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网络的逐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更加多样化,人的发展与社会交往、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视角出发,指出了网络交往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描述了网络交往对社会发展主体,社会发展动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影响,并分析了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生存和活动方式。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交往经历了不同的形态。交往与人的发展密不可分,交往的不断全球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全球性经济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全球性政治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保障;全球性文化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交往与人的发展之间紧密相关,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前进。追求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价值目标,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多种途径中,通过交往来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个更为现实的路径。当前我们强调在和谐交往中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交往理论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交往主体的现实性、交往内容的层次性以及交往形态演进的规律性。基于唯物史观,人的交往形态表征着人的发展状态,人的交往能够促进社会结构体系发展继而促进人的发展。新时代中国社会成员的总体交往水平和发展状态都有了很大提升,但同时也存在诸如交往范围需进一步拓展、交往层次需进一步深化、交往异化现象较为突出等问题。坚持唯物史观,促进人的交往的不断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5.
交往是人类历史前后相继的纽带或桥梁,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交往是物质生产的前提,生产力的发展又为进一步交往创造物质条件,又决定交往的形式及其变革。交往是社会互动、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经济全球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交往关系在时间、空间上的扩大化,交往关系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经济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属交往范畴。在全球经济交往中 ,主体间关系呈现主体—主体、互为主客体、主体—客体的多样性 ,其实质是主体—客体关系。把握经济全球交往的主体间关系的本质 ,在经济全球交往中争取和保持自身的主体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开拓性的成果。但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有重物质生产而轻人的倾向,忽视了交往理论对人的现实境遇的关切与解答。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交往的主体是人,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交往被纳入社会生活体系,才能使人的发展具体化和现实化。本文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挖掘其富含的人本意蕴,反思当代社会人的交往,从而为克服现实社会中制约人的交往健康发展的问题,完善当代社会人的交往方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找到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全部学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这个目的的达到是建立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交往变成普遍交往的基础上。本文着眼于世界历史的角度,突破了传统的对马克思交往理论二元理解的方法,提出了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四分理解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马克思理论的结论———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晚年所作的一系列摘要和笔记中,对交往思想进行了具体阐发和展开论述。从这些笔记和摘要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关注于从人类早期社会至资本主义形成的广阔历史时代中人类交往活动的变迁,从交往主体依附性到独立性的历史演变,以及交往形态从简单到复杂的历史发展角度对交往理论进行了丰富、补充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基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即物质生产的个人,详尽阐述了物质交往才是其他任何交往的基础,交往形式所确定的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个人的发展程度.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则是从语言为媒介的交往行为出发,取代马克思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从而走向了对理性的批判反思和重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就其性质定位来说,不是传统的理性主义发展观,而是现当代意义的理性主义发展观;是兼顾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层与具体运行层的发展观;是立足于实证而又超越实证的发展观;是倡导社会各因素持续协调的发展观;是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个维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发展观,这些特点充分表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科学性,表明这一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发展普遍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形态”理论在马克思那里没有文本根据。弄懂马克思的大小社会形态范畴,是正确理解其社会形态理论的关键。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不是所谓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而是原始社会、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三大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在这一普遍规律下不同地区和国家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般的世界历史,而是大工业产生以后的“世界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突出社会发展的主体价值是它高于其他有关社会发展学说而赋予自身真理性的关键之所在.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对解决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仍有实质性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理论鲜明地贯穿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人与自然之间良性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思想,在理念上是一脉相通的,后者是前者的一个首要的思想来源,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和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会交往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形成世界历史思想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社会交往的研究 ,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的内在结构 ,探讨了交往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 ,考察了“世界交往”在人类社会演进中的历史作用。在现时代背景下 ,回顾和梳理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对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参与和融入全球化进程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其理论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范畴或概念 ,但在其社会再生产理论中 ,不仅涵盖了西方经济学中有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相平衡的均衡理论 ,并且包含了西方经济学中社会总供求均衡理论所不能比拟的深刻内涵和广泛内容。马克思所阐述的社会总产品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原理 ,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而言的 ,但舍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仍然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重温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有关理论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晚年的“世界历史”理论对社会发展尺度进行反思,指出社会发展不能遵循单一的生产力尺度,否则会导致对人的现实生存状况的忽视,出现生产力尺度与人的尺度的对立,进而论述社会发展应当遵循发展生产力的客观尺度与人的主体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在社会发展中实现对人的理想生存状况的追求和对现实个人生存状况的改善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是有多种社会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它的发展既是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类有意识参与的、不断进步的过程。社会有机体根源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线的演进过程,也是一个从地域性历史走向世界性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断深化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脑与人的肢体的差异以及进化的不同步性,使人类在自身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对矛盾:需求多样性、前瞻性与人自我靠肢体能力实现其需求之间不同步;工具与社会的产生是人类计算的结果。由于生产力不发达,计算理性(工具理性)呈现负面效应即两大隐患:第一,人的某一方面能力,或人的肢体的某一部分不得不“畸形发展”;第二,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马克思人类社会的未来命题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就是要完成“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理想的科学实践。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五形态理论 ,该理论在马克思那里有充分的文本根据 ,马克思始终坚持了该理论。理解五形态理论的视角至关重要 ,须从“世界历史”的视角去理解它。马克思的五形态理论不是社会发展的单线论 ,而是既坚持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 ,又承认单个国家发展道路特殊性的辨证决定论。马克思不仅精辟地分析了在“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下个别国家超越式发展的深层原因 ,而且还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三种基本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了人与自然双向依赖和双重建构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的环境意识对建构当代科学的发展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