类为自然的绝对主人,过于自信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征服能力,已成为工业文明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诟病。将人、自然、社会通过实践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建构人与自然为一体的共同价值诉求,这是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伦理理念的价值生态及其在文明互动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伦理理念是一个辩证发展的有机价值生态。这个生态在文化原理方面由四个价值因子构成,即人伦原理、人德规范、人生智慧、人文力;在文化结构方面形成四对价值关系,即"伦"—"理"、"理"—"道"、"道"—"德"、"德"—"得";在文化功能方面分别解决四大价值问题,即伦理实体、道德自我、应当如何生活、意义世界;在文化运作方面展现为"伦"—"理"—"道"—"德"—"得"的依次演进,由客观人伦关系出发,经过价值抽象,复归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文化原理是逻辑生态;文化结构和文化功能是历史生态;文化运作是现实生态。从中国伦理的价值生态中可以引发出诸多对文明复归与文明互动具有资源意义和启发意义的课题,但必须对中国伦理进行生态把握和价值生态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3.
袁行霈 《中华魂》2014,(14):50-54
启示一:选择和平、和谐中华文明植根于东亚大陆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热爱和平。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和”的观念存经典中多次出现,《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十二章)这是从哲学的高度懈释“和”,用“和”来概括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的形态,和谐是其核心价值理念.生态文明所强调的和谐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括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和个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生态文明追求和谐也就是在追求人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三个唯一”:第一代文明中唯一存留下来延续至今的,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唯一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的文明中唯一具有世界性的;崛起于周原的周人或周族,是中华文明根基的奠基者;周人提出的天下、中国、天命、革命等一系列概念或观念,为中华文明奠定了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立序、以乐致和的文明范式;中国当前的转型从根本上是文化或文明层面的转型,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既能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又适合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6.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历史即文明,文明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文化是文明的核心和灵魂。汤因比的文明整体观尽管凸显文化的地位和功能,具有“文化决定论”的倾向,但它对理论和现实都有指导意义:理论上为我们确立了新的发展观;实践上提醒我们不论是进行现代化建设还是参与全球化的进程,都要注意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间的平衡发展,不能厚此薄彼。  相似文献   

17.
大约在1万年至5千年前,神农炎帝时代发明了农业、制陶和冶金,创造了文字,首建城市和礼仪中心,为中华文明奠定了经济、文化和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观察,便会发现怛逻斯战役背后所隐藏的文明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意义,即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交流、互动、融合,其最直接的结果是造纸术西传和中国人对伊斯兰文化的深度考察、理解以及伊斯兰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9.
伴随全球化的持续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伊斯兰法的衍新问题逐渐凸显.如何回应来自西方法律及世俗法律的挑战,实现伊斯兰法的衍新,建立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新型伊斯兰法律体系,乃当今穆斯林民族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对伊斯兰法因时而变、因地而宜的一般理论扼要阐释基础上,论述了当代伊斯兰思想家关于伊斯兰法衍新的主张,分析了当今伊斯兰法衍新道路中面临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自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建立在启蒙运动基础上的现代科技文明遇到了严重危机,于是,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建构具有后现代、后工业等特征的新型科技文明。由于西方宗教的原罪意识具有人性原罪的文化合理性,对于我们克服现代科技文明所面临的诸种危机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因此本文从人性原罪角度反思当代科技文明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