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笑话     
正客气而已第一次去男友家,男友妈妈饭菜做得特别可口,我忍不住一连吃了三碗饭。放下碗,听到男友说:"喜欢就再吃点儿吧。"男友爸爸也说:"姑娘你不胖,不用减肥。"我想了想说:"好吧,那就再来一碗。"话音落下,却看到大家都不吭声了,小半天,男友妈妈尴尬地说:"那个……锅里没饭了!"取向跟读大四的堂弟电话聊天,问他有没有女朋友,他回:"没有。取向还没确定,怕害了人家姑娘。"我当时就震惊了!这么重要的事一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式教育的痛苦在于:我们都在与平凡为敌。也许有人在孩子小的时候会信誓旦旦地说:"孩子健康、开心就好。"结果,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就彻底不淡定了,"成绩都倒着数了,还怎么幸福?"看到孩子成绩不如别人,焦虑;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才艺出众,也焦虑……焦虑成了中国家长普遍的育儿心态。就像策划中的两个妈妈,一个觉得拥有学霸基因的孩子怎么会是学渣?不甘心;一个认为从小就表现出  相似文献   

3.
正一个人首先要爱自己、尊重自己,才能有那个底气与能力去给予,给子女一份充足但理智的爱。我从不喜欢孩子,却想不到24岁时便有了女儿。妈妈这个角色该怎样去扮演,成了我生活中最大的挑战。意外怀孕手上的验孕棒让我顿时慌了神,在马桶上呆坐了十多分钟,我才迫使自己冷静下来,去面对眼前的事实:我怀孕了。我一直都不太喜爱小孩子,就算结了婚也从没有生育的打算。婚前就跟丈夫讨论过,他说:"这些到时候再说吧,就顺其自然。"他的"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4.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越来越深切体会到,做母亲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为此,我放弃了许多,但我觉得所有的牺牲都是值得的,每次看到熟睡中孩子那张可爱的小脸,我就会在心底默默告诉他:放心吧,孩子,妈妈会一直保护你,呵护你,在漫漫的人生旅程中,为你遮风挡雨。  相似文献   

5.
正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珍宝,爸爸妈妈恨不得给他全世界最好的一切,怎么爱都不为过。日本福冈一位叫千惠的妈妈也深深地爱着女儿阿花。但是她的爱,和别的妈妈不一样。在阿花9个月大的时候,千惠婚前被治愈的癌症复发了,她最多还有4年的时间去爱女儿。如果换成我们,会怎么做?多做些好吃的给孩子?给孩子多备些衣物?或是攒下一大笔钱?千惠却认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  相似文献   

6.
青稞种子的道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奔都乡奔都村,是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距离省城成都有一千多公里。1986年9月,泽仁曲措就出生在这里。这里的人生活贫困,但他们勤劳乐观,十分喜欢唱歌。曲措的爸爸常年在外做零工很少回家,妈妈带着她和弟弟妹妹三个孩子忙里忙外,起早贪黑。七岁的时候,曲措便学会了帮妈妈做饭、洗衣、照顾弟妹,农忙时就帮妈妈做农活。虽然日子过得很艰苦,但每次爸爸从外面回来,妈妈总会变着法儿弄些好吃的,一家人围着"大餐"有说有笑,温馨与幸福洋溢在这个五口之家。  相似文献   

7.
<正>家庭成员:好好,5岁半懒猫妈妈友童大胡子爸爸友童想用"懒妈"这个名字提醒自己,抑制住在不该做的时候去帮助孩子的冲动。其实,很多时候,大人包办相比让孩子自己做,反而更省心。但是,做一个不帮孩子的"懒"妈妈,才能培养孩子在生活上的自立自主能力,不要再做"勤快"妈妈养出懒孩子的蠢事了。  相似文献   

8.
正爸走后,我成了妈妈唯一的家,她忘记了所有,却始终记得我。12010年6月9日,爸爸被查出早期肝癌,我接他来北京做手术,他不愿意,他说:"你妈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现在医疗技术发达,我就在老家做吧。"我生气地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思操心我妈,她总不至于把自己弄丢吧。"爸爸却无比担忧地说:"我要  相似文献   

9.
嘉嘉真是个让我羡慕的孩子。我自己是个幼师,却去羡慕一个孩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她是个有十足安全感的孩子。 每天放学,嘉嘉妈妈都是第一个来幼儿园接她回家,她永远都是那个在周围小朋友羡慕的眼神中一蹦一跳地扑进妈妈怀里的小姑娘,  相似文献   

10.
布头之恋     
对布头的爱恋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的。那时候的孩子们都喜欢玩沙包,用布头缝制的六面、正方体的小布包,里面的填充物也许是稻米粒,也许是玉米粒。大概是沾了有个巧手妈妈的光,我想笨都难,所以,那些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玩艺,一般都是我自己用缝纫机或者干脆手工"制造"。那时候我们兄妹、甚至街坊四邻孩子的衣服,都是妈妈亲手剪裁缝制,所以,废旧布头很充裕,全部装在一个大大的塑料袋子里,想用的时候就去翻腾,小姑娘心态吧,怎么花哨怎么来,斑点、花纹、方格,对称或者不对称,全凭自己高兴。做完后,结实而颜色好的,就自己留着玩,稍微差一点的,…  相似文献   

