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铁凝的一些重要作品主体在场感分外强烈,其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铁凝常常以自己实际的家庭构成模式和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小说中人物生活的依托,并把个人生活经历、生活体验融入作品;二是铁凝在写作中常常贯注强烈的主体情感,张扬明确的批判精神。"有我之境"是铁凝主体意志的实现方式,也是铁凝小说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中,宽容与自由紧密相连,甚至成为判断社会文明程度的某种标尺.作为一种个性品质,宽容的根基是理解和宽厚,是善良和大爱.铁凝小说创作中一直贯穿着宽容的主题.从道德视角分析,铁凝小说中的宽容主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他人过失的宽容、对人性弱点的宽容和对不同见解不同行为的宽容.铁凝的作品启发我们:多一些宽容就少一些心理的隔膜,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友爱.因此可以说,铁凝小说对社会的净化和人性的重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男性丑陋自私欲望心理的解剖,对人性丑恶心态的冷峻剖析,对病态人格的细腻摹写,对丑恶人性的批判,是近年铁凝创作中一个常写不衰的主题。本文从铁凝独特的女性视角对她的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前多数研究者习惯从正面肯定铁凝创作的独特价值,而对于其作品中人物的怨恨情结以及作者对怨恨心理的态度,却很少有论者触及。论文试图通过对铁凝小说人物怨恨心理的解读,从反面发掘铁凝对更高价值的企及和对理想人格的构建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玫瑰门》是铁凝后期小说风格的代表性作品,在铁凝的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小说刻画了眉眉这个儿童形象,通过这个儿童形象的设置,铁凝将她要揭示的复杂又充满争斗的成人世界从一个孩子的眼睛中推了出来。儿童视角的成功运用是铁凝小说一个成功的设置,在儿童的观察角度中,读者能够体验到曾经熟悉但是如今又有些不同的异化了的成人世界,进而反观生活与社会,反观人性,反观自身灵魂。这是铁凝儿童视角设置的意义,也为她的创作扩展了新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6.
女作家铁凝以善于挖掘女性的心理意识,以及对女性世界生存状态和整体命运的深入勘探而著称。从她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可以看出,铁凝笔下的女性生命之旅具有悲剧命运的轮回性,女性类型具有更多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不是单面的,而是复合的.铁凝的作品展示了对中华大地上女性生命本相与生存状态的独特体验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作家铁凝》是至今唯一一部以铁凝为传主的传记作品,贺绍俊采用以"评"带"传"、"传"中显"评"的创作方式;相对其荣耀的社会身份,选择从作家身份入手,全面介绍抛却社会光环之后的平凡铁凝,并从学术角度重新确立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地位。"评"与"传"的恰当处理使这部作品既真实全面地记录了铁凝的创作,又具备较高学术含量,这是一部典型的评论性传记作品。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分析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棉花垛》、《永远有多远》、《秀色》、《安德列的晚上》、《树下》等对人的“存在”的发现和追问,试图寻找这位女性作家作品里的某些欠缺,而对其作品所展示的艺术表现力和概括力也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9.
铁凝的作品与儒家文化之间有着深刻而内在的联系,具体以“仁者爱人”的仁义精神、浩然正气的气节操守、君子怀德的理想主义人格体现出来。铁凝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冀中地域文化、生活体验及其父亲与孙犁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尽管铁凝的小说创作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她对重建当代文化价值资源的设想也不尽完善,但她还是以自己特有的写作方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了新的意义联系。  相似文献   

10.
<玫瑰门>是铁凝创作的一部真正具有女性觉醒意识的长篇力作.铁凝在带有自传性的叙事手法中,以她别具匠心的叙事艺术,在对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角色的巧妙安排中,打开了女性沉重的命运之门.  相似文献   

