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向林  李华 《学术探索》2014,(5):110-113
20世纪80年代以后,商品化大潮席卷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化产业化,诗歌领域也未能幸免,诗人亦不再是传统意识上诗人了,诗人的信念与责任开始动摇,批量生产的诗作多为了追名逐利,平庸肤浅的"诗"败坏了诗的品位。诗歌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当下这个信息技术化、传播迅捷化、诗人群青年化的大时代背景对于诗歌的发展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当代新诗的发展是危机与机遇并存,困境与希望相依,对其现状与发展无须过度悲观。  相似文献   

2.
王国巍  杨经华 《殷都学刊》2007,(2):87-90,127
集句诗是勃兴于宋代的一种杂体诗,是盛行于当时文人士大夫间的一种诗学游戏。然而这种诗学游戏在明清时代,却大量越界进入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戏曲创作。这种现象曾受到人们的广泛质疑。但从整个中国戏曲文学发展的进程来看,集句诗与戏曲的全面融合,提升了戏曲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文学品位,标志着民间戏曲迈向雅化、案头化的进程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诗歌的近代变革与日本有着很深的渊源 ,日本之于中国近代诗歌发展的特殊价值首先是一种生存实感的价值。从黄遵宪到梁启超 ,中国诗人正是在日本的实际体验中 ,发现了诗歌创作的“兴味” ,从而推动了中国诗歌的“革命” ,“新派诗”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与当时的“同光体”诗歌甚至“新学诗”根本不同的价值 ,这一价值的获得就在于中国诗人的前所未有的“日本体验”。  相似文献   

4.
电子网络传播是人类诗歌由口头传播到纸质书面传播后的第二次大飞跃,传播方式的改变带来诗的文体特征及美学特征的改变,使诗的视觉形式、诗的游戏功能、诗的视觉思维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网络诗与纸质诗在诗的形态、功能、写作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及创作的思维方式上都有较大差异.网络诗呈现出诗是可以"制作"的、诗的传播及接受方式是互动的、读者是"能动的参与制造者"等特点.目前内地的网络诗还停留在与文本诗没有太多区别的低级阶段,只是基本实现了网络诗的发行功能,其创作功能受到忽视,即只是通过网络来"传播"诗,没有借助网络的优势来"呈现文学创造的新经验",来"制作"诗,几乎没有名诗人进行超文本的写作实验.此外,网络诗还出现了一定的自由化倾向,色情诗在网络诗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因此,有必要"净化"网络诗,提倡诗歌精品上网,同时还要加强网络诗的研究力量.  相似文献   

5.
:明代以前的中国古代诗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功利色彩较重 ,如汉代诗学的经学化、宋代诗学的理性化等 ,而从文学本身发展规律方面来研讨“诗何以为诗”尚嫌不足。明代诗学家们在继承前代诗学成果的基础上 ,从诗调、诗格、诗神、诗道等方面对“诗何以为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完成了对诗之诗性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素有“诗歌王国”之美称,古典诗歌不仅数量大、文学价值高,而且题材范围也十分广泛。清代前期的咏藏诗就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咏藏诗并不是到清代才有的,早在唐代,随着唐蕃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吟咏联姻亲好与民族纷争的诗作相继出现,就产生了咏藏诗。元代,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直接治理,归入祖国统一,这就为咏藏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历史前提。到了清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清朝对藏直接治理的不断加强,内地与藏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人们对西藏认识上的深化,自然要反映到诗歌创作领域中来,“常笑古人  相似文献   

7.
学界普遍将李贺诗中多描写鬼神意象的一类诗称作神鬼诗.历代研究李贺神鬼诗多从其艺术特色、诗歌内容入手.但从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角度对李贺神鬼诗进行解读,我们可以从其塑造的一系列充满幻想的神鬼形象背后,寻找到其潜在的意识动机,进而加深对这位短命诗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以往学界认为 ,唐诗繁荣的局面是当时经济昌盛、政治稳定、思想环境宽松等特定条件所促成 ,也是诗歌自身传统发展的结果。本文则认为 ,唐帝王的个人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 ,唐代君主亲自作诗引领时风 ;其次 ,敕编典籍滋养诗人 ;最后 ,以诗取士发现诗才。惟其如此 ,唐诗创作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9.
当前诗歌美学理论的研究,相当明显地体现出向语言本体回归和深化的趋向。表现出一种语言意识前所未有的觉醒和强化。这里,促成这种觉醒和强化的因素,当然是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内因,诗歌创作现状的艰窘、矛盾与困境必然综合为诗本身的困境即语言的困境,而以往既成的诗歌理论又僵化、凝固,遥遥踟蹰于真正的诗歌批评之外。外者,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的横向濡染是明显的,尤其是宣称“语言是在的房屋”的海德格尔等浪漫诗哲对语言本体论的诗意阐述,以及整个二十世纪现当代西方哲学从索绪尔开始的“语言学变革”。这种“语言本  相似文献   

