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耻感教育:伦理价值与困境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复合体,它有助于个体养成良好的道德人格,有助于过滤和净化社会不正之风,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耻感教育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利益中心"导向、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缺失和文化环境的多元复杂三方面的道德困境,但最根本的道德困境是道德教育自身的单一化和表层化。化解道德困境的关键在于阐明道德教育价值认知范畴和实践理性范畴的特性,并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认识道德的层次性,关注德育的可接受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2.
试论审美教育的本体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涧 《阴山学刊》2002,15(1):88-91
人的美感价值并不是审美教育的本体价值。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实践活动 ;满足个体审美需求 ,是审美教育价值的重要标志 ;对个体审美经验的尊重 ,体现了审美教育的价值取向 ;构建完美人格 ,是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立足于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两极 ,经过具体活动 ,逐步接近于完美人格这一最佳交汇点  相似文献   

3.
庄子所建构的生命哲学反映了他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对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庄子学说对老子学说既有所继承,更有所发展。庄子改变了老子对社会政治的一般性关注,而是站在天道的环中,致力于探讨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庄子从注重人的个体生命存在出发,将老子对人的生命关怀发展为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呈现出一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精神与身体关系的"生命哲学"之特征,其中洋溢的幸福观今天读来特别令人省思。  相似文献   

4.
戴岳 《贵州社会科学》2008,220(4):35-38
人的生命实践活动是一切道德产生的源泉和基础,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念在生命过程的经验、感受、体验中不断地生成。学校德育长期以来的低效,源于道德教育与生命世界的疏离。大众文化流行的关键在于关注了人的生命世界。学校德育应该重视对生命世界的关怀,从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意志出发,争取其对道德教育的认同,引导其乐于接受道德教育,最终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道德教育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盖光 《东岳论丛》2002,23(6):69-71
伦理与审美是人之生命的两种精神性存在方式 ,但在对人的终极关怀方面它们则表现为一个逻辑的过程。道德活动必然由愉悦的生命体验而通向人的生命自由 ,从而将道德活动转化为自由自觉的审美活动 ,活动的主体人 ,也由道德人格转化为审美人格。人格的塑造还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向审美教育的转化作为实现手段。  相似文献   

6.
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是一种顺从的教育。由于理念的错位和功利化的驱使,传统道德教育偏离了培养人的"目的理性价值",片面强调个体的服从,忽视了个体主体性,忽视了个体的道德选择能力和权利。主体性道德选择已从边缘走向了中心。社会结构的转型、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以及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主体性道德选择已成为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道德选择的教育也成了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指向。  相似文献   

7.
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研究《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可以将其解析为政治、道德的社会教化("礼")和关于个体人格完善的修养("仁")两个层面.孔子重视"为已之学",但他更强调"仁"与"礼"的统一,人格完善之修养的起始点和落脚点是由"礼"来规定的.不应单纯地就"为已之学"的层面理解孔子的"意图"并确认孔子思想的意义的"惟一性".  相似文献   

8.
反思价值虚无主义的根源,探求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出路,一个重大前提是寻求与确立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文章立足于中国人的生存处境,论证了这一基本观点: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只能是自由的、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深入反思了价值虚无主义的深层根源,即个人被抽象物所统治,使得个体生命失去了自由的独立人格,并因此使得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被虚无化。"价值分化"与"价值虚无主义"概念不同。我们应认真对待以自由的、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为基础的"价值分化"这一现代社会的现实,让每一生命个体努力追求自己的生活目的,度过其必然一死的、有限的然而同时又具有真正尊严的一生,从而真正建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格局,这是我们反思价值虚无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应该获得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就是讲人的发展。因而,人如何发展,个体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就成为现代社会每个人关注的焦点。就现实存在的个体而言,是接受伦理律令,在知情意整体中实现自己成为道德主体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对现实不是一味顺从,简单承认,而是要立足现实,又要超越现实。道德教育的问题是一个教育哲学问题,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本文把思考的中心放在人的道德发展,道德主体如何在道德教育影响下,从认知到情感再到意志的过程,并在实证科学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探讨道德教育对人格提升的运作机制,揭示道德主体心理发展过程和丰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教育本身是需要德性的,道德教育更应当是"道德的教育"。现实中不少所谓的"道德教育"实际上是"缺德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出"精神胜利法"指导下教育自身的道德危机。"斯德哥尔摩症"是形成缺德教育的重要心理机制,它直接导致了教育的被动、消极和软弱,导致了教育主体人格的丧失和创造力的枯竭。"文化革新"要求在"异质的平等观"的指导下实行差别对待,从而为教育自身提供一种"合法性"的依据,并为教育活动实现道德上的"超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谈人文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内涵(一)人文教育的内涵。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人文教育是对培养人文精神,致力于人的道德精神价值领域的一切教育的高度抽象。人文教育最重要目的是使人成为一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格高尚、志趣高雅的身心健康的人,成为一个对他人、社会、自然生态环境具…  相似文献   

