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柏霞 《中国民族》2008,(4):53-54
木卡姆是一种国际艺术现象,流传于中亚、西亚和北非等地,主要在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群中流行,是一种跨国界的大型的歌舞音乐形式,而新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以下简称木卡姆)音乐是对广泛流传的各种维吾尔木卡姆的总称,它是集歌、舞、乐于一体,以音乐结构为主导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木卡姆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它优美的旋律、明快的格调和简洁而又丰富的表现形式,历来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喜爱,被誉为“东方木卡姆瑰宝”。  相似文献   

2.
1988年10月下旬,应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的邀请,由国家民委组成的中国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团参加了香港市政局举办的“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这是我国少数民族文艺团体首次参加亚洲艺术节,也是《木卡姆》继1987年在伦敦参加“国际传统音乐节”之后,又一次登上国际舞台。《木卡姆》为维吾尔音乐之母,它体裁多样,曲调丰富,以其强烈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新疆广为流行。其中尤以喀什《十二木卡姆》音乐最为丰富,结构最严谨,共有12套,而每套又分穹乃额曼(大曲)、达斯坦(叙事曲)、麦西热甫(歌舞曲)三大部分,既有古典  相似文献   

3.
“花儿”又称“少年”,它是产生于古河州、洮州、岷州一带,流传在今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部分地区的回、汉、藏、东乡、保安,土族等多族人民群众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音乐曲令、歌词格律和演唱形式的地域性民歌。  相似文献   

4.
几乎所有人都在木卡姆流光溢彩,激情斐丽的舞乐前来了一次震动——从视觉到心灵,从感受到审美习惯.木卡姆此番进京,宛若从西域新疆飘来中原的一片绚丽彩云.时节是隆冬.舞台上的木卡姆却牵人遥念高远明媚的西部天空,使人对那一片渺远土地上细腻宏大的艺术传统作一次悠长的感悟.热瓦甫都它尔萨它尔与卡龙及手鼓,沉缓深厚轻灵与明亮和高亢……浓墨重彩,惊天破石,形成一团浓重厚大的氛围,无容置疑地卷裹着人进入木卡姆与它所属的那一个民族的独特境  相似文献   

5.
1950年1962年,〈〈十二木卡姆〉〉部分节目在乌鲁木齐第一次专场演出。图为莎车老艺人吐尔地阿洪弹唱木卡姆1957年,中国第一家中央级的少数民族新闻月刊出版。图片/《民族画报》社策划制作/郑茜李小林许桂林1955年8月,反映新疆哈萨克族人民解放前后生活的第一部故事片《哈森与加米拉》在新疆各地上映。新中国五十年风雨兼程五十年少数民族(上)之“第一”334月23日。反映建国后少数民族生活的第一部影片《内蒙风光》在北京试映。1951年5月13日。北京电影制片厂培养出藏族第一代电影工作者泽仁和扎西旺堆…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十二木卡姆》是延续千年的东方音乐史上的瑰宝。是的,对这样一部以丰富的音乐语言来表达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及生活的巨型艺术百科全书,做这样的评价是公正的。“木卡姆”源于阿拉伯文,原意为“最高的位置”,转意为“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大型套曲,共有十二大套,每套均由“大拉克曼”、“达斯坦”、“麦西热普”三部分组成,包括序歌、叙诵歌曲、叙事组歌、舞蹈组歌、间奏曲等。它的体裁多样,节奏生动,曲调极为丰富。伴奏乐器有:沙塔尔、弹拨尔、独他尔、热瓦甫、艾捷克、卡龙、达甫、萨巴依等。歌词多属名诗、歌谣和民间故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的乐器中,埙因体形较小似乎不太起眼,但早在数千年前,中原地区的人们就已经用它吹奏出了美妙乐曲,并传播到西域乃至更远的亚洲腹地。维吾尔语称陶埙为“雀拉”或“雀洛克”,在新疆民间流传使用至今。出土于哈密市伊吾县拜其尔古墓、距今约3000多年的这件陶埙,长10厘米,两端细、中间粗,呈橄榄形,一侧有5个孔,为新疆出土年代最早的吹奏乐器。  相似文献   

8.
“朋友给你水,你给他樱桃”,这是在新疆维吾尔族群众中流传的一句谚语。它反映了各族人民亲如手足、同舟共济的美德: 伊宁县温亚尔乡禾加西村东乡族农民马成宝,在创业初期曾得到  相似文献   

9.
“花儿”,也叫“少年”,是产生于河州地区(包括今甘肃省临夏州、甘南州部分及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部分地区的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裕固等民族中的一种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用河州汉语方言演唱,格律独特。“花儿”流行地区之广、传唱民族之多、唱词之浩瀚、曲调之丰富,可位列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首。  相似文献   