11.
徐灿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女词人,清人对其评价甚高,认为可与李清照并峙千古。笔者通过具体的文本解读,试对徐灿《拙政园诗馀》中闺情词作以赏析和研究,感受其词沉郁幽咽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2.
从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风格、写作题材和写作对象三个角度对汪曾祺的小说进行了研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汪曾祺作品中的“最后一个”模式;《戴车匠》《鸡鸭名家》等通过对劳动者高超娴熟的传统手工艺的描写,抒发了汪曾祺对传统手工艺消失的惋惜;《羊舍一夕》等折射出人性的美,反映了汪曾祺对过去的追忆和怀念;《陈小手》等则揭示了人性的丑恶,批判了封建旧势力与当时丑陋的社会现实。“最后一个”模式概括性地反映了汪曾祺文化小说中的独特艺术魅力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池莉作为“为人生”的作家,其作品“新写实”意味浓厚,注意反映人的生存状态的本色的真实。她以凝重的写实风格和直面现实的精神,通过对市井生活的世俗风情画卷描绘,表现了生存的艰难与生命的卑微。  相似文献   

14.
女书是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女书作品大多是诗体唱本。在这些作品中,出现了个性鲜明的女子形象,众多的女性形象构成了女书中江永女性的整体风貌。这些女性性格特点的形成与江永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润及其瑶汉杂居的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五四时期中国文坛耀眼的明星,萧红和张爱玲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心理、生存状况。由于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经历,形成了二人苍凉悲苦的作品基调,却又迥然不同的文风。如果说萧红以悲悯的目光注视着社会底层女性的生存状况,“哀其不幸”,那么张爱玲则是以“冷傲”的姿态站在女性之外对女性的生存加以审视,“怒其不争”。  相似文献   

16.
与其以前的创作不同,作为一种自觉、理性的创作成果,大连籍作家素素的“独语东北”系列散文在鲜明而浓郁的文化色彩覆盖下,较全面地梳理和审视了东北文化,在突出表现东北历史与文化昔日辉煌过程中,充满了对东北历史文化的理性观照和反思,对东北人的生存方式和文明走向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树立了一种宝贵的东北意识。  相似文献   

17.
翟景运  牟艳红 《东方论坛》2012,(2):86-89,94
虽然唐代骈文在作者和作品数量上远超古文,但传统的文体正宗地位逐渐颠覆,走上向专门性应用文体转变的道路。在唐代骈文、古文盛衰消长的表象之下,骈偶文体的地位客观上在一路走低。如果说唐代骈文在创作上呈现时高时低的波浪线,而骈文文体在唐人心目中的总体价值则大致呈现为一种单纯的下滑线。  相似文献   

18.
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小说创作,不难发现,女性书写者对女性主体性的探寻呈现出不断变化深入的态势.即从张洁、张辛欣"女人是和男人站在同一地平线上的人"到王安忆、铁凝对女人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存在的特性的探寻,到林白、陈染文本从个我隐秘的生活、心理层面对性别个体女性自我的追问,再到王安忆<长恨歌>在一种平易的日常状态中展现女性个体生命的世俗形式及意义,营造一个世俗、民间的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19.
工具理性的扩大化导致了政治生活的专门化,从而忽视了政治的价值理性.通常意义上对政治的特定化、片面化和狭隘化的理解,结果导致了政治活动的非生活化,而这种背离使得人自身在政治生活中丧失了应有的意义,同时也造成社会和谐发展的困难.从生活世界本真意义中来阐释政治可以发现:政治是一种人们现实的生活样式;政治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升人的生存意义,使人的政治性更好地体现人性和人的生存方式;政治活动的普遍参与是推进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文章拟从韩寒的文本出发,以其笔下的“上海”印象为切入点来展现作品人物自我缺失、迷失的心路历程。通过对上海“城市建筑”呆板、人工化、无生气特点的描绘,表现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冲突;通过对精明世故、人情淡漠的上海人生存状态的再现,凸现出物质繁荣与精神虚无之间的不协调;通过对以城市文明和现代化为主导的上海文化的反思,表明了作者以边缘立场对抗主流话语的反叛姿态,其结果却导致一度迷失的自我得以极度地膨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