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岚 《浙江社会科学》2003,11(1):171-174
本文从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出走”现象切入,指出女性的“出走”在鲁迅笔下仅仅指向一种“虚妄”;同时通过对女性的社会历史地位、鲁迅个体生命与女性复杂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深层挖掘,探究了造成“虚妄”的原因,并指出鲁迅在社会责任与家庭角色、启蒙激情与传统因袭之间的重重矛盾,剖析了造成鲁迅在女性出路问题上产生深刻悖论的多重因素。同时探讨了鲁迅对女性的“悲观启蒙”之于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摊开问题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问题,千头万绪,而其宗旨可能大不过四个字:富国强民。显然,“富”与“强”,和“幸福”一样,只能是相对而言的。作为中国现代进程鹄的的“富强”,从理想性角度来说,其参照系无疑是西方的“列富”列强。但是,这样探讨中国问题未免空洞,因为中国问题太过复杂了,适合于一篇小文章的大概只能是某种可以落到实处的问题。本文的问题是这样的:“计划生育”在中国有何文化意义?半个世纪以来,“计划生育”从学者的呼吁和舆论的提倡,发展到政府政策和国家法律。其是非功过,春秋曲折,但哪一步都离不开对…  相似文献   

3.
明末西方天文数学以崇帧改历为契机传入中国。从现象上看,西方数学的传入是由于利玛窦及其追随者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阳玛诺等人奉行“学术传教”而弓I发的。但是进一步的深究:为什么利公等人奉行“学术传教”之策略?为什么明末中国人可以接受“学术传教”之作法,并有徐光启、李之藻清人推波助澜?数学传播在“学术传教”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对这一系列问题之探讨,则是对传入西方天文数学之根本原因的发掘,而这一发掘则涉及到明末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思潮。一、明末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思潮余英时先生在其《中国近代宗教…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桂大成,平文艺从研究“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到研究“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新进展。说到“以人为本”,必然涉及到“人”是什么?也就是人的根本性质的问题。干百年来,对于人的产主、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叛逆的新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存在。他们的出现,对传统的社会秩序与价值观念构成极大的挑战。在塑造这样一些新人形象的同时,作家们也不约而同地写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批“新人”从传统的家庭牢笼出走,在社会上闯荡多年以后,其人生道路又发生逆转,即转回他们以前所摈弃的老路,形成中国现代小说中一个显著的“出走———回归”模式。其原因或许可以通过高觉慧与贾宝玉人生道路与价值观念的比较看出某些端倪。  相似文献   

6.
中国研究源于美国需要 孙中欣(以下简称“孙”):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9年正好是60年。从这60年中国走过的道路来看,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在今天进行反思:一是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研究这些年来经历了哪些变化?二是中国60年的发展道路给世界留下了什么启示?我想请您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无力的出走:历史上陕北民歌的精神主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出走”与“逃离”是历史上陕北民歌的精神主题,也是陕北人万难更移的刻骨情结。其中,“出走”的卓绝同“逃离”的无望使陕北民歌形成表层热烈、深层苍凉的异质性结构。  相似文献   

8.
还名学和辩学以本来面目──评《名学与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清田教授主持的原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名学与辩学》一书,已由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该书抓住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根本性问题,大胆探索,打破“据西释中”的传统名辩研究模式,提出了名、辩研究的新思路、新体系、新方法。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名学、辩学研究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很长时期以来,在我国中国逻辑史界,“名学”、“辩学”、“名辩学”诸术语都被用来指称中国古代逻辑。但是,什么是名学、辩学、名辩学?它们又何以与西方的“逻辑”同义?这些“中国逻辑史”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苏童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童是一位从不愿固定自己的作家,从历史追寻小说到现实追寻小说,从“枫杨树”系列到“枫杨树后”小说再到“红粉”和“妇女系列”小说,他每次都以迥然不同的形象刺激读者的阅读习惯。他甚至不愿意自己的小说具有特定的风格,认为风格是一种“陷讲。”那么,苏童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确立贯穿于这些小说中的主体形象的?苏重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区别于其他新潮作家的呢?为什么无论反差多大的小说我们只要一读就能认定是苏童的作品呢?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琢磨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一度曾以为是苏童的语言塑造了他的个性,然而当我怀着自…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算起,中国翻译、介绍和评论本雅明,已有二十年历史。然而,本雅明研究中依然存在不少语焉不详之处,对“光晕”概念的理解便是其中之一。本雅明究竟是何时开始论述“光晕”概念的?如何理解本雅明谈论“光晕”的几段文字?什么是“光晕”概念的本义和转义?关于这些问题,学界还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我们常能见到“人云亦云”的现象,甚至“以讹传讹”;还有一些译文中的句子,对原义至多只能猜猜而已。  相似文献   

