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和谐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性生态危机促使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内的"生态和谐"这一时代主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高度重视和深度反思,因为从"社会和谐"到"自然和谐"的生态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基础.就此意义而言,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意义的和谐社会.在当代,生态环境因素与自然资源要素极大地渗透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水准及其价值走向.本文从生态哲学维度,就和谐社会构建的生态和谐思想渊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三个层面进行逻辑梳理与文献述评. 相似文献
2.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4):106-107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质量 ,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不失时机挖掘现实中思想教育的崭新资源 ,稳定教师队伍和提高教师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杨天华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3(2):65-66
思想道德修养原具有政治性生,实践性等特征,但由于还存在着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理论脱离实际等现象,因此,应当把握其特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5.
董明辉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1):53-56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首先必须做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经历了"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十分曲折的过程.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价值观、生产现、伦理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浅谈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教学现状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认为运用案例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成效、有利于师生思想的沟通和交流 ,还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指出精心选编案例、科学分析案例、在考核中体现案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教师而言 ,深厚的理论功底、精湛的教学技巧、更新的知识储备则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必备素质。 相似文献
7.
虎业勤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122-124
面对网络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应调整、充实新内容,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理利相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吴丽兵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6):78-80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改革,是近些年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关注和探讨的问题.目前,如何通过教学方法、形式的改革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人们讨论的较多,而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创新重视不够.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适应新形势和处于变化中的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对"思修课"的内容进行调整,是"思修课"改革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健飞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116-118
“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培养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讲授好这门课程必须对教材、大学生群体思想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调整教材讲授内容。教学中应改进教学方法,探索讲授艺术,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配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解决思想深处的理论是非问题,使思想道德修养课真正达到转变学生思想、塑造灵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1.
12.
天人合一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建平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1):33-37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观念之一,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本文通过对这一观念的考察,区分出它的多重性含义,并指出天人合一观念产生的根源和他的文化意义,阐述它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运菊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91-94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逐渐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蕴含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吻合的自然观。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为典型表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诠释和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德育本质研究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23-29
德育本质问题是德育基本理论的核心问题,它主要解决德育是什么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学者提出了转化论、主体发展论、适应论与超越论、自由论、沟通论、养成人道德品质的社会活动论、实践论、体验论等多种德育本质观。客观评价这些德育本质观,科学厘定德育概念,把握德育内部的特殊矛盾性,揭示出德育本质是培育人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对当今德育理论研究与德育实践改革具有重大价值。德育本质研究还存在着概念混乱,本质与目的、过程、功能、途径、特征等概念相混淆等问题。区分这些概念,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德育本质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赵小若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6):42-43,48
中国山水画,在以崇尚"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听任自然的老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玄学风气中形成,逐渐确立了简淡、玄远的美感和艺术观,并在历代艺术家不断诠释客体与主体、自然与自我的艺术审美关系的创作过程中,完成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李军纪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42-44
分析了西方哲学历史上和谐思想的演变,指出和谐发展是客观世界表现出来的趋势和属性,它包括数学的和谐、物理的和谐、生物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和谐是客观自然存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和谐概念的新特点:在后现代哲学中,和谐的本质可以诉求于客观世界生存价值的多样性、生存价值趋向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许尔君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2(2):48-53
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得到正确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有科学领导机制、理论指导机制、重点内容机制、"四位一体"机制、载体活动机制、法制教育机制等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8.
姜华有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28-30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是:重视人际道德关系对改造自然的作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健全法制,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9.
教书育人是实现大学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俊清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Z1):21-24
简迹了大学德育目标的教育目标、心理教育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三个方面的相互关联、重要地位和作用;重点分析了教书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教书育人在实现大学生德育目标的6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社会环境、家庭和个人三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的几项教育措施等方面,就贯彻十七大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问题加以探讨,以期有助于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