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普及 ,企业的供应链日益复杂 ,生产资金的调度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技巧 ,同时 ,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 ,企业开始给更多的客户提供不同程度的付款期间 ,以缓解客户的资金紧张 ,这一切促使人们开始研究这些应收账款的管理 ,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惯例 ,这就是信用管理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一个完整的社会信用构成体系中,企业信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的灵魂,良好的信用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基,它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经济环境中缺乏信用文化积累,信用缺失现象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严重、最突出的一个问题,而企业信用尤其是中小企业信用的缺失,已给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带来极大危害.因此,关注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对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现象及其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完善信用理论和信用法制体系,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文章从信用的基本概念出发,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建设现状及信用缺失现象进行了考察,对申小企业信用缺失的危害性进行了分析,并在对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和企业微观层面就如何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3.
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 ,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我国加入WTO的形势 ,对企业信用以至社会信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 ,现有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远远落后于这种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强调政府对企业信用管理的政策支持 ;实施角色定位 ,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提高合同履行质量及加强内容管理 ,是净化区域发展环境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4.
王阳 《甘肃社会科学》2003,(1):90-92,116
本文从我国企业的信用现状入手 ,分析了我国企业信用危机产生的根源 ,提出了要通过完善法制 ,强化全社会的道德意识、信用意识 ,树立新型的企业经营理念 ,建立和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 ,构建和逐步完善起我国社会信用管理系统 ,从而形成有效的信用管理机制 ,从根本上治理和消除信用危机 ,使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运行  相似文献   

5.
社会信用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主体较强的信用意识是促进信用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我国信用管理应在政府监管下,建立个人信用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两个系统,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建立起功能完善的信用数据库。通过加快产权制度、企业破产制度、信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最终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网络:信用管理的支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喜征 《学术研究》2002,(10):43-46
网络信息技术是信用管理的基本技术手段 ,网络环境下信用管理具有起点高、制度约束刚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本文认为网络技术是信用管理的支点 ,建立全社会网络化的市场信用管理体系是解决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生活中的信用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分析了有关国际结算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运用状况;涉及国际结算信用管理的理念、管理方式、争议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稳压器和助推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制度已趋成熟,我国信用机制正处于建设阶段。信用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信用的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自1999年至今,各省市政府响应中央号召,逐渐介入地方信用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信用建设法规。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是信用建设的主要内容。我国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信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信用管理与服务需要不断发展,更需要创新。中国的信用管理与服务可以说是"后起之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信用环境的优化需要通过信用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创新、资信调查和信用评估机构的创新、信用管理机构的创新,来实现中国信用管理的全面发展。我国信用管理与服务,前程远大,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国内信用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小华 《广西社会科学》2004,(11):191-192,F003
国内信用问题研究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 ,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对信用概念的厘定、对信用作用、意义、地位和信用建设举措的探讨 ;研究特点主要体现在跨学科综合研究、针对社会现实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 ;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是重现象描述而轻系统理论分析 ,重对策的提出而轻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企业信用机制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隽  纪涛 《江汉论坛》2005,(6):21-23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灵魂,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更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企业信用环境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并从国家的角度、银行角度、企业自身角度提出建议,强调了共同建立我国的企业信用机制,为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服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信用是企业和个人的一种价值和资源.不讲信用、缺乏诚信,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社会信用落后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本文就当前形势下如何建立信用体系、创建信用环境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信用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维 《学术界》2003,(2):210-216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下信用状况的考察 ,指出中国的信用危机涉及方方面面 ,同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人类历经了三种交易形式 :实物交易、货币交易、信用交易三个阶段。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商品交易行为 ,也就产生了交易活动中的信用关系。特别是以物易物的交易进化到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易之后 ,商品的赊销和货币的借贷行为便逐步普遍化 ,信用关系就成了商品交换行为的常见伴生物。现代信用工具的使用 ,都建立在信用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因此 ,信用乃现代社会之根基。生活中 ,无信用 ,则无交换可言 ;无信用 ,则无贸易可言 ;无信用 ,金融无从谈起 ;无信用 ,市场经济无法存在。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 ,而契约又是以信用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5.
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民营企业中存在的信用问题也日益严重。本文提出了解决民营企业信用问题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阐述了建立我省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分析了目前企业信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参考发达国家企业信用管理模式 ,以及兄弟省市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方面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企业信用管理领导系统、企业信用信息咨询系统和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为支撑、以“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中心与信用咨询行业管理协会”为主体、以“企业信用公共信息数据库、企业信用特定信息数据库和企业主要经营者信用信息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性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为我省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符合现实要求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国外信用衍生品以几何级数快速发展,我国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现阶段我国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高级技术人才缺乏、信息技术基础薄弱、法律体系不完善。但也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如供需交易主体已经具备等。因此,我国应逐步开展信用衍生品交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塑造微观金融主体、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制定信用衍生品市场的相关法规和建立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8.
县域信用体系建设的现实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是全国经济的基础,是连接城市现代文明与乡村综合发展的纽带和桥梁。县域信用体系是一系列信用制度安排的综合体现,对于促进县乡中小企业诚信经营、改善“融资难”局面、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构建和谐新农村都是一个任务重、意义大的时代课题,且已成为突破县域制度瓶颈,维系并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建设的现实思路和基本构架包括:领导机构组成、征信数据库构建、信用产品生产、信用市场培育、失信惩戒机制形成、信用运行模式与建设路径的选择。此外,农村信用文化、企业信用互助担保联合体、融资信用保险制度等也成为县域信用体系的有机组成内容。县域信用体系的成熟运行,将为建设省域乃至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信息文化企业的信用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信用缺失具有主观和客观两层含义。信息文化企业是信息企业和文化企业的融合,是高速发展的电子数字通讯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文化企业。高风险和无形资产比重较大的特点使得信息文化企业具有先天的信用缺失隐忧。发展无形资产质押、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征信体系是改善信息文化企业信用缺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信用缺失表现在金融、市场、管理、学术等诸多方面,它妨碍了完善市场经济的进程,加大了金融风险,也影响内需扩大和精神文明建设。我国信用缺失的治理,应健全宏观经济领域中的信用政策法规体系,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加强全社会范围内的信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