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说明表象判断是认识过程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中间环节。但是,介于近些年来关于认识过程的讨论,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必须首先确立这样一个前提,认识过程是分为感性和理性这样两个基本阶段的,这就形成了本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人类认识过程究竟包含几个阶段?是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呢,还是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知性”一般被规定为认识由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叙述了欧洲哲学史上关于知性问题的论述。认为认识阶段问题讨论的实质不在于把认识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或者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因为认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两个阶段包含若干小的阶段,三个阶段也要分为若干小阶段。所以三阶段未必全面,两阶段未必简单。问题在于在认识过程中如何充分地、实事求是地估计知性和抽象思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验既包含着感性的因素,也渗透着理性的成分;既处在感性认识的过程中,也处在理性认识的过程中;经验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就经验的来源来说,它是通过感官对客观外界的反映,它与感性认识阶段中的感觉、知觉、表象是密切联系的,因此经验  相似文献   

4.
认识过程的阶段问题,是认识论中的一个老问题.对这个问题,目前我国哲学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把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理性两阶段,一是把认识过程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阶段.这两种观点尽管不尽相同,也都有它合理之处,但是,把它们作为现代认识论关于认识阶段的基本原则却是值得探讨的.我认为应当根据现代科学认识的特点,把认识过程分为经验认识和理论认识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过去,我们关于认识过程发展阶段的理论,从原则上说是遵循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观点的。但是,认识过程是否只有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前些时候,有人提出了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的观点。这对冲破认识阶段问题上的非此即彼,是一次可贵的尝试。可是知性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认识阶段;除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认识,还值得继续讨论。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6.
肖新发 《江汉论坛》2006,3(7):69-72
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康德和黑格尔都对知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扬弃其合理思想,并赋予知性科学规定性:知性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和思维运动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知性的本质特征及其固有的确定性使之既可以走向辩证理性的殿堂,也可以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沼。在认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知性是绝对必要的,它以感性为基础并实现着对感性的超越。知性作为感性和理性的中介,是认识发展到辩证思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实践论》引入科学的实践范畴,把认识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这里,只谈谈《实践论》对于认识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们认为,把认识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与划分为感性、理性两个阶段,这在毛泽东同志《实践论》中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些同志相继提出,应该把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我们认为,进一步地研究和讨论这个问题,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 人的认识过程开始于感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人们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发生各种直接现实的关系,事物的各种属性就通过人们的感官,在人脑中形成感觉和知觉,这便是感性的生动直观。而感性知觉在头脑中的保留和再现,即为表象。表象是对象的直接  相似文献   

9.
随着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和哲学认识的持续深入,认识论与本体论、价值论呈现着不可分离、日益结合的趋势,如果把认识领域的视野拉长则不难发现,感性、理性、神性无论在认识中还是在实践中都是相互依存的三位一体的存在,并且处于矛盾运动的流转过程之中.我们既不能以三者中的任何一个来理解全部认识问题,也不能在三者之中择优选择一个使之泛化.因为感性、理性、神性的辩证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根据时代的需要,以实践智慧来把握感性、理性、神性在时间流动中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知性(亦译悟性、理智)是认识主体从局部、个别的方面对认识对象进行确定性的分析、解剖、抽象的认识活动。那末,知性是不是人们认识过程中一个不同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阶段呢?对此,哲学界尚有争议。笔者认为,搞清楚这个哲学认识论中的重大问题,不但在理论上能够分清一些是非,而且对于指导人们正确有效地认识客观世界,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知性认识究竟是否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哲学家们和经典作家承认与否,主要是看它是否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是否与人们的认识活动相一致。把认识过程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首先是和客观事物内在组成要素及其普遍  相似文献   

11.
从康德到黑格尔,都将感性、知性、理性看成认识能服展的三个阶段。 这一划分与马克思的“抽象——具体”(即感性具体——理智抽象——理性具体)的科学方法是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认识阶段划分对此不应忽视,本文愿试析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马克思科学考察的矛盾运动的共同过程,以此作为认识阶段区分的客观依据;论述这种分法与人们认识的逻辑进程、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际的一致性,从而对哲学界提出的“感性——知性——理性”、“感性——理性——实践观念”、“感性——理性——检验和发展”等区分见解,谈点简要看法。  相似文献   

