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钧 《东方论坛》2008,2(2):46-49,62
以生态文化学观点考察鲁迅林语堂学案,会发现:鲁迅与林语堂的反目实际上是五四“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观的内在冲突与悖论,即精英启蒙思想与民主自由思想的内在冲突。它们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互补性,但是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原因,文学史对鲁迅与林语堂的文学观给予了高下与正误的判定。而鲁迅林语堂学案又是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事件的潜在延续和隐性表现,林语堂则充当了一个替代性的标靶。今天重提鲁迅与林语堂学案,力图放弃文学史写作中的一元政治意识形态标准,使文学研究的标准回到审美,回到和谐。  相似文献   

2.
受30年代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林语堂自身的经历以及他所接受的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林语堂在这一时期极力推崇道家,并在老庄哲学的直接影响下形成了他名士式的心态:在对待政治的态度上,他标榜“不涉政治”,当纯粹的文化人,主张“超政治”和“近人生(情)”;在文学上,他创立了独特的远离政治现实的文艺理论体系;在生活上,他用幽默和闲适等手段来借以逃避现实,表明取向。这种名士式的心态也显示出林语堂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特别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文艺批评问题的精辟论述是对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发展。文艺批评有政治标准,有艺术标准,也有科学的方法。“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是毛泽东同志文艺批评的整体思想即“统一论”,这也是文艺批评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是第一个将英语中的Humor译成中文“幽默”的人,他是中国幽默文学的倡导者,他也是沟通中西方幽默观念的桥梁之一。“幽默”是林语堂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幽默观在林语堂的艺术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分三章解读林语堂的“幽默”。第一章论述了林语堂幽默观的内涵:自由独立的思想,宽容超脱的胸怀,闲适自然的情愫。第二章论述了其幽默作为一种文学实践。第三章论述其幽默作为一种人生姿态。结语部分简要总结了林语堂幽默观的意义,林语堂的幽默达到了艺术境界、学术境界和人生境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成仿吾以康德美学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在文艺批评本体论上,他以康德哲学认识论解释“客观”、“自我”等概念,指出文艺批评是“自我”的表现;在文艺批评建设论上,他提倡以“反省”的方法,借助“合目的性”概念,从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在文艺批评方法论上,他提出了以“同情”为批评方法和批评态度;在文艺批评对象论上,他从康德哲学关于“美的艺术”理论出发,坚持文学艺术的独立价值在于作品的能引起想象力和知性协调自由运动的“论理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总之,在康德美学背景下进行观照,成仿吾文艺批评观体现出相当的严谨性和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文艺的开端,实际上要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浩劫的“文革”算起。改革开放早期,八十年代初的四、五年是新时期文学的早春时节。文艺批评是在春寒料峭中起着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并为文艺创作的新题材,新趋势,新潮流保驾护航作用的。八十年代中期的文艺批评以多元吸纳和关于文学主体性争论的特征。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以承偿了八十年代“文化热”的成果以在“文化反思”为主潮。是文学在世纪之交的思考,为新世纪文学批评谱写盛世华章铸就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们之所以在对林语堂的评价上产生分歧,林语堂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无地位,首先是观念问题,其次是评价标准与学术视野问题。实际上,林语堂是继梁启超之后,致力于融汇中西文化,将中国传记文学推向现代化的标志性人物,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起了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不仅开了以散文形式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先路,而且也开了现代长篇纪实散文创作的先声。因此,单就纪实文学创作而言,林语堂就为中国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如果联系小说等虚构文学创作,我们则更须重新评价林语堂的历史地位与文学成就。“林语堂现象”启示我们:在现当代文学史“重写”中,除了要更新以虚构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与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学科领域外,还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科学的史识、史观与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后的第二条注释给读者三点印象:一、林语堂是“费厄泼赖”的倡导者;二、鲁迅写作此文是专门批判林语堂的;三、二三十年代林语堂始终站在进步文学的对立面。事实并非如此。“费厄泼赖”的始作俑者是周作人,而不是林语堂。鲁迅对“费厄泼赖”的批评,表面上对着林语堂.其实瞄准的是周作人。准确地讲,是针对当时一些善良人们姑息养奸的错误倾向而言的。二十年代的林语堂作为语丝派叱咤风云的一员战将,伴随着鲁迅的步伐,在反抗封建势力和现代评论派的攻城劫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林语堂是代人受过的。这场围绕“费厄泼赖”问题的讨论,是语丝派内部人之间不同意见的磋商,长期以来人们把它定格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档次上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太初为事”是托洛茨基批评形式主义学派时提出的文艺批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实践和反映,显示了他对文艺本质的尊重和坚持。后期鲁迅的文艺批评沿着这样的思路展开,在现代中国的革命文学建设中,提出了关于文学自由的辩证性、文学矛盾的过程性,以及文学境界的主观性的思考和判断。在文化冲突全面爆发的时代,托洛茨基把“太初为事”和“太初为词”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形式主义者的根本分歧。对鲁迅而言,区别和分野是态度的彰显,同时还必须在具体的历史问题中进一步地澄明“词”与“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在论及文艺批评的标准时指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并且指出:“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断,一个正确的原则。它不仅为文艺批评的历史所证明,而且到目前为止,我们无产阶级的文艺批评实践仍然在运用着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1.
要评价柏拉图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要认识到柏拉图其实是很痛苦的 ;第二是从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理性主义出发来认识他的文艺观 ;第三是我们应该看到柏拉图在否定文艺的过程中揭示出了文艺的一些根本特点和规律。我们不能简单地只是因为柏拉图否定文艺的结论就认为柏拉图对文艺只起到负面影响 ,只是“反面教材” ,而是应该看到他的正面贡献。在柏拉图那里 ,过程比结果要重要得多 ,这一点对文艺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大众"说话",即自由地表达自己,这是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思想的核心议题和最终目标。瞿秋白通过重新阐释"大众"和"领导"的阶级属性,赋予"大众"和"大众文艺"前所未有的主体地位,并且在平等与自由的维度,重新确立了"领导"权力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在其充满理想主义的表述中,大众不仅要获得解放而且要获得自由,大众文化审美与超越的精神诉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发扬。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在创作初期就受到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诗化生活的艺术观,它包含日常生活、自由、爱、美等因素。这种艺术观使其诗歌创作具有来源于现实生活高于现实生活的诗意美,是徐志摩对于新诗抒情美学领域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荣格突破了弗洛依德心理学上的"无意识"理论和文艺思想上性意识的局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艺批评理论,对文艺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源于"集体无意识"的文艺思想从意识决定意识的哲学观念出发,存在着唯心主义创作论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论闻一多文艺思想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在其早期受西方济慈等人的影响 ,认为“以美为艺术之核心” ,主张“纯艺术的艺术”并“纳诗于艺术之轨” ,坚持“做”诗并倡导诗歌的“三美”。然而随着那“不是混着好玩”岁月的流逝并亲身体验“生活的严重”后 ,他转而重视诗的社会价值并彻底摒弃了“唯美主义”的价值取向而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呼唤“时代的鼓手”。文艺观由“艺术为艺术”变为“艺术为人生” ,从誓做“艺术的忠臣”到成为“人民的忠臣” ,我们在其文艺思想的嬗变过程中 ,看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艺术的理念、分类与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艺术审美是自由意志自身观照的精神愉悦的理念,把艺术的分类研究逻辑地结合到艺术的历史研究上来,根据自由意志的意识形式由知性形式向理性形式发展的一般规律,将艺术分为主观艺术、观念艺术和客观艺术三大类,艺术发展的历史也相应地经历了这样前后三个发展阶段。主观艺术依次为音乐、绘画、抒情诗,观念艺术依次为史诗、建筑、雕塑,客观艺术依次为戏剧、小说、超现实文学。  相似文献   