10.
史诗《玛纳斯》,是新疆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它千百年来,在柯族人民中间,由专门演唱《玛纳斯》的民间歌手——“玛纳斯奇”靠着口头演唱,一代一代流传,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不断再创作,成为今天的规模宏伟、色彩瑰丽的英雄史诗。它深受柯族人民的喜爱。人们虽然不止一次、十次、百次地听唱,每当节日或劳动之余,还是要邀请“玛纳斯奇”来演  相似文献   

11.
一种仅分布于中国西部阿拉套山区的世界珍稀动物,自从1866年被俄国科学家偶然发现后,从此在地球上神秘“失踪”。100多年后,为揭开这一史前遗留下来的古老精灵之谜,一位新疆女性策马闯入深山,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搜寻大行动。  相似文献   

12.
三种“唱法”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国声乐舞台上,有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之分,这三种“唱法”又被每两年一度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予以首肯,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这些年来不断有人对此提法提出异议或是修正。我这里不准备对此进行深  相似文献   

13.
新疆八月,骄阳似火。天山脚下,牧草丰美。一匹匹骏马在这里或憩息或奔驰,蓝天绿野,衬出它们骁勇矫健的雄姿。它们,就是曾为汉武帝所喜爱、赐封的“天马”。两千多年前,“乌孙王以千匹马聘汉女”的故事就已载入《史记》。从那时起,“天马”就神话般流传在民间。而今,它们叫伊犁马。是来源于我国马匹宝库中四大原始马种之一--哈萨克马。经过哈萨克母马与奥尔洛夫马、布琼尼马、顿河马等优良品种杂交培育而  相似文献   

14.
<正> 谚语本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炼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其简炼通俗的特征决定其流、传的广泛性和长久性,其流传的广泛性和长久性又从一个侧面有力地证明:谚语是中华各民族的语言瑰宝,广存于各民族之间,只有特色之别,而无有无之争。由于苗族长期形成的独特的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和语言,对汉语称谓的谚语,有自己独特称谓,苗语称为“都菜都若”,谚谣称为“骚采骚惹”,直译为“话干净话聪明”、“歌干净歌聪明”,意译为“干净聪明话”、“干净聪明歌”。  相似文献   

15.
哈密,地处新疆东部,横跨天山南北,集疆典型景致于一地被誉为“大美新疆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高慧 《中国民族博览》2023,(24):145-147
古筝早在秦朝时就出现,有些古筝作品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民族民间音乐有了很好的发展,从而也弘扬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筝曲《木卡姆散序与舞曲》就是在发扬民族民间音乐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乐曲是古筝西域流派的开端,极具有研究价值。本文以《木卡姆散序与舞曲》为例,从它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演奏方面来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对后来新疆音乐风格作品的创作及演奏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新疆地区加强“双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为新疆地区培养“双语”人才,是长期以来党对新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只有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科学规划、明确目标,细化措施、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推进民汉教育的融合,构建与完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和多种“双语”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新疆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如蒙古族的“牧歌”、 回族的“花儿”、朝鲜族的“舞歌”、赫哲族的“船歌”、高山族的“杵歌”、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等。而瑶族,更是“歌的使者”,瑶山是“歌的海洋 近日,在湘粤桂三省区交界的“中国瑶族第一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笔者有幸采访了该县三代瑶歌手盘  相似文献   

19.
<正>“我行走江湖,跋山涉水。得知万民苦难深沉。此世何人没有苦?”一段木卡姆序曲在阿浑伯克的低沉喉音中升起。这位当年哈密回王府著名的木卡姆艺人表情逐渐变得凝重,似乎浑然忘记夏木西丁·苏菲请他来的目的是为女儿的婚礼增添喜气。可是,这是我当时作为一个五岁儿童的幼稚想法,身边的男女长辈并不以为然,他们情不自禁地跟随阿浑伯克一起沉入某种忧郁的气氛之中。  相似文献   

20.
姑恶鸟是主要生活在南方的一种水鸟,在中国古代民间,关于它的化生流传之说非常之广.随着苏轼、陆游和范成大等为代表的一批宋人分别将“姑恶”这一意象纳入自己的诗歌创作范畴以来, “姑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母题,其意象主旨大多不离姑婆关系.陆游《剑南诗稿》所存“姑恶诗”十四首,除了被公认为与唐婉被逐的原因有关之外,在陆游诗歌中,“姑恶”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也是随着具体的客观环境和诗人的心态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