13.
反映特性和创造特性的对立统一,构成认识活动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贯穿于感性、理性、决策性三个认识阶段,进而贯穿于全部认识过程,使认识活动显现出循序渐进、逐级上升的双重运行机制。本文着眼于这种双重属性在三个认识阶段的动态表现,对认识活动的独特运行机制作一探讨。一在感性认识阶段,认识活动的双重属性展现为感性反映和形象创造的对立统一。感性反映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侧重体现客体直接刺激主体而形成映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客体的现象、要素和特征映入主体,留下相应的信息、印象和痕迹。形象创造也存  相似文献   

14.
<正> 毛泽东说过:“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74页)这是对人类认识发展的两个基本阶段的科学概括。根据这个概括,人们一般部把“感性材料”看作理性认识的唯一对象。这当然是有其道理的,但却失之于片面和绝对。实际上,在人们的理性认识中,其对象不仅有“感性材料”,而且还有理性材料。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从认识现象到认识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两个阶段,成为人们划分认识阶段的依据。而知性、理性的问题又曾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对知性、理性加以区分,得到过恩格斯的肯定,因此,在认识论问题上,又存在着知性、理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美感的基础是美的认识.美的认识和科学的认识有显著区别,它不是概念,不是抽象的逻辑思考.但是,美的认识也不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是单纯的感性活动.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认识的根源无疑是在感性认识里面,但美感认识与感性认识毕竟有本质的区别."(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第30页)美感的认识虽然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并且始终保留着感性的因素,但它毕竟是以理性为主的认识活动,与感性认识有质的不同.在美感中,人们往往不经过明显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不需要抽象的逻辑思考,就能直接感到  相似文献   

17.
如今的美学领域越来越宽泛,几乎找不到它的边界了。一个学科要立得住,需要有明确的维度,有不变的内核,并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较为明确的界限。美学的内核就是感性,是感性中的美与丑,因此美学应当回到鲍姆嘉通的“感性学”那里去。唯有从感性这个维度出发,才可以确立美学的牢固地位,才能够明确其与相关领域之间的分野。这种审美的感性,可以说是:目击而存,耳听而在,身触而生。不指向这样一种感性维度的,就不能说是美学的。由于美与真、善、想象力、情感等混合在一起,在流行的观点中,往往存在着对于不同层次的混淆,没有区分清楚美与真、美与善、美与艺术、美与想象、美与情感之间的界限,以至于无法说清一些基本的美学问题;而以前述感性维度作为评判的准则,就可以在它们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人的心灵是一个整体,美感与人的整个身心关联在一起,心灵的所有活动几乎都伴随着审美的环节,只要立足于感性这个维度,就可以将美这个环节从整体的活动中区分开来。审美维度的这个“感”当然也不可能离开理性,它是理性伸向感性维度的触须,是以感性表现出来的理性,正如理性是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感性。对于上述观点,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证:美感与感官;...  相似文献   

18.
宗白华先生站在艺术是人学的高度,全面揭示了假、止、圣的人学实践品质。直观自身,使得宗白华的艺术哲学具有了中国感性哲学的烙印。对人学实践品质的主要建树是:接受性的问题,考虑了教育模式;延续性的问题,考虑了时间模式;"法象"的问题,考虑了空间模式;艺术哲学的问题,考虑了和谐模式。他将真善美纳入到生命本体的认识论范畴,把康德的感性—悟性—理性三阶段的错位认识纠正为:感性—理性—感悟三阶段认识过程,显示了感性认识论终极价值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论中,感性、理性是人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工具。感性、理性与神性在认识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神性处于人们认识结构的核心。神性的本质是人们对前后一贯性的信念,它为感性和理性所形成的认识提供合法性的支持,并使所获合法性的知识回归感性。  相似文献   

20.
有的同志提出知性是认识过程中同感性和理性并列的独立阶段,我认为是不妥的。这种三阶段论的主要理论根据是康德和黑格尔关于感性、知性、理性三范畴的论述,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其的评论。但只要认真领会,就不难看出,无论在康德还是在黑格尔那里,都从来没有把知性作为认识过程的一个独立发展阶段。至于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就更没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