12.
论领导者道德人格素质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部道德人格作为人的一种社会属性,是深受环境和社会的各种体制影响的.政治、道德融为一体的干部教育体制难于对干部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助成道德人格的确立、完善;形式、制度约束对道德人格确立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但现阶段我们对此重视不够.提高干部的道德人格,首先要切近干部自身和职业的需要,其次要进行独立的系统的政治道德教育.制度约束最重要的是把好入口关,防止道德人格低下的人被提升.  相似文献   

13.
无名氏的生命意识美学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种从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跨越。这是一种中国式的以主体意识为核心的美学理论,它以个体自我为生命真实,以时间的"绵延"为生命性质,以痛苦荒诞为生命主题,以非理性的艺术方法为生命形式,并在儒、释、耶三教合一的东、西方文化的平衡互补之中实现生命本体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注重个体品德培育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特点,先秦儒家为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提供的价值目标是理想人格,而理想人格的基本内涵又是由仁、义、礼、智、孝悌等基本道德规范所规定的。理想人格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首先基于道德教育所达到的个体道德自觉,同时又离不开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并外化为惯常道德行为的双向过程。  相似文献   

15.
处于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个体情绪焦虑、心理抑郁、人格冲突等问题频发。在数字化“座架”下,人类的情感不断被遮蔽。受科学主义的影响,近代以来的教育研究亦出现了物化的研究倾向,人的本真问题也逐渐被掩盖。由此,教育研究急需突破理性主义秉持下的研究藩篱,进入时代情感转向的命题。就其实质而言,教育研究的情感转向使得教育研究的重心从人的外在化、间接化、器具化、技术化回到了人本自身。关注人的生命情感维度,进而形成面向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是其要旨所在。可以认为,情感转向正是教育研究应对当今社会技术纠缠的一种自然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独特身心组织,人格是人的一种基本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它通过组织个体的经验而形成个体所特有的行为和对环境的反应方式,人格是在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下,通过个体的认识和社会认识而逐步形成的,并表现于个体的行为实践、理想追求和道德践履之中。  相似文献   

17.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总和,这种思想在古代已有萌芽。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之后,终身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教育思潮,引起各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它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终身教育特别注重教育的整体性、连续性、全民性,它有力地推进了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促进了个体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从而实现个体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双赢目标。当前,结合我国国情,顺应世界趋势、时代潮流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全面推广终身教育理念、建立健全终身教育的保障机制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为适应时代发展对个体和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挑战,对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定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卢丽华 《中州学刊》2004,(5):169-171
人格主义伦理道德观认为,人的道德既不是来自人的善良愿望和人的天赋爱心,也不是仅靠外在社会规范的教育和强制而产生,而是来自人格.人格主义伦理道德观特别强调人格和义务的原则.在它看来,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和意志等机能的道德主体.人的自我完善在于人的道德完善,而人的道德完善则要通过人格完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徐强 《南京社会科学》2015,(2):46-51,89
人即个体人格,人的问题就是个体人格问题。每个人都有权拥有个体人格,个体人格即自由。个体人格不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建构。个体生活于社会,个体的社会化即客体化、外化和异化,亦即奴役化。个体不应屈从于社会,而是需要沿着超越的道路,在精神上与上帝交会,由上帝充当"他者",才能实现精神的超越和提升,摆脱奴役和痛苦获得自由,成就个体人格。  相似文献   

20.
正统的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道德教育由于陈词过于高调,已经很难取得实效.然而,完全摒弃这种教育,又可能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危机.鉴于此,一种隐性的道德教育正在教育界蔓延.它不同于正统的道德教育,但打着正统道德教育的"招牌"践行着一种"潜规则化的道德教育".潜规则化道德教育中存在着这样的潜规则:言不由衷并按照纯粹的道德形式行动的人都能够获得益处.这种道德教育虽然有助于一时"维稳",但既不正当也不有效,更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