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2月19日,四川省启动了藏区牧民"帐篷新生活行动",年内将向全省藏区10万户牧民无偿提供新帐篷,并配给现代化生活设施,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这一举措,是四川省"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启动的首个项目。  相似文献   

2.
增林 《中国民族》2010,(4):30-30
见到郑晓幸代表,是在全国“两会”紧张的会议间隙。四川省是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省内的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十分重要。说起四川藏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情况,郑晓幸代表却不无忧虑:全省藏区尚有22个县图书馆无机构无馆舍无编制,578个乡镇中有508个无综合文化站,4083个行政村中有3983个村无文化活动室,群众“看书难”、“看戏难”、“文化鉴赏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其发展水平与藏区广大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阆中县城南,有一所花园式的学校.这就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阆中民族小学.该校始建于1923年,其前身是回民集资兴办的私立清真小学. 民族小学以其良好的学风校纪,一流的教学质量,赢得了广大回、汉人民的赞誉.早在1963年,该校就被确定为南充地区重点学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再次被确定为省、地、县的重点学校,教学质量连续八年名列全县前茅;1988年又评为“全国民族团  相似文献   

4.
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清末民初时属“川边特别行政区”,民国28年(1939年)西康建省后,属西康之康属地区。故也有“川边”、“康区”之称。该区教育渊源流长,但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开发甚晚,初始于清末“川边改流”之际。其历史大体可划分为清末“兴学”、民国的颓废与复兴、新中国的大发展三个时期。一、清末“兴学”(1907—1911年) 1.清末兴学前的藏区教育  相似文献   

5.
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兴隆乡沈村,居住着一支近千人的余姓蒙古族。这支蒙古族保留有记载自己历史渊源及历代事迹的族谱,称《余氏历代家谱》。①按该族谱所载,余氏蒙古族系元朝皇帝宗亲,于明初进入康巴藏区,明、清两朝,敕封“沈边土司”,统治今沈村一带。余氏蒙古族属较为特殊的一支藏区蒙古族群体,历史上,其真正的族属,一直模糊不清,考之于有关正史,均缺载,见载的方志,也称其为“汉人”,1981年才被正式认定为蒙古族。因而,余氏蒙古族虽是一支入居藏区的元朝宗室,但在蒙藏民族交往的历史上,一直寂寞无闻,从未被纳入对藏区蒙古族研究的视线。本文拟将其置于整个藏区蒙古族当中,与其他藏区蒙古族做一比较,对于全面探索蒙藏民族关系,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是确保贫困群众在易地搬迁安置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问题,也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基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县域个案研究发现,以专业化社会组织同安置区建立嵌合关系为结构前提、多元主体协同赋能为行动策略的嵌合赋能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的合作结构;同时,以安置区相关资源进行多元整合为基本逻辑、“三社联动”向“五社联动”的联动升级为核心取向的多元联动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的互动模式。嵌合赋能与多元联动在实践层面提升了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效能与能力,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种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7.
<正>为推进藏区精准脱贫学术研究,加强藏区扶贫领域学术交流与沟通,为藏区脱贫攻坚工作建言献策,2017年4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省民族研究会协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中国藏学杂志社、科研业务办公室、四川凉山藏学会①联合承办的"藏区精准脱贫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西昌市顺利举行。共有来自北京、青海、甘  相似文献   

8.
<正>南漳县卞和小学始建于1986年,现有各民族师生4000余人,是南漳最大的市级示范学校。近年来,卞和小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学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卞和文化,通过“卞和之声”诵读节、“卞和之帆”体育节、“卞和之馨”读书节、“卞和之韵”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课程,积极探索适合各民族学生的教育方法,营造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浓厚氛围,打造出引领课改潮流,富有本土气息,彰显人文理念的办学育人特色。  相似文献   

9.
嘉绒藏族是藏区的一部分,嘉绒藏区本部在今四川省西北高原之大小金川流域。嘉绒藏族举行婚礼,其婚仪的内容极为丰富,尤以礼仪中的颂辞最为精彩。长期以来,嘉绒藏族婚仪仅被视为民间习俗,很少有人对它从历史和宗教的角度去进行深入地研究,更不知道它的渊源何在。笔者在撰写《金川县志》的“民族、宗教”篇时,查阅了部分藏、汉文字资料,又到嘉绒藏区调查考证,发现这些地区的婚仪与苯波教的婚姻仪轨在很多地方相一致。苯波教是中国藏区古老的原始宗教。在世俗眼光看来,藏区的宗教典籍中不可能夹杂婚仪内容,可是,在苯波教大本营嘉绒…  相似文献   

