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情感主义精神在家族主义和中和主义的规约下,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着眼点在于人伦关系的调谐,它以“礼”为准绳,以血缘关系为根基,以情感为纽带。它强调人伦关系的温情性,以情感和理性相调剂,甚至将情感凌驾于理智之上。它迎合了宗法社会温情脉脉的伦理情感的需要,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情感心理原则,并演化为情感主义精神。(-)憎@主义历神是中国传统伦理的特产中国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体的小农经济,既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产生的历史根源,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延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宗法制度,…  相似文献   

2.
传统家庭中老人权威的获取与维护有赖于以下三大因素:①传统的因素: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家庭伦理;②制度的因素:封建国家的有关律法和族规家法;③资源的因素:老人的家庭财产所有权,以及自然经济条件下他们在生产技能、经验和社会关系网络方面的优势。由于我国传统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体现在伦理文化上,则是道德——法律——政治的一体化。家庭伦理承载着国家的政治秩序。所以,1949年以前,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因受到国家政权的有力保护而一直十分强固。随着公有制的建立,尤其是80年代以来我国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  相似文献   

3.
李松涛 《社会》2005,40(5):63-90
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政治伦理与亲属伦理及其内在的精神情感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家国关系及政治秩序的深层根基。本文通过对《士丧礼》中“君视大敛”这一环节的描述分析,指出君臣之间以敬为主的情感内涵与父子之间以哀为主的情感内涵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而从根本上讲,这两种情感及其相互作用统一于儒家的仁义思想之中。通过对这两种伦理之情感内涵的讨论,文章进一步明晰了中国历史传统中家国关系的内在精神情感通路,即性情仁厚之人在家庭内部孝敬父母,才能在国家层面忠于君主,而国家层面的君臣关系也关照、影响着家庭内的父子关系。文章同时也为理解当下身处尊卑有等与亲疏有差两层关系中的中国人的内在情感状态、行动伦理以及在此结构中形成的社会人格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变革时期的伦理难题及其突破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伦理困境与伦理危机根源于经济转轨、文化冲突和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之中。以家族关系及家族地位的变化为标志的社会转型,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市场经济形成了新的伦理基础与伦理逻辑,文化冲突更使得变革时期的中国伦理处于阵痛之中。于是,寻找转换点便成为现代中国伦理面临的理论课题,具体地说,就是寻找传统与现代的转换点;经济与伦理的转换点;法律与道德的转换点。它们构成现代伦理研究的理论前沿。现代伦理建设的基本矛盾有三方面:伦理与经济的游离;伦理对社会、对人的行为干预的无力;缺乏根源动力。这些矛盾的解决必须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建立论理制度,尤其是企业的伦理制度;二是确立“德得相通”的社会与文化的伦理机制;三是建立“知行合一”的伦理理念。而家庭伦理与企业伦理的建设,就成为变革时期伦理建设的重要的突玻口。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度及其运作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国清 《求是学刊》2002,29(5):45-5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三维空间。它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政治整合、家庭本位与内在超越。三个坐标构成三个平面 :即政治整合与家庭本位的组合构成社会的自然化 ,家庭本位与内在超越的组合形成伦理本体化 ,政治整合与内在超越的组合形成精英集团“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这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没有时间性的文化 ,它物化为精神父亲型的专制统治和封闭性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相应地,家庭伦理教育作为社会整体伦理教育有机体的基础部分,在培养和造就新一代道德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家庭伦理教育,是在继承家庭伦理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方面,现代家庭伦理教育以过去的家庭伦理教育的优秀遗产为自身赖以支撑的前提、基础和出发点;另一方面,现代家庭伦理教育又渗入了现代伦理教育的精神或要素,并依据现代社会的生活实践把现代伦理教育的精神或要素和传统伦理教育的优秀遗产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现代伦理教育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一、家庭伦理教育的原则家庭…  相似文献   

7.
家元是日本特有的社会制度。从字面上理解,家元即“家之根本”。但这里的“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庭,而是专指有某种特殊技艺者的家庭或家族。家元是指那些在传统技艺领域里负责传承正统技艺、管理一个流派事务、发放有关该流派技艺许可证、处于本家地位的家庭或家族。以这样的家庭或家族为首,常常形成庞大的组织。 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家元组织主要存在于下述3个领域:  相似文献   

8.
传统伦理与家庭道德建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培植健康、良好、新型的家庭人伦关系,对于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本又通过对传统伦理“三纲”“五伦”、尤其是家庭“三伦”的科学分析及去芜存精,提出了如何建设新型家庭道德的既富理论意义又具实践价值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社会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方式是古代中华民族的主要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具有稳定、内向和封闭的特点。宗法家族式的社会组织成为基本细胞,并形成一整套以“礼”为形式的宗法家族制度。政治模式是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宗法伦理观念经过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居于支配地位。自然经济、宗法社会、专制王权和伦理道德这四个方面从总体上制约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容、性质及其发展方向,使其以维护君权和族权为特征、具有成文法与判例制度相结合的混合法样式,从而独具伦理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世界由诸多民族构成。民族与文化间的联系是深刻而密切的,而决定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伦理文化,可见伦理对于一个民族所具有的不言而喻的重要性。作为伦理钍的共体的民族与作为普遍物或普遍定在的精神的结合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伦理精神的具体化,伦理精神内在于民族精神之中。伦理精神和民族精神实质上是一个精神,即民族作为伦理实体的精神。民族伦理实体一经形成,其内在的伦理关系与伦理秩序便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之中,并以“整个的个体”即主体的形式出现在由诸多民族伦理实体所构成的伦理世界之中。在全球化语境下,要增强作为伦理实体的中华民族的伦理认同,以提高中华民族的自觉、自信、自强及在世界文明对话中的地位,并为构建和谐世界、推动人类社会整体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钟纯 《唐都学刊》2023,(1):49-55
“士孝”是儒家知识分子所尽孝道的道德伦理要求与义务。就《孝经》而言,儒家的孝道思想体系是有次第、层级的。对比天子、诸侯、卿大夫、庶人孝的内容,“士孝”具有独特的伦理意义。在“善事父母”方面,“士孝”具有普遍的赡养义务,对双亲具备爱、敬、顺等特殊情感;在“为教以孝”方面,“士孝”不仅要协调内在的家庭、家族和睦关系,更要将“孝”的内容外推于社会、国家,从而实现“移孝作忠”的政治转型。在文化、价值多元的当代,我们应借鉴中国古代“士孝”的伦理意涵,为当今社会新型家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香港平稳过渡、顺利回归的事实,证明了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政治方略的成功。而这一方略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符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PoliticalCulture)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追求统一的强大内驱力。对“根”的高度认同,对列祖列宗的虔诚敬仰,对血缘关系的自然依赖,对乡土的无限眷恋,对祖国的深厚情怀,以文化认同作为区分民族的最高尺度等传统政治文化特质,在结晶成中华民族‘呐聚核”的同时,将国家统一、民族统一、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内化为整个民族的一种超越群体意识的心理定势。对统一的追求,成…  相似文献   