17.
小说——描写触觉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与电影、电视、绘画等视觉艺术相比较,堪称描写触觉的艺术。它通过语言文字可以直陈种种触觉感受,因而它拥有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拥有更多的创作自由。它可以把视觉艺术不能给予的东西让读者通过自身的体验兴发起类似的触觉感受,从而补充得更为完满甚至达到极致,这是小说的一个特有功能  相似文献   

18.
早期新马华文文坛的曾圣提、曾华丁、曾玉羊三兄弟,大力提倡"以血与汗铸造南洋文艺的铁塔"的南洋本土文艺理念,并通过创作,促进了新马华文学的本地化及现实化,对新马华文学的建设,起到了开拓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在他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充分利用了时间和空间艺术。通过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海明威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同时也增强了文学的表现力。本文通过对海明威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时空艺术分析,总结了海明威在创作中的时空观和作品中时空手法的运用,试期对海明威小说的主题达到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人类由自然万物体悟到的至诚率性、众生平等、虚静无为、生生不息之类宇宙精神,与人类的文学艺术有着重要关联。在常常被视为文学艺术通则的真善美的追求中,即隐含着宇宙精神的神髓。在具体作品中,则主要体现于自然礼赞、社会理想与人生追求三个方面。在中外文学史上,许多作家、艺术家,正是凭依“宇宙人格”之素质,得赖“宇宙精神”之光的照耀,才达致了高超的艺术境界,才创造出了具有“天地之大美”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