10.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文革”前有三百一十六所学校,二万八千八百一十六个在校学生。“文革”开始,不但没有发展,还少了五十三所学校,一千九百六十八个学生。全县五分之一的大队没有学校,有学校也是校舍设备破烂不堪,或是借用民房、仓库、庙宇“游击”式上课,而且时办时停,难以巩固。县教育局发现清水江畔林区的坌处小学利用当地资源,连续三年开展“小秋收”,自力更生办学校的经验,及时予以推广。从1971年起,全县各学校普遍开展以“小秋收”为主的勤工俭学活动,  相似文献   

11.
藏区学校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藏区学校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南文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各级教育部门和民族教育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藏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已基本形成了自小学到中学的体系,学校教育初具规模。但是,目前的发展水平仍然是很落后的。1991年,西藏与青海两地藏族地区学龄儿童...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大西南第一个创建的民族区域自治政权,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地区级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它的建立,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和伟大实践,也浸透着邓小平的心血。可以说邓小平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创建的奠基人之一。邓小平十分关心当时甘孜藏区的时局,对其研究和分析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他在欢迎赴西南地区的中央民族访问团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曾两次提到“康东”(即今甘孜州),七次提到“西康”(主要是指当时西康藏族地区)。他以敏锐的思维和高度的政治洞察力,把大西南的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建立的突破口选在了甘孜藏区。他指出:“…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在校园”和“出校园”,为师生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核的清晰认知和深刻体验,并以鲜活的形式植入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重要生产形式和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应依据学校条件和当地环境,考量并运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方式,促进校园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和谐共生,提高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校与社会互联互通、互助互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不仅是学校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需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尹蔚彬 《中国藏学》2016,(1):191-194
语言生态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对四川省藏区语言生态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认为科学认识四川省藏区复杂的语言生态现状,处理好各个语言之间的关系并顺应其发展,关乎该地区未来的发展。该地区语言生态的研究价值,在于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同时也为决策部门提供基础参照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寄宿制学校     
《中国民族》2008,(11):60-60
30年前,在茫茫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12岁的斯琴毕力格最盼望的就是他的“马背老师”来给他讲故事,教他写字。现在,身为锡林郭勒盟民族小学校长的他,最大的心愿是让更多的牧民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如今,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当年的“马背小学”、“炕头小学”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漂亮的现代化校园。截至目前,内蒙古“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已有280多所,  相似文献   

16.
《明史·西番诸卫传》是18世纪初我国第一部安多藏区史,它从中央政府对安多藏区经营开发的角度,记录了明代安多藏区的变迁。其学术地位和文献价值应予重新认识,充分估价。明王朝在继承元代统治格局的基础上,设立了“西番诸卫”。西番诸卫实施军政合一、“土流参设”、“岁一朝贡”和尊崇藏传佛教、以金牌信符官方垄断茶马贸易等政策和措施,强化了明中央政府对安多藏区的控制。作为元明清治理藏区的中介环节,明代对西番诸卫的政策上承元代格局,又有许多创造性、建设性的拓展,开启了清代以府县区划管理安多藏区的先河。因此,明代西番诸卫是安多藏区历史变迁中的重要阶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音乐教育作为高职师范类院校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是联系课程育人、思政育人及实践育人的重要纽带,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由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职音乐教育,是对现行高职教育改革的全新审视,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及时补充。因此,我们必须紧跟“三全育人”的改革浪潮,不断加强艺术育人、文化育人效果,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南宁市秀厢小学是一所“城中村”小学,位于广西南宁市城乡结合部。建校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学校占地仅有4.26亩,显得十分小巧玲珑。目前,全校有1200多名学生,由壮族、汉族、苗族、瑶族、布依族、仫佬族等多个民族构成。学生主要来自城市边缘和农村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城中村”儿童占学校学生总数的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19.
藏传佛教觉囊派现今流传于四川省壤塘县一带藏区,以他空见闻名。何谓他空见?刘立千先生所著《印藏佛教史》引用土观·洛桑却吉尼玛的《宗教教派镜史》说,觉囊派所谓“他空者,他法为空,然一切法之本性即胜义谛,常住不变”;《宗教词典》说,觉囊派认为“事物本真是‘自’,加在事物上的虚妄分别是‘他’,性空义只能是‘他空’,不能是‘自空’”,《藏汉大辞典》说,无分别智“不染其他  相似文献   

20.
央宗  黄维忠 《中国藏学》2016,(4):200-202
正2016年10月10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协办,中国藏学杂志社、金川县委县政府承办的"红军长征在藏区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召开。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云南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四川省党史办、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社科院、四川民族学院等国内十五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文博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