11.
正有了孩子,我们总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不少孩子却对父母的这种期许非常抵触。因为我们在要求他们的同时,自己却懈怠了。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相对于行动,语言上的说教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有这么一个段子:孩子因成绩不好,又一次被妈妈骂作笨鸟,孩子不服气地说:"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妈妈问:"那第三种呢?"孩子说:"这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  相似文献   

12.
一个妈养十个孩子都养得起,但是十个孩子养一个妈也养不活。2010年腊月甘五,我下了班快步往家奔,老公徐鹏说他下班后开车去幼儿园接女儿佳佳,我就可以早点儿回家和妈妈一起张罗晚饭了。但是我开门时,妈妈没有像往常那样迎出门来。我边往里走,边喊"妈",却看到妈妈瘫倒在客厅的地板上,旁边,是横倒在地的拖把。我用最快的速度拨打了120。等  相似文献   

13.
正"孩子听不见我说话",是特别容易让大人生气的一种情况。但从孩子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故意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苏宝不再是以前那个我说什么,就马上对我有回应的孩子了。有些时候她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我的指令毫无反应。比如在公园,苏宝想去荡秋千,我说:"今天来不及了,我们下次再来吧。"而苏宝却笔直地向着  相似文献   

14.
姜涛 《现代交际》2008,(12):29-29
亲爱的妈妈:您好!妈妈,26年来,我从来没有给您写过信,在这里,我想对您说一说我一直憋在心里的话。我一直都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懂得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能是因为爸爸一直在外地工作,我从小就见他不多的原因吧。但在我的心里,您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不容易的母亲。我知道您只是一位普通工人,从我懂事起,我就知道您没有什么文化,但我知道您人实在、善良、勤劳。这么些年,我一直记得您教导我的那句话——做任何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做坏良心的事。  相似文献   

15.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和她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的乖巧,到后来的抵触,再到后来的对立,再到最后的回归,成长是有时序的,时光悄悄流逝,她们之间的关系也悄悄发生了移位。每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天使她叫唐糖,一个甜到忧伤的名字。小时候,她像所有的孩子一样,乖巧,听话,在她的怀里撒骄,任性。她把她宠得像公主一般,给她买漂亮的衣服,好看的玩具,还有很多儿童读物,晨昏带她去散步。走在开满蔷薇花的街道上,她俯下身问她:"唐糖,和妈妈好不好?"她嗅着蔷薇花的甜香,笑眯眯地说:"好。"她又问她:"唐糖,和妈妈亲不亲?"她咯咯地笑,说:"亲!"她又问她:"一辈  相似文献   

16.
喜欢     
爸爸病倒了,住进了医院,女儿和妈妈每天在医院里照料爸爸。几天以后,妈妈急火攻心,也病倒了,并且做了手术,15岁的女儿从此要照料两个病人。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女儿一夜之间就长大了。她每天很早就要起床,其他孩子还在酣睡的时候,她已经做好饭披着晨曦送到医院。看着孩子日夜忙碌一脸倦容,妈妈很心疼,也很不放心:“累了就歇一歇,你要是也病了,可就全家覆灭了。”女儿却一个劲儿地安慰妈妈:“没事,我什么都会做了,您想吃什么就告诉我吧!”妈妈笑了,说非常想喝鱼汤。“好啊,我中午就给您做鱼汤。”下午很晚的时候,女儿才把饭送到医院来。打开饭…  相似文献   

17.
最近,于谦上热搜了,不是因为说相声,而是因为机智劝娃上幼儿园。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于谦谈到,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每当孩子做对了一件事,他就一定会热烈地、"很有心机"地称赞说:"你真棒啊,将来肯定得送你去幼儿园!"就这样,在很多孩子对幼儿园特别排斥的时候,于谦的孩子却对幼儿园产生了好感,上幼儿园的时候还特别开心。为了让孩子上幼儿园,于大爷也是拼了。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孩子上幼儿园。  相似文献   

18.
当"非典"骤然降临的时候,人类的生命受到了威胁,人们惊慌了。但就在人们惶恐的时候,却有那么一群人,日夜与"非典"患者亲密接触着,与"非典"病毒对抗着。他们就是"白衣天使",是于晓春这样的人们,他们在生与死之间体会着生命的可贵,亲情的可贵……  相似文献   

19.
1955至1956年间,我在初中读书时,父亲张罗着替我找一位教画的老师。我的金石篆刻师父陈巨来先生说:"我介绍你去跟小曼学学吧。"父亲和我喜出望外。那时陆老师只不过50岁出头,但却瘦弱苍老,颊萎腮瘪,口中只剩一二余齿,跟我心  相似文献   

20.
新闻背景:2008年3月4日,一封由12位母亲联名签署的求助信寄到全国妇联权益部。这12位母亲分别来自北京、新疆、广东等12个不同的省区市。她们的孩子因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到了入托、入学的年龄,却没有幼儿园愿意接收。联名信里,这些母亲哭诉着自己的苦恼与忧愁。一位母亲讲道:"看到别的孩子都高高兴兴去上学了,而自己的孩子却一个人孤孤单单,我的心在滴血……"尝试与这些母亲联系交流并不容易.她们躲躲闪闪不肯露面,也许是被"歧视"的经历伤得太重,她们变得小心翼翼。在与她们有着联系的北京益仁平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几位"乙肝妈妈"终于接受了采访。于是,我们走进"乙肝妈妈"的世界,体会她们的百般惆怅和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