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庄子的人生哲学多揭露其消极厌世的一面.近年来,有学者开始揭示其积极意义,但也仅从他的生死观等方面作哲理分析.本文认为从庄子的思维方向入手,在揭示庄子的唯心主义哲学前提的基础上,可以挖掘出庄子人生哲学中蕴藏的合理内核.他为后人提供了启迪性的思想资料,是今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价值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2.
面对着现实困境的鲁迅与契诃夫都珍视人生的价值,强调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力量,但是由于文化传统与历史背景的不同,他们的人生哲学各具特色。鲁迅的人生哲学体现了战斗的进化精神,契诃夫的人生哲学探讨了超脱的生活道德。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在探讨传统人生哲学体系的同时,也分析了现代化背景下的转换问题,指出了古代人生哲理的可供借鉴之处及其缺憾所在。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思想中,标示着存在、而不是存在者的"生活"观念已经成为基本的思想视域.而早在梁漱溟的新孔学中,"生活"就已经是一个基本观念:"生活"不仅标示着形而下者的存在,而且标示着为之奠基的形而上者的存在.但是,梁漱溟的这种"生活"观念却始终未能指向作为存在的生活,亦即未能通达当代思想的前沿视域,从而也就未能真正敞显儒家固有的标示存在的"生活"观念.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关于生活艺术的演讲中,教授拿起一个装着水的杯子,问在座的听众:“猜猜看,这个杯子有多重?”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承认中西文化各有特点,但同时又坚信,既然同为人类,其文化也必有共性."幽默"一词对于林语堂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个名词的翻译.林语堂试图在中西文化中寻找到一个共同点,然后以此共同点为坐标来重新审视中西文化.他的全部幽默人生哲学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点之上.  相似文献   

8.
造福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加强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科学和人生哲学,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需要,是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幸福的需要。人生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包括人生的主要过程和主要方面,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人自身的发展和幸福,以及各种个人生活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适用于研究人民生活问题。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活化"的研究,创立一套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人生科学和人生哲学,并用以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和生活质量,让每个人的人生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更加幸福、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9.
面对当代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作出了积极的回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生活哲学转向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同时国外各种生活世界理论的兴起和马克思的现实哲学观分别为这一转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文本依据.从这一转向所产生的影响来看,它变革了传统的本体论思维方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建立;突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和人类学倾向;加快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步伐.当然,转向中也存在诸如理论与现实相脱节、对国外生活世界理论的教条式理解、将哲学功利化和庸俗化等问题.最后就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这一"生活哲学转向"进行了评议,以期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汉娜·阿伦特认为"沉思生活"是以人自身为目的的活动方式,其政治内涵在于:一方面,用思维、意志和判断的内在心理活动的逻辑演进,揭示出"沉思生活"的政治自由意蕴;另一方面,依据"沉思生活"自由性、隐匿性和主观性等外显性质,从时空角度,借用理解的判断方式,寻求人自身、人与自身赖以存在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意义,进而彰显"沉思生活"的政治自由理念。  相似文献   

11.
