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何葆国 《民族论坛》2006,(11):26-28
古竹、高陂、湖坑、书洋、梅林、芦溪,这是普通中国地图上查找不到的几个行政乡。这里是闽西永定县与闽南南靖县、平和县的交界地带,崇山峻岭蜿蜒几百里,一片莽莽苍苍,这里的主要居民是客家人。客家人用红壤土掺上竹片、砂石、糯米粉汤、红糖、蛋清夯造出了自己的聪明与才智、传统与文化、精神与信仰。永定人至今仍津津乐道着这样一件事:在土楼因为“核设施”的误会而享誉全球之后,有一批日本人来这里参观。狡猾的日本人偷偷测量了土楼的一些数据和参数,回去后依样画葫芦,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一座土楼,不料,又过了两个月后,日本人建造的…  相似文献   

2.
福建"土楼"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在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客家围屋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其独有的造型、精巧的设计、独特的建筑材料以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都具有浓厚的客家韵味,本文主要探索河源市客家围屋的建筑特色以及文化保护.  相似文献   

3.
何葆国  李立 《民族论坛》2006,(11):34-35
傀儡戏,一直是客家人喜好的一项娱乐。每当夜幕降临,楼里响起“咙咚咙咚呛”的锣鼓声时,楼里的大人小孩便知道,这是傀儡戏快要开演了。傀儡戏又叫木偶戏、布袋戏,数百年来一直为客家人所喜爱,尽管现在楼里能够收到十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但是他们依旧对傀儡戏情有独钟。在闽西南土楼乡村,不知活跃着多少个傀儡戏班,大多由家庭成员组成,四五个人也就行了,农忙时干活,农闲时便被人聘请,走村串寨,在土楼的天井里搭台演戏。傀儡戏台很小,通常用一些杉木板搭成,正面对着祖堂,或者就搭在祖堂里,比较讲究的戏台还会贴着一副对联:“一时间千秋故事,三…  相似文献   

4.
传统民居的价值体现和文化特色对于一个地域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传统民居就是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民居的价值和特色进行探索,其实也就是对中国传统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形态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福建传统民居的内涵价值进行了分析,其次是对福建的文化特色进行了深入探究,重点是以传统山林文化民居土楼为例,探讨了福建传统民居的美学价值及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民居揽胜     
维吾尔族民居 维吾尔族遍布全疆,他们根据自身的生活习俗,结合当地地理、气候和建筑材料条件,吸取东西方建筑文化之精华,创造出了本民族灿烂的建筑文化。其民居建筑、清真寺建筑的造型艺术都别具一格。装修、装饰中的木雕花饰及砖雕、琉璃、石膏花、彩画等极具艺术价值。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木框架编笆墙体系和原生土、全生土、半生土建筑体系。 在建筑技术、艺术上,更具有创造性的是维吾尔柱式系统。随着文化的进步,建筑艺术也随之发展、提高。维吾尔人在原新疆传统木柱式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来柱子在柱下部装饰的特点,起初柱头形式仅…  相似文献   

6.
清代沅水流域的木材贸易极为兴盛,商人采购的木材在湖南的托口、洪江、常德等地集散,进入长江后运销汉口、南京及江南地区,官府采办的皇木则经运河输往北京,沅水流域因木材贸易已逐渐融入了全国市场.沅水流域的木材贸易从雍正时期开始迅速增长,到乾隆中后期输出量保持平稳,在嘉庆时出现峰值,贸易额最多达80多万两.咸丰以后,由于当地发生动乱,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太平天国运动又阻碍了正常的贸易往来,沅水流域的木材贸易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7.
广东客家人的围龙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人原世居中原,属古代汉族的一支,后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逐渐南迁,定居于南方各省。因在异地为客,绝少和外界来往,保留了较多的古代汉族风俗和语言,自成一家,所以称为客家人。勤劳能干的广东客家人在颠沛流离的艰苦环境中,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作为客家民居代表的“围龙屋”,正是其中一颗夺目的明珠。 客家先民多为中原仕宦之家、书香门第,虽经过历代迁徙,但那种上层精英文化意识却始终情结于心;迁至南方后、居住在山区,地潮多雨,湿瘴弥漫。客家先民将中原文化与当地环境相结合,不断摸索总结,终于发展为今天布局合理、…  相似文献   

8.
在从前的著作中我曾简单提及,近代四川西北一些山间居民的认同变迁,如何表现在当地人对荞麦的憎厌、喜好等主观情感变化上.简单地说,过去在川西北的北川县山间,被认为是吃荞麦的"蛮子"深受自称是吃麦子、大米的"汉人"歧视.  相似文献   

9.
塑料建材将成新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月 《民族论坛》2003,(2):34-34
据专家介绍,建筑塑料制品生产能耗仅为铸铁管和钢管的30%至50%,塑料给水管比金属管降低输水能耗50%左右,其回收和再生都优于金属建材。塑料建材是继钢材、木材、水泥之后的第四代新型建筑材料,它不仅能大量代钢代木,而且还具有节能节材、保护生态、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建筑功能和质量,同时降低建筑自重等优越性。我国建筑市场是巨大的。据有关资料表明,每年全国竣工建筑面积超过10亿平方米。随着我国建筑业较大的发展,塑料建材也必将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三年后需求总量达400万吨近几年,随着石化工业的迅猛发展塑料工业也得到了长…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与电影传媒的"联姻"是古老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的有效尝试和重要途径,用新的方式将古老的文化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让具有文化科技双重含量的文化电影产品脱颖而出,是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影片《大鱼海棠》为例,在对电影《大鱼·海棠》的创意、内容、特点以及影片中"神之围楼"与福建客家土楼的对比分析之后,深入分析文化遗产元素在影片中的运用,探索电影如何有效地记录文化遗产元素、有效地表达其中赋予的民族内涵,并通过影片内容展示与传播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的林区,是庇护“天府之国”乃至长江水源的绿色屏障。森林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一多半,木材蓄积量占全省的百分之七十八,每年有数百万立方米木材顺金沙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滚滚而下,为祖国万千广厦提供栋梁。在那高山峡谷的绵绵森林中,藏、羌式的碉楼和彝家农舍,每天每日炊烟袅袅。祖祖辈辈以来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是森林的当然主人,是维护和发展祖国绿色宝库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怎样使发展林业生产同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利益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发挥三州  相似文献   