11.
子思与孟子之间是否存在着师承关系?从孔子到孟子百年间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演进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又是怎样发生的变革?更确切点说,儒家思想是如何从孔子的人伦日用深化为孟子的哲学悟思,以致被其后的宋代理学援引借用,以成功地应对了时代急需的哲学变革?围绕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往学者们对子思与孟子之间的师承进行过艰苦的文献学辨析.但仅此是不够的,更切实的还在于对二者之间思想的一致性进行一番考察.但是,由于资料的不足,这一问题一直难有实质性进展.郭店竹简的发现,为我们探寻二者之间思想的转承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从“五行”到“四端”,从“性自命出”到性善论,从“仁内义外”到“仁义内在”,从“抗志”到“民贵君轻”,从“轻心重情”到“尽心知性”,从“反己”、“诚”到“反身而诚”,展现了思、孟之间的思想转承,铺陈了孔、孟百年间思想变革的清晰画卷,进而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思孟学派”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从圣坛到人间──从刘勰、韩愈、章学诚之《原道》看儒家之道的发展和向朝儒家之道,最早可追溯到孔子。那么,孔子*之“道”的内含是什么?“道”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范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母体,中国古代诸子*各家都言道,都以道来表达各自不同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归类是人们社会实践中常用的一种逻辑方法。例如:张颐武断言韩少工的作品《马桥词典》完全照搬《哈扎尔辞典》”,是否侵犯了韩少功先生的名誉权?江苏省南通县农民朱文标所受到的他人伤害其不算轻伤?在志和申请专利权的“宣纸印品及其制版、印刷方法”是否属于公知公用技术?辽宁省北票市政府赠给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一块动物化石中的中华龙鸟是不是鸟?类似的问题都涉及到逻辑学领域中的归类问题。归类与定义、划分、概括等逻辑方法联系十分紧密。在实践中,归类的正确与否常常涉及到人们的切身利害,因而有关归类问题的研究应该引起逻辑学…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学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谓人学?它与哲学有何关系?现代人学是如何产生的?它遭遇到了哪些问题或困境?这些问题有没有解决?如何解决?所有这些疑问的解答对于刚刚起步的当代中国人学的发展而言当是基础性的。1 施太格穆勒曾经指出,哲学的问题表面看似乎不变,但一方面,新的哲学问题不断涌现,另一方面,那些“永恒而古老的问题”的全新提法常常或者使这些问题归于消失,或者使它们沦为“阐明与它们有本质不同的问题的看不见的背景”,①如此使哲学的历史呈现为问题的转换史。然而,这仍然是哲学史的表象。虽然古代哲学探讨的主要是存在问题,近代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中国艺术演进的历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现象,如20世纪50年代中国演奏乐器探索中出现的新“物种”——革胡,这些新事物中包含着近代以来中国艺术的审美理论话语的核心问题与内在演进逻辑。这个核心问题是:什么是“中国艺术”及它能够承担什么?——这是基于华夏文明现代化进程的中国艺术的自我确证与自我发展问题。这个核心问题由四个更具体的问题构成:什么是中国艺术的民族性?什么是中国艺术的现代性?什么是中国艺术的社会性?中国现代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决通过两个路径完成,一是为承认而斗争,二是为“满足需要”的“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为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天津“历史与未来研究会”召开了以“中国女性”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就中国妇女的历史、现状和前途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的探讨与争鸣。一、历史的回顾:从社会的最底层到初步的平等中国妇女的历史是这次研讨会上讨论较多的一个议题。与会者认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妇女处于“地狱中的地狱”的悲惨境地,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被认为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并被视为“祸水”。  相似文献   

17.
几乎从写《随想录》开始,巴金在反思“文革”同时,也反思自己。他总想弄个明白,这个使我们民族蒙羞、引为耻辱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出现在中国大地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裹胁其中,而失去分辨抵抗能力?为什么会严重、残暴、荒谬到中外历史所罕见的程度?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接受这个历史教训,再也不要重犯这样可怕的错误,重新经历这样的浩劫?因为只有弄清历史真实面貌,才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他常常想到:“我们不能单怪林彪,单怪‘四人帮’,我们也得责备自己!”这句看似乎常的话,…  相似文献   

18.
朱水涌这个问题的提出,起码有两个方面的必要,一是探讨文学发展规律和道路的必要。文 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情结”,从“五四”文化先驱提出“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两个最重要文学社团关于“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争论,到40年代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从建国初期开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以及这之后的几场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争论,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重新呼唤回归“五四”文学传统而引发的重要的现实主义的理论争鸣,文学与现实的问题一直纠缠着中国文学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可以说,百…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看到“国”字时,头脑中首先联想到的是“国家”这个词。那么“国”与“国家”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国的字形与词义有什么关系?古代社会文化与政治怎样发展?这些问题,促使我们追溯“国”的渊源。“国”为“”的简化字。“”在甲骨文中作“”,在金文中作。其书写形式逐渐发展为等形,较奇特的是,并最终繁化为一类的形体。要从字形上考查国的渊源,就必须先分析“或”。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或”解作:“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由此不难看出,古人在造字以表达其思想中的国这一概念时,已有这样的观念──用戈守卫的地…  相似文献   

20.
佟曾 《理论界》2005,(4):95-96
妥善解决拆迁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完善有关拆迁方面的法律制度,对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而言,从“民生”到法治和“民主”的进程将是转折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