就其问题意识即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而论,生活儒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形下哲学”的建构,重点是作为基础伦理学的“中国正义论”及其所奠基的“国民政治儒学”。这种“哲学”通常是指某个学科领域的原理部分,如“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等,甚至包括作为分析哲学的所谓“语言哲学”,其所思考的乃是形而下的某个存在者领域。但更严格的“哲学”概念,按照海德格尔的界定,乃是形而上学,主要是传统的本体论,其所思考的是存在者整体,最典型的是黑格尔式的以“反思”为特征的哲学。在生活儒学,这就是普遍性的“变易本体论”以及针对现代性的“超越本体论”的建构。这种“形上哲学”与上述“形下哲学”的关系,即“形上→形下”的奠基关系。然而按照海德格尔的“双重奠基”思想,形上哲学与形下哲学都是存在者化的思考,即都面对“存在者何以可能”的追问;再按照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思想,上述关于“存在者”的哲学都需要关于“存在”的思想来为之奠基。这种存在之思不是哲学,而是海德格尔所称“哲学终结”之后的“思的任务”。在生活儒学,这就是关于“前存在者”的“生活存在论”或“生活论”。因此,生活儒学不是哲学,或者说远不止是哲学。然而正如海德格尔之“思”也被称为“海德格尔哲学”,这种最宽泛的“哲学”概念所包含的存在之思亦可称为“存在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儒学亦可称为“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主义学者在发掘古代文化的过程中,深深为古希腊人的生命活力和人生空间的广阔而赞叹,中国唐宋时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思想家则在先秦文化中发现了“道统”,中西人生哲学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人文主义者主张人生来即平等,中国古代思想家则突显人的道德性的重要,这种分野表现在自由、个性解放及爱情等方面的特点。在构建人生理论的基础即自然人性论上,中西思想家们有着惊人相似的看法,但仍有本质上的不同。现代人从中可获得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回到生活本身的哲学似乎又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事实上,哲学和生活乃本原性的统一,中国哲学尤然。孔子的哲学尤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孔子终生在践行其哲学理念,其遵循大道、诚实负责的乐感生活即为哲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当下,对哲学的生活回归之态度既需要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之,更需以实干的精神去做哲学。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西方哲学最大的进步是提出了生活世界的问题。胡塞尔(Edmund Husserl)、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哈贝马斯(Jrgen Habermas)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这一问题。这一视角对唯物史观的重新解读起到了夯实基础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生产与生活、生活与生产双重关系的系统分析,认为重新理解生活世界,理解历史的生活动因,对于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历史过程的能动性根源,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理解社会有机体的全面生产及其内在和谐,具有根本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在执行“允许先富”政策时所出现问题的原因,认为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先富与共富、目的与手段、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这几对矛盾,才能充分发挥“允许先富”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桥梁和手段的积极作用,有效地减低它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有各种复杂的原因,而斯大林模式却是这些原因的原因,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斯大林模式曾经使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辉煌几十年,但最终又葬送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我们不妨对其作个“对半开”的评价,目的在于要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以警醒自己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走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17.
从“哲学语境”与“生活处境”的关系逻辑出发,深度分析、解读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精神。首先可以将“哲学语境”分解为哲学的外延性文化场境、宏观哲学的文化语境和微观的哲学文本语境,这是一条收敛式、确认哲学个性及其理论链条的路径,进而强调“哲学语境”必须落根于“生活处境”才能获得理论合法性。其次,从分析马克思所直接承接的哲学文化语境入手,显示马克思哲学对青年黑格尔哲学割裂哲学语境与生活处境关系的批判与超越;第三,着重从马克思置身其中的生活处境的分析,简要地解读出马克思哲学语境、哲学主题的个性特征。可见正确处理“哲学语境”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关系,对于“后教科书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具有直接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哲学界关于“哲学危机”的讨论,引起了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在其它学术领域也造成了较大的反响。本文试图从哲学与生活双向关系的角度,对“哲学危机”状况进行反思。一、关于“哲学危机”讨论的观点概述从笔者所见到的关于“哲学危机”的讨论文章中,下面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关于哲学困境的现象描述。我国哲学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哲学研究、哲学教学和哲学价值的社会认同三个方面。在哲学研究方面,“哲学危机”的现象突出表现为“经费少,出书难”;在哲学教学方面,高校的哲学专业招生难,分配更难,非哲学…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对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生活世界"话语进行了哲学重构,将其视为一个有意义、自主以及道德选择的世界。较之于胡塞尔,哈贝马斯彰显了生活世界的语用学与主体间性维度,且将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先在性、非课题性特质改置为交往行为的运行视域。较之于许茨,哈贝马斯更为注重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联,拓展了生活世界理论所端赖的社会语境。在生活世界的结构问题上,哈贝马斯对之进行了系统性重构,基于文化、社会、个性互涉的意义语境,将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相关涉,进而使之成为兼具描述功能与批判意义的哲学概念。面对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症候,哈贝马斯重塑以理解为取向的语言交往机制,旨在抗撷非语言的控制媒介,重建合理化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0.
作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主要代表,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思想中认为语法研究是探索哲学本质的唯一途径,是哲学研究的核心。维特根斯坦从哲学的意义上使用"深层语法"这一概念,认为"深层语法"是对出现于语言实际运用中的语言形式进行内在的分析,是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的描述。他指出只有通过以生活方式为基础的深层语法分析才能消除哲学困惑,匡正人们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