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魏末年即已出现恢复胡姓的社会现象 ,宇文泰主政期间 ,推行了赐、复胡姓的运动 ,并使之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一股潮流。本文依据正史 ,列举西魏北周时期赐、复胡姓的情况 ,并从籍贯、赐姓时间、事由等方面对之进行了逐项考察 ;认为宇文泰赐、复胡姓的目的主要是推进府兵制的实行 ,而赐、复胡姓的中止也不应当是出于宇文泰的所谓“遗旨”。  相似文献   

2.
作为从东汉以来的名门望族,弘农华阴杨氏受到学者关注,对于杨氏的世系、家族史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使我们可以了解关中杨氏的世系传承,以及他们的家族史概况。只是,就杨播一系而言还有数事可考,一是十六国时期杨结父子的去向,二是杨珍入北魏所得丰厚礼待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和融合,到隋唐时期,我国民族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青海地区的民族状况也变化颇大。因此,其管理方略也与前有所变化。一隋朝时期隋承北周旧规,进而统一全国。建国初期,青海地区的吐谷浑三国虽时常寇扰边郡,却不及来自北方突厥的威胁之大。故而,隋文帝一边以全力抗击突厥,一边整治河湟,巩固边塞,而对于吐谷浑则以抚为主。待北方威胁消除之后,炀帝时对吐谷浑则征剿而郡县其地.(一)河渲设治,发展生产隋承北周之旧,在青海东部地区置都、廓2州,下辖郡县,仍为州郡县三级制。开皇三年(583),省郡,…  相似文献   

4.
因为分裂、交战和逐鹿的形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之间的人员流动事件极多,各政权十分重视利用归附力量。北魏从一个边陲代国发展成为跨越大半个中国的泱泱大国,是利用归附力量的典范。北魏成功地融合了北方各政权和部族的力量,以及南朝的归附力量,是殊途同归的归附力量壮大了北魏国家的规模,促进了北魏的全面发展。纵览北魏历史,各个阶层的归附者络绎不绝,政府有一系列政策接待、安置他们。  相似文献   

5.
概括来说,中国绘画艺术是由文人画、宫廷画以及民间画三者共同组成的独特绘画艺术,每一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呈现的比例也不尽相同。由于各种原因,前两者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重,而民间美术往往独立于正统美术之外,今人只能依靠其保存现状来进行研究。本文所研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其重要性就在于,莫高窟自南北朝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开窟以来,历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元等朝代,都保存了大量的壁画艺术珍品,详细考察之下不难发现,其作品与相关历史时期的大的审美倾向与格局息息相关,无论是内在理念还是外在表达方法似乎都能在同一时期的整体中国美术大趋势中找到对应,而这恰巧又在另一方面使中国绘画在内外表达方面更加完善。因此本文在研究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同时,并未忽略其与中国美术史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6.
概括来说,中国绘画艺术是由文人画、宫廷画以及民间画三者共同组成的独特绘画艺术,每一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呈现的比例也不尽相同.由于各种原因,前两者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重,而民间美术往往独立于正统美术之外,今人只能依靠其保存现状来进行研究.本文所研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其重要性就在于,莫高窟自南北朝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开窟以来,历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元等朝代,都保存了大量的壁画艺术珍品,详细考察之下不难发现,其作品与相关历史时期的大的审美倾向与格局息息相关,无论是内在理念还是外在表达方法似乎都能在同一时期的整体中国美术大趋势中找到对应,而这恰巧又在另一方面使中国绘画在内外表达方面更加完善.因此本文在研究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同时,并未忽略其与中国美术史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7.
长城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建筑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横贯中国北方,东西相距长达一万余里,因此又称为万里长城。自春秋以来,除了汉民族建立的各王朝修筑长城外,中国其他各民族建立的北魏、北齐、北周、辽国、金国、元朝等也都修过长城。长城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沿线险要或者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此外,还在沿线设置了烽火台,如果有军情,用以报警。在唐代边塞诗中,“长城”是重要意象,本文将举例分析中晚唐时期边塞诗中长城的美学意境,希望能为诗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吐谷浑“自晋永嘉时(307—313)有国,至龙朔三年(663)吐蕃取其地,”立国长达三个半世纪之久。该政权崛起于中国西部之时,正值国内形势跌宕起伏之日。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到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止,135年间五胡先后建国十六有余。作为中原与西域交往唯一通道的河西走廊,先后出现了五凉政权。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军事上的连年战乱,严重阻碍了中西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多边的国家外交关系中,从公元五世纪初至六世纪五十年代,北方草原的柔然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方。其重要地位可概括为以下方面,第一,从五世纪初开始,受到北魏崛起的推动,柔然部族迅速发育国家并壮大,由拓跋部族的附属而成为北魏自始至终的对手。第二,柔然曾长期控制广大西域地区,制约着当地城邦和国家。  相似文献   