13.
家谱,产生于先秦时代,是一种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家庭发展史,它同帝谱、郡谱等谱系一起,构成我国古代的谱谍学,成为社会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每部家谱,都可为家庭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兴替以及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研究提供大量第一手的重要资料。家谱虽然记载的是一个同宗共祖的家庭的繁衍生息情况,但透过家庭这个“沧海一粟”之光可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数千年来,编修家谱,研究家谱,已形成中华民族之族谱文化。编修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大事,它常常与国史、邑志并列而受到各个家庭的重视,素有“谱以传信…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国共产党历久弥坚的精神根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依旧风华正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孕育。而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形成的“民本传统”“革新思想”“和合理念”“家国情怀”“胸怀天下”等文化基因,借助文化固有的整合与认同力量实现了伟大自我革命与伟大社会革命的统一,从而深刻地嵌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在新时代,要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就要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战时日本的家庭动员与家庭统制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李卓家庭的功能,即家庭的职能,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家庭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日本的传统家族制度历来是统治的基础和工具,在对外侵略战争中,法西斯军国主义政权进一步利用日本的家族传统和家族伦理,在...  相似文献   

16.
儒家伦理与现代法律虽然有相协调的方面,但是,至少在“人性善”与“人性恶”的建立基础、贤人政治与法治政治的治国方式、圣人规则与常人规则的社会规则、内心操作与行为操作的操作过程、等级制度与平等制度的主体地位、家族归贡与个人归责的归责原则、义务本位与权利本位的规范内容、家族基点与个体基点的规范目的共八个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冲突。而各冲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归根结蒂是血缘社会与地缘社会、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人格依附与人格独立的冲突。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今天。必须彻底清除儒家伦理与现代法律相冲突的方面。从而为推进中国的民主化、法治化进程提供根本的文化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家”,强调“忠”“孝”,以家为本,这种传统意识已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社会、风俗、文化不允许我们去随意改动已约定俗成的东西,否则你会落个不忠、不孝的“孽子”坏名声。中国正朝着现代化迈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变革,多元化价值取向的次文化不断地形成,冲击着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庭制度。即使是在这种情形下。来自于西方社  相似文献   

18.
论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的政治流弊○尹陇生(一)不管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如何变化,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其遗存和变种却长期被保留着,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体人格。梁启超指出:“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农村的婚姻与家庭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是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人类发展中曾以家庭为单位占有生产资料,组织生产劳动,实行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生息和繁衍后代。社会生活离不开家庭,家庭是社会生活的细胞。而家庭又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由平行的夫妻关系和垂直的父(母)子(女)关系组成,正如《易·序卦》所言:“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即“合二姓之好”达到“上以事宗庙,下以续后世”之目的。就是说,婚姻从形式上看是男女两性生理上的结合,而本质则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婚姻与家庭的变迁不仅反映了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习俗的变异,而且涉及到伦理道德、社会意识和心理学等许多领域,是社会的缩影。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旧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被彻底推翻,文化意识和社会习俗因之而产生了很大变化,延续近三千年的婚姻与家庭制度亦伴随着一个个政治运动,在每一个历史时期表现也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特征。经济在发展,政治在进步,社会在前进,作为社会生活细胞的家庭与组成家庭之先导婚姻自然而然地也在向完善的方向发展。本文拟就建国四十年来中国农村的婚姻与家  相似文献   

20.
张载的“横渠四句”震烁千古,“为天地立心”的价值观、“为生民立命”的责任意识、“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担当、“为万世开太平”的宏阔愿景,对培养高校学生服务国家需求意识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意义。“横渠四句”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精神价值具有时代特征,要培养与特定发展阶段的社会价值相契合的人的精神价值;生命的核心意义是服务国家,要将仁孝之心升华为家国之忠,弘扬服务国家需求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挑重担。“横渠四句”对高校学生服务国家的启示意义在于:涵养与祖国融为一体的大我人格,树立服务国家需求的强烈使命感;关注民生并树立命运与共意识,涵养敢于担当人民命运的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意识、革命文化中的报国情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爱国价值观;为中华民族开辟长期繁荣昌盛的国运奠定基础。“横渠四句”对高校培养学生服务国家需求意识的启示表现在:进一步确立服务国家需求的根本性精神价值,构建个体与家国融为一体的主动型道德涵养机制;强化与人民融为一体的共同体意识和服务理念,构建震撼心灵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脉融为一体,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