10.
何火权 《南方论刊》2014,(11):94-95
清道光举人仪克中吟咏冼夫人的诗,在咏冼诗中,影响比较大,其中还可以还原当时对冼氏墓、对知县特克星阿立起"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石碑,都有探究的必要。从作者简介,从写作背景及时间,以及诗的内容、诗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对这首咏冼夫人的诗进行了赏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1.
当代诗歌的表现的确是令人沮丧的,当代诗坛已经很少有优秀诗作出现,而且我们所面临的已经不是诗歌的优劣问题,而是“诗与非诗”的问题。随着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诗歌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代诗歌之所以衰落如此,有时代的原因,也有当代诗歌自身在形式和情感上的无节制等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以往诗家多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来议论诗。本文试图立足于逻辑思维,运用现代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和泛系理论,对诗和诗学进行辩证综合、宏微兼顾的分析研究,但愿能深入本质地认识诗和微型诗,并对诗和微诗的发展及现代化作一篑之助。下面分四部分论述。 一、诗的定义求索 要了解什么是微型诗?微型诗有些什么特性?它对诗学的发展、时代的文明有什么推动作用?首先得明确什么叫  相似文献   

13.
七十年代后期,由“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引发的文学热潮,曾经使中国文坛出现过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八十年代中期,从刚刚敞开的国门外,一下子涌进来了一大批陌生而又迷人的西方哲学、社会学、美学和文学艺术学思潮,却又迅速使人们陷入迷惘之中。一时之间,“什么是小说”?“什么是诗”?乃至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艺术,它是什么,它能作什么……这些似乎早  相似文献   

14.
针对前人对苏颂应制诗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对其应制诗从体势、立意、笔法等审美特征方面进行细致探讨,并对其应制诗的题材、风格、律化进行分类说明,指出苏颞的应制诗对盛唐诗歌所起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有元一代自始至终的文化冲突形成了元代文人极其复杂的心态,当传统文化面临危机时,他们做出的不同的抉择,影响着元代文学的创作精神。元代文人对传统诗学继承的两种极端趋向,接受者不同的“期望阈”造成的诗、曲创作精神的悖反,创作主体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形成的诗、曲迥异的审美倾向,使得元代诗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雍容典雅、尊经循道、情在理中、合法合度;而元代散曲则冲破了传统诗学的藩篱表现出惊世骇俗的浪子才情  相似文献   

16.
随着价值相对主义愈益逞辩于人文学术的腹地 ,史学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先前所谓“历史本来面目”的执著渐次松开后 ,史学须得找到一个新的阿基米德点以获得人们的再度信赖。人们当然可以更多地从西方“新历史主义”的后现代话语那里觅取希望 ,这里却情愿借助中国史学的资源探求另一条蹊径。一、从《春秋》“其义则丘窃取之矣”说起中国史学的源头可追溯到经由孔子笔削之《春秋》,尽管这之前早就有了诸多编年性的纪事文献。孟子曾如此评说《春秋》的发生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  相似文献   

17.
瓯北推重元遗山原因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赵翼,在其遴选严苛的《瓯北诗话》中,将少数民族诗人元好问纳入其中,体现出集史家、学者、文人于一身的作者独到的美学眼光,在元好问诗歌传播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瓯北推重元好问的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客观上:一是一直受到正统文派排斥的辽金诗文,在清代得到前所未有的普遍重视,甚至封建帝王亦厕身其中;二是交往圈的影响,瓯北朋友翁方纲对遗山诗艺术风格把握独到,恩师汪由敦亦倾心遗山诗。主观上:一是元、赵二人,对史学研究有着共同的喜好;二是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们都能避开前人套路,吸收历代诗家之长,成就个人之风格,并自觉承担起诗家之责;三是瓯北在诗歌创作主张与取材方面,与遗山颇多相似之处,且他们都有学杜之倾向。  相似文献   

18.
用诗的形式表现音乐,在中国诗歌史上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诗经》305篇中,据统计吟咏到的乐器就有27种,涉及音乐演奏的也不下十数。后来的《楚辞》以及汉赋对于音乐的描写就更丰富了。到了唐代,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技巧更加成熟完美,同时,音乐艺术本身也有新发展,因此,唐诗的音乐描写技巧,在继承秦汉以来艺术成果的基础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试作如下探讨。一、直接描摹音乐的方法诗乐同源,是中国诗史上一个很原始的事实。诗与音乐具有某些共同的艺术属性,如时间性、节奏感和声调、韵律等。这使得诗以自身的形式表现音乐,就具有了得天  相似文献   

19.
唐宋诗之争,在宋代呈现出第一段曲折繁富的轨迹。从魏泰、叶梦得到张戒,开启了唐宋诗之争的大门;朱熹对唐宋诗的论析,丰富了唐宋诗之争的内涵;叶适与“四灵”的倡“唐音”,促进了对唐宋诗的更深层次的比照分析;戴复古、刘克庄的唐诗之论,则将对唐宋诗彼此消长、转替的观照及其意义进一步予以了深化。  相似文献   

20.
邹志勇 《晋阳学刊》2006,(4):110-112
诗谶作为诗歌阐释方式之一,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对诗歌创作及其阐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人对诗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诗谶文献,而且将诗谶广泛地运用于诗歌阐释当中,这种现象与宋人特殊的生存方式、思想观念、学术风气以及诗学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宋代笔记诗话中的诗谶文献作细致分析,以多重视角对宋代诗谶进行类型划分,解析其阐释心态,这对研究诗谶与宋代诗歌创作和诗学阐释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