10.
石勒(公元273—333年),字世龙,上党武乡羯族人。他是十六国时期“马上取天下”的英雄。近年来,对他的历史地位及反晋斗争的正义性已有论文涉及,①但对他在十六国时期的立国过程中的军事战略却鲜有论述,本文拟从后赵统一中原的历史过程出发,对石勒的军事战略略作述评,并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1.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的法律制度多循魏晋,但当时一些有为君主为了适应特殊情势的需要,在取舍中原汉制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制度,在行政、刑事、民事、经济、婚姻、司法等制度方面均有所建树,从而使十六国时期的法制在中华法制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相似文献   

12.
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初年,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关系紧张.北魏孝文帝为缓解民族矛盾,缓和民族关系,巩固北魏统治,对民族关系进行了调整.使鲜卑汉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使鲜卑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南北的统一,但也导致了北魏的分裂.  相似文献   

13.
由于资料阙如,俸禄问题是整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一个难点。相比之下,要了解十六国各政权的俸禄情况似乎更加困难。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十六国到底有无俸禄制。关于这个问题,成汉政权有明确的否定记载,《晋书》《李雄载记》记载:“雄为国无威仪,官无禄秩,班序不别,  相似文献   

14.
北朝皇室婚姻关系的嬗变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南北朝的婚姻制问题上,传统看法是这一时期婚媾侧重于门第阀阅,即使皇室也不例外。郑樵在《通志》中就曾指出:“自隋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这种说法和士族婚姻制完全相符,与南朝国婚“並用世胄”也很吻合,但同北朝皇室的婚配情况则不尽相同。本文试图探究北朝皇室婚媾的嬗变及特点、它与南朝婚媾的异同,以及对北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晋十六国时期的西域地区,由于与中原及北方草原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其人口获得进一步发展。这时除原各城邦居民外,北方草原及中原不少汉人、鲜卑、柔然、狯胡、卢水胡、氐人等也先后陆续进入西域,并广泛活动于这一地区,对西域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拟就当时以上诸种人在西域的活动作一概要辑述。  相似文献   

16.
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科技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致从十世纪开始,吐蕃奴隶制逐渐瓦解,西藏开始向封建农奴制过渡;到了十三世纪初叶,封建农奴制在西藏普遍确立;及至十三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了全中国,西藏纳入统一的元朝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封建农奴制社会继续得到发展;公元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中叶,是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上升、发展的鼎盛时期;自公元十六世纪中叶始,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从上升、发展时期,进入了迟滞衰落的时期;直至公元二十世纪中叶,西藏封建农奴制终归灭亡。  相似文献   

17.
从龙门石窟造像遗迹看北魏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造像,作为一项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研究发生在北魏现实生活中的民族史事提供了饶有价值的线索。本文就其所反映的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作一浅略阐释。一、龙门石窟造像史迹与北魏多民族交聘融合之史实考北魏民族融合之史事,显于文献记载者可谓代代相沿,不绝于书。就以北魏历代皇室为限例,即有献明皇后贺氏、道武皇后慕容氏、明元皇后姚氏、太武皇后赫连氏、景穆皇后郁久闾氏等等入附拓跋王朝之内廷,是已足见有魏一代北方诸族婚媾交聘之繁仍。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向西北地区的迁徙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中古史上,鲜卑族的迁徒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很复杂的问题。特别是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迁徙的规模之大,路途之遥,影响之巨,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很引人注目的。这种迁徒的主流,是居于今蒙古草原、东北地区的鲜卑一批一批向南、向西南迁入内地;东起山东,西至新疆,南到淮河、长江,到处都有他们活动的踪迹。由于鲜卑族大量的内迁,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先后在北方建立了代、前燕、西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吐谷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诞生以来,已经度过了35年的岁月。35年来,我们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民族永远摆脱了长期受帝国主义欺凌和宰割的命运,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空前统一和团结。旧中国的民族压迫制度,已随着反动统治的灭亡而被埋葬。长期处于无权地位的少数民族,都已获得平等权利,成为国家的主人。聚居的少数民族,分别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地方,享受到了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原来处于封建地主制、封建农奴制、奴隶制、甚至还停留在原始公社制末期的少数  相似文献   

20.
“部族”论者在依据斯大林对人类语言发展阶段的分期划分民族共同体的发展阶段时,认定俄文народность一词的含义是“部族”,把民族共同体分为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四种类型和四个发展阶段”。他们用“部族”指称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的人们共同体,从而抹煞了人类早期民族与国家同时形成于部落制瓦解之时,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与国家是奴隶制、封建制时期的民族与国家的继续和发展这一基本事实。народность一词的含义是“民族”,汉文“部族”是部落和氏族的简称,二者不可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