12.
在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敦煌,有一位土生土长年近六旬的回族老画家,他的名字叫马德林,笔名沙金。他的书画作品受莫高窟壁画艺术的浓烈熏陶,又透发着当地大漠戈壁的苍凉神韵,将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古阳关、玉门关、渥洼池等著名的文化古迹、人文景观巧妙地用书画结合的独特技法表现出  相似文献   

13.
当我第一次走进地处粤北青山绿水之间的乳源瑶族自治县时,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山上至今仍居住着一支古老的瑶族宗支———板瑶。此称谓是依据本族妇女的头饰特点而得名(即将头发挽于板上)。相传,板瑶的先民大约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湖南、福建等地迁徙而来。由于板瑶多是居在峡高谷深、森林密布的山上,天然屏障长期阻隔了与外界的沟通。因此,他们较完整地保存了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挑花刺绣,就是板瑶妇女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秉承传统,吸收自然界的诸多物像原素,创造性地延续了一种适合自身审美情趣和哲学观念的服饰挑花剌绣样式。在当地…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贫困地区的妇女面临的不仅仅是贫困问题,如今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价值观念、文化素质及健康状况也都面临着一定的危机。妇女如何摆脱贫困走出危机,是香港乐施会在扶贫项目中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本篇为其扶贫项目前期评估中性别调查部分。一、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七百弄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部边远山区。因当地群山绵延,峰峦叠蟑,山间分布着无数大小不等的弄场,故名“七百弄”。这里地处海拔550-1180米之间,属岩溶高山峰丛洼地区,水源缺乏,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艰苦,是闻名适尔的特困之乡。苦…  相似文献   

15.
群山环抱、林海苍翠的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大瑶山深处,有一条山间羊肠小道通向一个名叫尖子岭的地方,最高处是一座海拔1800米的高山望台,余锦柱作为驻守在那里的主人,以青山为伴,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绿色高山事业,谱写了一曲林海卫士之歌。由于父亲余德明与他一家两代人先后工作在同一个望台,又都先后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故而当地瑶汉人民亲切地称誉后来接上父亲班的余锦柱为“大瑶山的儿子”。余锦柱的父亲余德明1995年开始驻守在水口尖子岭望台,他是江华大瑶山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位林业战线全国劳动模…  相似文献   

16.
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老爷山和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在汉民族(华人)主导或参与的多民族、多宗教融合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地都是在相当狭小的地理空间内,实现了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在内的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生。这种和谐共生可以用"管理——融合"象限模型来解释,并且老爷山、牛车水的经验和做法在多民族地区也有推广价值。大通地区独特的民族宗教和谐现象,也为当地开发旅游观光,打造魅力河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7.
2004年6月1日上午,新疆首例"金属对金属人工髋关节"手术在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如期实施。实施手术的是来自遥远的福建漳州的专家,接受手术的是一位名叫阿夏依的当地哈萨克农妇,而为促成这次手术曾一度殚精竭虑的自治州党委副书记、福建援疆工作队队长吴玉辉,就一直守候在手术室外。来自遥远福建并在昌吉州担任要职的援疆干部吴玉辉,如此关心一位与自己无亲无故的普通少数民族农妇,难道仅仅是"职务行为"吗?为此记者专程赴昌吉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8.
何葆国 《民族论坛》2006,(11):25-26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客家建筑,或许应该是凝重深沉而不失温情,坚实厚重又深藏灵气的交响曲。在中国传统民居里,客家人所创造的独特的建筑形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尽管在闽西南叫做土楼,在赣南叫做围屋,在粤北粤东叫做围龙屋,但实质上它们都是同源同构的民居,只不过在外观样式和建筑用材上有所不同,而它们所体现出来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却是息息相通的。客家人曾经失去家园而游走他乡,在动荡不安的迁徙过程中,他们最渴望的就是能够安居乐业。一旦找到落脚之地,便安营扎寨,建造自己的居所。土楼、围屋、围龙屋,便成了他们理想…  相似文献   

19.
厩肥作为有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否有效及时降解事关生态系统的迅速更新和健康运行。生息在川西南高海拔地区的彝族,在面对低温、寒冷,而且气温变化幅度大,地底下存在着永久冻土层等环境要素,而致使厩肥降解困难的实情下,采取了特殊的厩肥处置和利用方式。这些厩肥处置利用方式,有效地规避了当地生态系统不利于厩肥降解的环境要素,提高了人们对当地资源的利用率,而又恰到好处地做到了对当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唐晓涛  王丹 《民族研究》2023,(4):94-105+137-138
明代桂西俍兵东迁流官区屯驻并在地化是民族迁徙与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案例,其在历史进程中有不同的表现:明代东迁的俍兵维护地方秩序、参与地方开发;清朝以后,通过宗族建设、联姻、科考,俍兵俍人进一步融入民、僮人群中;清中后期,当地形成的共有地域文化传统调整着人群关系,同时客民也影响了当地人群的祖源地构想;民国时期,多民族的交融更为明显,各民族团结抗日表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多民族交融互动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过程不但是国家制度和官方力量自上而下影响的结果,更是俍瑶僮等族群自下而上主动选择、有意靠近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